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一 (4)

卷一 (4)

18.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十六)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日三服。

脈浮宜以汗解,此治脈浮之總訣。用火灸之,誤治。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火反入內。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火氣在上,則陰氣獨治於下,故重而痹。火逆下之,又誤治。因燒針煩躁者,更誤治,下之虛其陰,燒針又益其陽,則胸中益煩躁不寧矣。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鉦其陰氣,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驚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無驚狂象,故蜀漆不用。其症藥大段相同。

19. 桂枝加葛根湯(十七)

此湯成無己本有麻黃。非!有麻黃則為葛根湯矣。

桂枝原方,加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各減一兩餘同。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𠘧𠘧」,伸頸之象,邪氣漸深,故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20. 桂枝加芍藥湯(十八)

桂枝湯原方芍藥加一倍。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1. 桂枝加大黃湯(十九)

此二方俱治太陰症,而法不離乎桂枝

桂枝原方,加大黃一兩、芍藥一倍,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誤治。因而腹滿時痛,屬太陰也。引邪入於太陰,故所現皆太陰之症。桂枝加芍藥湯主之。雖見太陰症,而太陽之症尚未罷,故仍用桂枝湯,只加芍藥一倍,以斂太陰之症。

大實痛者,此句承上文腹滿時痛言,腹滿時痛,不過傷太陰之氣,大實痛,則邪氣結於太陰矣。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因誤下而見太陰之症。大實痛,則反成太陰之實邪,仍用大黃引之,即從太陰出,不因誤下而禁下,見症施治,無不盡然。

按《活人書》云:桂枝湯,自西北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症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虛寒者,不必加減。

22. 麻黃湯類·二

23. 麻黃湯(一)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此須多煮,取其力專,不僅為去上沫,止煮一、二沸矣。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以其易發汗也。

余如桂枝將息法。《活人書》云:夏至後用麻黃,量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性熱,恐有發黃斑出之慮。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此痛處,比桂枝症尤多而重,因榮衛俱傷故也。惡風無汗而喘者,此二症乃肺氣不舒之故。麻黃治無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陽諸症,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經方。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陽明之病象甚多,如身熱不惡寒,口苦鼻乾之類,但見一、二症即是,不必全具也。太陽病即上文所指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病俱在上焦。宜麻黃湯主之。喘而胸滿,此麻黃症之太陽合陽明也。

太陽病,十日以去,過經。脈浮細,邪已退。而嗜臥者,正漸復。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胸滿脅痛,病延日久,邪留少陽,故與此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若果邪在少陽,脈必帶弦,今但浮,則尚在太陽矣,故仍用麻黃湯,此亦從脈不從症之法。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此乃太陽傷寒的症。經云:諸緊為寒。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表證即上文數端。此當發其汗,宜麻黃湯。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陽鬱而不能外達。劇者必衄,衄乃解。熱甚動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與汗從皮毛而泄同,故熱邪亦解。

俗語所云「紅汗」也。經云: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風鬱固為熱,寒鬱亦為熱。《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麻黃湯主之。此言未衄之前,可用麻黃。非衄後更用麻黃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此脈浮必帶緊。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數為陽氣欲出。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失治。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前段衄後而解,則不必復用麻黃,衄後尚未解,則仍用此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陽明本脈大自汗,今乃脈浮無汗而喘,則為麻黃湯症矣。發汗則愈,宜麻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