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一 (12)
卷一 (12)
1. 小柴胡湯(一)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詳見桂枝類中。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少陽與太陽、陽明,相為出入,一證可據,雖有他證,可兼治矣。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誤治。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凡誤治而本證未罷,仍用本證之方,他經盡同,不獨柴胡證也。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邪已陷下,故必振動,而後能達於外。《辨脈法篇》云:戰而汗出者,其人本虛。是以發戰發熱汗出,邪仍從少陽而出。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二候。胸脅滿而嘔,此少陽的症。日晡所,發潮熱,此似陽明。已而微利,又現里症,藥亂則症亦亂。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以湯劑利之,不應;復以丸藥利之,是謂重傷。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雖潮熱,本屬少陽之邪,故仍以柴胡解外。
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解在後加芒硝湯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陽氣不能隨經而散,故鬱結不舒,非藥誤,即遷延所致。亦壞症之輕者。必有表,復有里也,以上諸症,有表有里,柴胡湯兼治表裡。脈沉亦在裡也。脈細者必沉。汗出為陽微,以汗為徵。
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陰則無汗。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脈沉為里,汗出為表。脈雖沉緊,細即有緊象。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此為要訣。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得湯而不了了者,以有里症,故大便硬,必通其大便,而後其病可愈。
其通便之法,即加芒硝,及大柴胡等方是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而不去者,與小柴胡湯。陽明潮熱乃當下之症,因大便、小便自可,則里症未具。又胸脅嘗滿,則邪留少陽無疑,用此湯和解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少陽症。不大便,可下。而嘔,亦少陽症。舌上白苔者,邪未結於陽明,故舌苔白,雖不大便,不可下。此要訣也。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諸症得之皆愈也。
按:少陽之外為太陽,里為陽明,而少陽居其間。故少陽之症,有兼太陽者,有兼陽明者,內中見少陽一症,即可用小柴胡湯,必能兩顧得效。仲景所以獨重此方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弦屬少陽,浮大屬陽明。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此少陽症。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此症又似少陰。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此二症又似太陰。有潮熱,此似陽明。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白話文:
小柴胡湯(一)
當傷寒病出現陽脈澀、陰脈弦時,按常理應有腹中急痛的症狀。此時可先給予小建中湯,如果無效,則改用小柴胡湯治療。詳細內容可參考桂枝類相關條目。
在傷寒或中風病中,只要出現柴胡湯的適應症之一,即可使用小柴胡湯,不需所有症狀都具備。少陽經與太陽經、陽明經相互關聯,只要有一個症狀符合,即使有其他經的症狀,也能同時治療。若誤用瀉下方治療柴胡湯的適應症,只要柴胡湯的症狀仍在,仍可再次給予柴胡湯。無論是哪一經的病證,如果因誤治而原證仍在,都可繼續使用原證對應的方劑,不只限於柴胡湯證。此時患者會出現全身發熱顫抖(蒸蒸而振),接著發熱出汗而痊癒。
由於邪氣已深入體內,必須透過振動才能透發於外。《辨脈法篇》提到:戰慄而出汗的人,原本體質較虛弱。因此,這種發熱戰慄、出汗的現象,顯示邪氣仍從少陽經排出。
傷寒病十三天未癒,已經超過兩候(古代時間單位)。若出現胸脅脹滿、嘔吐等少陽證典型症狀,下午發潮熱(類似陽明病),隨後輕微腹瀉(又出現裡證),用藥混亂導致症狀雜亂。這原本是柴胡湯證,使用瀉下法卻未見腹瀉,反而出現腹瀉,表示醫生可能誤用丸藥瀉下。先用湯劑瀉下無效,又用丸藥瀉下,對身體造成雙重傷害。潮熱表示有實證,應先用小柴胡湯解除表證,因為這種潮熱本質上屬於少陽經的邪氣,所以仍用柴胡湯解表,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
傷寒五六天,出現頭部出汗、輕微怕冷、手足冰冷、心窩脹滿、食慾不振、大便乾硬、脈搏細弱等症狀,這稱為「陽微結」。陽氣無法順暢運行而鬱結,若非用藥錯誤,就是延誤治療所致,屬於較輕微的壞證。此時必有表證兼裡證,上述症狀顯示表裡同病,柴胡湯可同時治療表裡證。脈沈表示病在裡,脈細者多沈。出汗是陽氣微弱的表現。
若是純粹的陰寒凝結(純陰結),就不會有外證,完全屬裡證。陰證不會出汗。此證屬於半表半裡,脈沈為裡證,出汗為表證。即使脈象沈緊(細脈即有緊象),也不屬於少陰病,因為陰證不應有汗,這是關鍵區別。現頭部出汗,故知非少陰病,可用小柴胡湯。若服藥後仍未痊癒,是因有裡證(大便乾硬),必須通便才能痊癒。通便方法包括加芒硝或使用大柴胡湯等方劑。
陽明病出現潮熱,但大便溏薄、小便正常,且胸脅持續脹滿,應給予小柴胡湯。陽明病的潮熱本應瀉下,但因大小便正常,表示裡證未完全形成。加上胸脅脹滿,顯示邪氣仍在少陽經,故用此湯和解。
陽明病出現脅下硬滿(少陽證)、便秘(可瀉下)、嘔吐(少陽證)及舌苔白,表示邪氣尚未完全結於陽明,即使便秘也不可瀉下。這是重要原則。可用小柴胡湯,使上焦通暢、津液下行、胃氣調和,進而全身出汗而解。這四句話說明小柴胡湯的功效,因此能治癒各種相關症狀。
陽明中風症見脈弦浮大(弦屬少陽,浮大屬陽明)、氣短、腹部脹滿、脅下及心窩疼痛(少陽證)、久按感覺氣滯不通、鼻腔乾燥無汗、嗜睡(類似少陰證)、全身發黃、排尿困難(類似太陰證)、潮熱(類似陽明證)、耳前後腫脹。針刺後稍緩解,但外證未除。病程超過十天,脈仍浮者,可用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