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大陷胸丸(九)

大黃(半斤),葶藶子(熬),芒硝,杏仁(去皮尖熬黑,各半升),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痞。此明所以致結胸與痞之故。發熱惡寒之症,則熱入於陽位而作結胸,無熱惡寒之症,則熱入於陰位而作痞,故治結胸用寒劑,治痞用溫劑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二病未嘗不可下,但各有其時,不可過早耳。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此陷胸之外症。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白話文:

大陷胸丸(九)

將大黃半斤、葶藶子(炒過)、芒硝、杏仁(去皮尖,炒黑,各半升)四味藥材,先將大黃和葶藶子研磨成粉,再與杏仁、芒硝混合,研磨至像油脂般細膩,然後製成彈丸大小的藥丸。另取甘遂一錢研成粉末,用白蜜二合、水二升煎煮成一升,溫熱服用。藥效通常在一夜之後發作,如果沒有腹瀉,可以再服用一次,直到瀉下為止。

疾病若發於陽位,卻用瀉下法治療,熱邪內入則形成結胸;疾病若發於陰位,也用瀉下法治療,熱邪內入則形成痞證。這就是結胸和痞證形成的原因。發熱惡寒的症狀,是熱邪侵入陽位而造成結胸;沒有發熱惡寒的症狀,則是熱邪侵入陰位而造成痞證。因此,治療結胸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痞證則用溫熱的藥物。結胸的產生,是因為瀉下過早所致。這兩種病症,並非不能瀉下,只是各有其適當的時機,不可過早瀉下而已。

結胸患者,脖子也會僵硬,像肌肉痙攣一樣,這是結胸的外部症狀。瀉下後症狀就會緩解,因此適合服用大陷胸丸。

2. 小陷胸湯(十)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渣,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一服未和,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按: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於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病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上不至心,下不及少腹,必按之方痛,非不可近乎,與大陷胸症迥別。脈浮滑者,不若大陷胸症之沉緊,其邪未入深也。小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淨),栝蔞實(大的用一個),以上三味藥材,加水六升,先煮栝蔞,煮到剩下三升,濾去藥渣,再放入其他兩種藥材,煮到剩下二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一次喝完還沒感覺好,再喝一點,就能排出黃色黏稠的痰液,病就好了。

說明:大承氣湯瀉的是乾硬的糞便;大陷胸湯瀉的是積聚的水;而這個方子瀉的是黃色黏稠的痰液。痰液比積聚的水輕,是還沒變成水的狀態。這說明醫生診斷病情精準,用藥也恰到好處。

小結胸病症,病灶在心窩處,按壓會痛,疼痛範圍不向上延伸到心臟,也不向下延伸到小腹部,只有按壓才會痛,並非完全不能觸碰,這點與大陷胸症有明顯區別。脈象浮滑,不像大陷胸症那樣沉緊,說明邪氣還沒有深入臟腑。小陷胸湯是治療此病的主方。

3. 白散(十一)

桔梗,貝母(各三分,古法二錢五分為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上三味,為散,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服半錢匕,今秤約重三分;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盃;利過不止,進冷粥一盃。巴豆得熱則行,得冷則止。

身熱皮粟不解,畏冷起寒粟。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寒實結胸,結胸皆系熱陷之症,此云:寒實。乃水氣寒冷所結之痰飲也。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用。按:《活人書》云:與三物白散,無「小陷胸湯亦可用」七字,蓋小陷胸寒劑,非無熱之所宜也。

白話文:

白散(十一)

桔梗、貝母各等份(古法二錢五分等於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成黑色,研磨成膏狀)。將以上三味藥混合成散劑,將巴豆加入藥粉中,再用杵臼研磨均勻。用白開水送服,體質強壯者服三分(約合現代藥秤的三分之一錢),體弱者減量。藥物作用於膈肌以上則會引起嘔吐,作用於膈肌以下則會引起腹瀉。若服藥後未見腹瀉,可喝一杯熱粥;若腹瀉過度不止,則喝一杯冷粥。巴豆遇熱則瀉下,遇冷則止瀉。

若患者身熱,皮膚起粟粒狀小疹,且畏寒起雞皮疙瘩,想用衣物裹住自己取暖,如果用冷水沖洗或擦拭身體,會讓體內熱邪無法排出,導致該出汗卻不出汗,反而煩躁不安。如果已經出汗,但腹部疼痛,則可服用三兩芍藥,用法同上。

寒實結胸,結胸大多是因熱邪內陷所致,但這裡所說的「寒實」,指的是因水氣寒冷凝聚而形成的痰飲。若患者沒有發熱症狀,可服用三物小陷胸湯,也可服用此白散。 不過《活人書》中記載的方子裡,沒有「小陷胸湯亦可用」這句話,因為小陷胸湯是寒性藥物,並非所有無熱症都適用。

4. 麻仁丸(十二)

即小承氣加芍藥、二仁也。

麻子仁(二升),芍藥,枳實(各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研作脂),上六味,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陽盛。澀則小便數,陰不足。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此即論中所云: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麻仁丸主之。太陽正傳陽明,不復再傳,故可以緩法治之。

白話文:

麻仁丸(十二)就是小承氣湯再加上芍藥和二仁(杏仁、麻子仁)。

配方:麻子仁二升,芍藥、枳實各半斤(枳實炙烤),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烤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製成油再研磨)。以上六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一天三次,逐漸增加服用劑量,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如果趺陽脈浮而澀,脈浮表示胃氣強盛,陽氣旺盛;脈澀表示小便次數多,陰氣不足。脈浮與脈澀同時出現,則大便乾燥,脾臟功能受阻。這正如醫書上所說的:「太陽、陽明經病,脾臟受阻」的情況,麻仁丸可以治療這種病症。因為太陽經病正傳至陽明經,不會再傳播到其他經脈,所以可以用緩和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