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一 (13)
卷一 (13)
1. 小柴胡湯(一)
脈浮雖有里症,邪仍欲外出。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但浮無餘症,則里症全無,必從汗解,故用麻黃湯。
此二條,明陽明中風之症,有里邪用小柴胡,無里邪則用麻黃,總以脈症為憑,無一定法也。若不尿,膀胱氣絕。腹滿加噦者,不治。論中陽明篇云: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虛冷」二字尤明,蓋陽微欲盡也。又云:大吐大下,汗出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靈樞》云:真邪相攻,氣並相逆,故為噦。即呃逆也。《素問》云:病深者,其聲噦。乃肺胃之氣隔絕所致,兼以腹滿,故不治。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此為傳經之邪也。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以上皆少陽本症。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未吐下,不經誤治也,少陽已漸入里,故不浮而沉緊,則弦之甚者,亦少陽本脈。與小柴胡湯。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但發熱而非往來寒熱,則與太陽、陽明同,惟嘔則少陽所獨,故亦用此湯。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解見麻黃湯。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復症也,非勞復,非女勞復,乃正氣不充,餘邪未盡,留在半表半裡之間,故亦用小柴胡。復病治法,明著於此,後世議論不一,皆非正治。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復症之中,更當考此二脈。如果脈見浮象,則邪留太陽,當用汗法,如脈見沉實,則里邪未盡,當用下法。
但汗下不著方名者?因汗下之法不一,醫者於麻黃、桂枝,及承氣、大柴胡等方,對症之輕重,擇而用之,則無不中病矣。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此即下文所謂如瘧也。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血因熱結,而成瘀矣。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即以治瘧之法治之。
又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彼云斷,此云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外邪內伏。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血室為中焦營氣之所聚。肝藏血,心主血,營血結滯,則肝氣與心經之氣亦凝,故脅滿而神昏譫語。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期門在乳下第二肋端,去乳頭約四寸,肝募也。厥陰、陰維之會,刺入四分,血結則為有形之症,湯劑一時難效。刺期門以瀉厥陰有餘之熱,則尤親切而易散。
又云: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晝清而夜昏者。血室屬陰,病在陰經也。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此為中焦營氣之疾,汗下二法,皆非所宜,小柴胡湯:刺期門,則其治也。
白話文:
《小柴胡湯(一)》
當脈象浮現時,即使有內部症狀,病邪仍傾向向外發散。若脈象僅呈現浮脈而無其他症狀,則使用麻黃湯。單純脈浮且無其他症狀,表示內部問題不存在,必須透過發汗來解除,因此使用麻黃湯。
這兩條說明陽明經中風的症狀:若有內部邪氣,使用小柴胡湯;若無內部邪氣,則用麻黃湯。總之,需以脈象和症狀為依據,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若患者無法排尿,表示膀胱功能衰竭;若同時腹脹且呃逆,則難以治療。《傷寒論》陽明篇提到:陽明病患者若無法進食,強行清熱會導致呃逆,原因是胃中虛寒。「虛冷」二字尤為關鍵,代表陽氣將盡。此外,若患者經歷劇烈嘔吐或腹瀉,出汗後又因飲水發汗而呃逆。
《靈樞》指出:正邪相爭,氣息逆行,導致呃逆。《素問》也說: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呃逆聲,這是肺胃之氣阻隔所致,再加上腹脹,因此難以治療。
原本的太陽病症未解,轉入少陽經,此為病邪傳經之表現。症狀包括脅下硬滿、乾嘔、無法進食、寒熱交替,這些都是少陽經的典型症狀。若未經催吐或瀉下治療,脈象沈緊(少陽經脈本為弦脈,沈緊是更明顯的弦脈),則使用小柴胡湯。
若患者嘔吐伴隨發熱(非寒熱交替),雖發熱與太陽、陽明病症相似,但嘔吐是少陽經獨有,故仍用小柴胡湯。
太陽病超過十天,脈象浮細且嗜睡,表示外邪已解。若出現胸悶脅痛,用小柴胡湯;若僅脈浮,則用麻黃湯。
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使用小柴胡湯。此為復發症狀,非因勞累或房事所致,而是正氣不足、餘邪殘留半表半裡,故用小柴胡湯。復發病症的治療方法在此明確說明,後世雖有不同見解,但均非正統療法。脈浮者以發汗解之,脈沈實者以瀉下解之。復發病症需特別注意這兩種脈象:脈浮表示邪留太陽經,應發汗;脈沈實表示內部邪氣未清,應瀉下。
發汗與瀉下的方劑未明確列出,因為方法多樣,醫師可依症狀輕重選擇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或大柴胡湯等,對症下藥即可。
婦女中風七八天後,出現規律性寒熱(如下文所述「如瘧疾」),且月經突然停止,此為熱邪侵入血室,血液凝結成瘀,導致瘧疾般症狀,用小柴胡湯治療(即以治瘧疾之法處理)。
另一情況:婦女中風後發熱怕冷,適逢月經來潮(前文為經斷,此為經來)。七八天後熱退,脈象遲緩、體溫下降(外邪潛伏),胸脅脹滿如結胸,並伴隨譫語,此亦為熱入血室。血室為中焦營氣聚集處,肝藏血、心主血,營血凝滯會使肝氣與心氣受阻,故脅滿且神昏譫語。此時應針刺期門穴(位於乳下第二肋端,肝經募穴),瀉除實邪。
另述:婦女傷寒發熱時適逢月經來潮,白天清醒,夜晚譫語如見鬼魅,此為熱入血室。晝清夜昏是因血室屬陰,病在陰經。勿傷胃氣及上中二焦,可自愈。此為中焦營氣問題,汗法與下法皆不適用,應以「小柴胡湯」或「刺期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