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一 (4)
卷一 (4)
1. 桂枝加附子湯(二)
桂枝湯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此發汗太過,如水流漓,或藥不對症之故,其人惡風,中風本惡風,汗後當愈。今仍惡風,則表邪未盡也。小便難,津液少。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四肢為諸陽之本,急難屈伸乃津脫陽虛之象,但不至亡陽耳。若更甚而厥冷惡寒,則有陽脫之慮,當用四逆湯矣。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同附子服,則能止汗回陽。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二)
在桂枝湯的原方中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去皮並切成八片)。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一升。
太陽病症狀,若發汗過度導致汗出不止,可能是因為發汗過量如水流淋灕,或用藥不對症所致。患者原本因中風而怕風,汗後應會緩解,但若仍然怕風,表示表證未完全解除。小便困難是津液不足所致,四肢輕微僵硬、難以屈伸,是因津液流失、陽氣虛弱表現,但尚未到陽氣衰亡的程度。如果情況惡化,出現四肢冰冷、極度怕寒,則有陽氣脫失之虞,此時應使用四逆湯。桂枝加附子湯主治此證,桂枝與附子同用,能止汗並恢復陽氣。
2. 桂枝加桂湯(三)
桂枝原方加桂二兩,即另立湯名,治症迥別,古聖立方之嚴如此。
桂枝湯原方加桂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復感新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不止一針,故云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重加桂枝,不特禦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達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減用之。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三)
在桂枝湯的原方中,再加入二兩桂枝,便另立一個湯方名稱,所治療的症狀完全不同,可見古代聖人創立方劑的嚴謹程度如此。
具體製法如下:桂枝湯原方加入二兩桂枝。以上五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若因用燒針發汗,針刺部位受寒,又感染新的寒氣,導致該處皮膚突起發紅,必然引發奔豚症(氣從下腹上衝至心)。此時應在發紅的結塊上各灸一壯(不只針刺一處,故說「各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此方加重桂枝的用量,不僅能抵禦寒氣,還能抑制腎氣上衝。此外,藥味加重則藥力更能深入下焦。凡是奔豚症,都可依照病情輕重調整此方使用。
3. 桂枝去芍藥湯(四)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湯(四)]
將桂枝湯原本的配方去掉芍藥。取剩下的四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剩餘三升藥液,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
4.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五)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中虛而表邪仍在。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之邪未盡,故用桂枝,下後傷陰,不宜更用涼藥,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則陽亦虛矣,故加附子。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五)
此方為前方加入炮製過、去皮並切為八片的附子一枚,其餘製法與前方相同。
太陽病,誤用下法治療後,出現脈搏急促、胸部脹滿的症狀,這是因體內正氣虛弱而表邪未除所致,應以桂枝去芍藥湯為主方治療。由於太陽經的邪氣未完全消除,故使用桂枝湯;誤下後陰氣受損,不宜再用寒涼藥物。若患者伴有輕微怕冷的症狀,則去除芍藥,並在方中加入附子湯為主方。輕微怕冷表示陽氣也已虛弱,因此加入附子。
5.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六)
桂枝湯原方加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別錄》:厚朴主消痰下氣。《本經》:杏仁主咳逆上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前條乃本然之喘,此乃誤下之喘,因殊而法一。
白話文: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六)
在桂枝湯的原始配方中加入炙過並去皮的厚朴二兩,以及去皮尖的杏仁五十顆。將這七味藥材用七升水,以小火煎煮至剩三升藥液,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發汗。
若本身有氣喘的人服用桂枝湯,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更佳。《別錄》記載厚朴能化痰降氣;《本經》則提到杏仁可治療咳嗽氣逆。
太陽病症誤用瀉下法後出現輕微喘息,是因表證未解的緣故,此時宜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前段所述為本質性的喘息,此處則是誤治導致的喘息,原因雖不同,但治療方法一致。
6. 小建中湯(七)
桂枝湯原方加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中宮之陽氣虛,則木來乘土,故陽澀而陰弦也,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膠飴大甘,以助中宮。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治太陰不愈,變而治少陽,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脈弦故用此法。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悸而煩,其為虛煩可知,故用建中湯,以補心脾之氣,蓋梔子湯治有熱之虛煩,此治無熱之虛煩也。
白話文:
小建中湯(七)
桂枝湯的原方加入一升膠飴(麥芽糖)。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剩下三升,濾去藥渣後加入飴糖,再以小火加熱至完全溶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容易嘔吐的人不宜使用建中湯,因為藥味過甜。
患傷寒時,陽脈澀滯,陰脈緊弦,代表脾胃陽氣虛弱,肝木之氣乘虛侵犯脾土,因此陽脈澀而陰脈弦。此證通常會出現腹中急痛,應先給予小建中湯。膠飴味甘,能補益脾胃。若症狀未改善,則改用小柴胡湯主治。這是因為太陰病未癒,轉而影響少陽,需疏通脾土中鬱滯的肝木之氣,依據脈弦的特徵而採用此法。
傷寒病程兩三日後,若出現心悸且煩悶的症狀,可用小建中湯主治。這種心悸煩悶屬於虛性煩躁,因此用建中湯補益心脾之氣。梔子湯適用於有熱的虛煩,而此方則治療無熱的虛煩。
7.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八)
桂枝湯原方芍藥、生薑各增一兩,加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以多煎為妙,取其味厚入陰也。
發汗後,身疼痛,表未盡。脈沉遲,氣虛已甚。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邪未盡,宜表,而氣虛不能勝散藥,故用人參。凡素體虛而過汗者,方可用。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八)
桂枝湯的原方中,芍藥和生薑各增加一兩,再加入三兩人參。
以上六味藥,用一斗二升水煎煮,煮至剩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此湯適合久煎,使藥味濃厚,深入陰分。
適用於發汗後身體疼痛、表邪未盡的情況。若脈象沈遲,表示氣虛嚴重,可用桂枝湯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的新加湯治療。此時邪氣未除,仍需解表,但由於氣虛無法承受發散藥力,因此加入人參。此方僅適用於體質虛弱且出汗過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