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十六)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60 克,去皮),甘草(120 克,炙制),牡蠣(120 克,煮熬),龍骨(120 克),以上四種藥材,用 2500 毫升的水煮沸,取 1250 毫升的藥液,去渣,溫服 400 毫升,每日三次。

脈浮宜以汗解,此治脈浮之總訣。用火灸之,誤治。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火反入內。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火氣在上,則陰氣獨治於下,故重而痹。火逆下之,又誤治。因燒針煩躁者,更誤治,下之虛其陰,燒針又益其陽,則胸中益煩躁不寧矣。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現,適合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是處理脈象浮現的基本原則。如果使用火灸的方法來治療,就是錯誤的治療方式。這樣會使邪氣無法排出,反而因為火灸而更加旺盛,甚至可能導致火氣進入身體內部。如果病情發展到腰部以下部位變得沉重且麻木無力,這種情況被稱為「火逆」。當火氣集中在上部時,下部就會只有陰氣在運作,因此會出現沉重和麻木無力的情況。對於「火逆」再用下法治療,又是錯誤的治療方式。如果因為火灸後出現煩躁的症狀,再進一步用錯誤的方式治療,如用下法使其陰氣更虛弱,加上火灸又增加了陽氣,那麼胸部的煩躁感就會更加嚴重,讓人無法平靜。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鉦其陰氣,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驚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無驚狂象,故蜀漆不用。其症藥大段相同。

白話文:

用針灸拔罐療法祛除體內的陰邪之氣,使體內的火熱邪氣散發出去,上、下同時治療。前面提到的驚狂,治療重點在於心,因此使用蜀漆。此症候沒有驚狂的表現,所以不使用蜀漆。此藥方的其他部分與前面提到的藥方基本相同。

2. 桂枝加葛根湯(十七)

此湯成無己本有麻黃。非!有麻黃則為葛根湯矣。

白話文:

這藥方本來含有中藥麻黃。不是這樣!如果含有麻黃的話,那就應該是葛根湯了。

桂枝原方,加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各減一兩餘同。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在原來的桂枝湯配方中加入葛根四兩,桂枝和芍藥各減少一兩,其他藥物不變。以上六種藥物,用一斗水先煮葛根,熬煮至兩升,撇去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蓋被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粥,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相同。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𠘧𠘧」,伸頸之象,邪氣漸深,故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後頸與背部感到強烈的肌肉僵硬,明明發汗,卻又怕吹風,這就是「強直」的表現。患者會不自覺地伸長脖子,說明邪氣逐漸侵入。因此,在此情況下,我們會加入葛根。桂枝加葛根湯是治療此症的主方。

3. 桂枝加芍藥湯(十八)

桂枝湯原方芍藥加一倍。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湯」的原方中的芍藥用量增加一倍。將五種藥材合在一起,用水七升來煎煮,最後收取三升的藥汁,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內分三次服用。

4. 桂枝加大黃湯(十九)

此二方俱治太陰症,而法不離乎桂枝。

白話文:

這兩種方法都能治療太陰病證,而且都沒有離開以「桂枝」為基礎的用法。

桂枝原方,加大黃一兩、芍藥一倍,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原方,再加入大黃一兩、芍藥加倍。用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七碗煎煮,取三碗藥液,濾渣,趁溫熱時服用一碗,一天三次。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誤治。因而腹滿時痛,屬太陰也。引邪入於太陰,故所現皆太陰之症。桂枝加芍藥湯主之。雖見太陰症,而太陽之症尚未罷,故仍用桂枝湯,只加芍藥一倍,以斂太陰之症。

白話文:

這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卻錯誤地以瀉下的方法治療。因此導致腹脹時常疼痛,這是屬於太陰病。邪氣引發到太陰,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是太陰病的症狀。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雖然出現太陰病症,但太陽病症狀尚未消失,所以仍然使用桂枝湯,只是加倍芍藥的用量,以緩解太陰病症。

大實痛者,此句承上文腹滿時痛言,腹滿時痛,不過傷太陰之氣,大實痛,則邪氣結於太陰矣。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因誤下而見太陰之症。大實痛,則反成太陰之實邪,仍用大黃引之,即從太陰出,不因誤下而禁下,見症施治,無不盡然。

白話文:

疼痛劇烈:這句話承接上文中的腹脹疼痛,腹脹時疼痛,僅僅是傷害了太陰經的氣。疼痛劇烈,說明邪氣已經阻塞在太陰經中。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作為主藥。這是因為誤服了瀉下藥物而出現了太陰經的證狀。疼痛劇烈,則反過來導致太陰經實證,仍然用大黃將其引導出來,即從太陰經中排出,不因為誤服了瀉下藥物而禁止瀉下。根據證狀施治,都是這樣的。

按《活人書》云:桂枝湯,自西北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症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虛寒者,不必加減。

白話文:

根據《活人書》記載:

桂枝湯是西北地區的人四季都使用的湯藥,效果顯著。在長江、淮河流域,只適合在冬天和春天使用。春末到夏至之前,可以將桂枝症的藥方中添加三分之一的黃芩,稱為陽旦湯。夏至以後,可以添加半兩知母,一兩石膏,或者增加三分之一升麻。如果患者體質虛寒,則不需要添加或減少藥物。

5. 麻黃湯(一)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此須多煮,取其力專,不僅為去上沫,止煮一、二沸矣。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以其易發汗也。

白話文:

麻黃(150 克,去節),桂枝(100 克,去皮),甘草(50 克,炙),杏仁(70 顆,去皮),以上四種藥材,用 9 升水,先煮麻黃,減少 2 升,這需要多煮,以增強藥力,不僅是為了去浮沫,還需要煮沸一兩次。去除浮沫,放入其他藥材,再煮至 2.5 升,去除藥渣,服用 400 毫升溫熱藥液,蓋好被子,微微發汗即可,不需要喝粥,因為這會容易發汗。

余如桂枝將息法。《活人書》云:夏至後用麻黃,量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性熱,恐有發黃斑出之慮。

白話文:

我遵循桂枝湯的治療原則。根據《活人書》的記載,夏至後可以使用麻黃,但需要適量加入知母、石膏、黃芩,因為麻黃性熱,擔心會出現發黃、斑點的症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此痛處,比桂枝症尤多而重,因榮衛俱傷故也。惡風無汗而喘者,此二症乃肺氣不舒之故。麻黃治無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陽諸症,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經方。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在太陽病的初期,會出現頭痛發燒、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等症狀。這些疼痛比桂枝症候羣的疼痛更多、更嚴重,這是因為人體的氣血循環和免疫系統都受到了損害。如果患者在畏寒無汗的同時還出現喘息,這兩種症狀是由於肺氣運行不暢造成的。麻黃可以治療無汗的症狀,杏仁可以治療喘息,桂枝和甘草可以治療太陽病的各種症狀。這些藥物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被稱為經方。麻黃湯是治療這種疾病的主要藥方。

太陽與陽明合病,陽明之病象甚多,如身熱不惡寒,口苦鼻乾之類,但見一、二症即是,不必全具也。太陽病即上文所指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病俱在上焦。宜麻黃湯主之。喘而胸滿,此麻黃症之太陽合陽明也。

白話文:

當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時,陽明病的症狀很多,例如發燒但不畏寒、口苦、鼻子乾燥等。如果只出現一、兩個症狀,也不必全部都有。太陽病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症狀。喘鳴且胸悶的,不能用瀉下法,因為疾病都集中在上焦。宜用麻黃湯治療。喘鳴且胸悶,這是麻黃證候的太陽病合陽明病。

太陽病,十日以去,過經。脈浮細,邪已退。而嗜臥者,正漸復。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胸滿脅痛,病延日久,邪留少陽,故與此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若果邪在少陽,脈必帶弦,今但浮,則尚在太陽矣,故仍用麻黃湯,此亦從脈不從症之法。

白話文:

患有太陽病超過十天,病邪已經退過經脈,脈象浮細,這表示邪氣已經消退,病人很愛睡覺,這是正氣逐漸恢復的現象,外感病已經痊癒了。

但如果患者出現胸悶、脅痛,就給予小柴胡湯。胸悶脅痛,病情延續時間長,邪氣滯留在少陽經,所以給予小柴胡湯。

如果脈象只有浮,就給予麻黃湯。如果邪氣確實在少陽經,脈象一定會帶有弦狀,現在只有浮,表示邪氣仍然在太陽經,因此仍使用麻黃湯,這也是根據脈象而不是症狀來治療的方法。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此乃太陽傷寒的症。經云:諸緊為寒。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表證即上文數端。此當發其汗,宜麻黃湯。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陽鬱而不能外達。劇者必衄,衄乃解。熱甚動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與汗從皮毛而泄同,故熱邪亦解。

白話文:

太陽病的症狀是脈搏浮動且緊繃,沒有出汗,發熱和身體疼痛。這是太陽傷寒的症狀。經書上說:脈搏緊繃是寒證。如果八、九天後病情沒有好轉,表證症狀仍然存在(表證症狀包括上述幾點)。此時應該發汗解表,使用麻黃湯治療。服藥後病情稍有改善,但患者出現煩躁和眼睛閉合的症狀,這是陽氣被鬱積導致無法外散。病情重的患者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才會好轉。這是因為高熱會擾動血液,血液從肺部清道而出,與汗液從皮毛排出是一樣的,所以熱邪也會解除。

俗語所云「紅汗」也。經云: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風鬱固為熱,寒鬱亦為熱。《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麻黃湯主之。此言未衄之前,可用麻黃。非衄後更用麻黃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此脈浮必帶緊。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數為陽氣欲出。

白話文:

所謂「紅汗」就是人們常說的這種現象。醫經上提到:患有陽明病的人會感到口乾,只想要用水漱口但不想吞下去,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鼻出血的情況。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盛所致。不管是風邪鬱積還是寒邪鬱積,最終都會化為熱邪。《黃帝內經》中有說過,所謂的熱性疾病,都屬於傷寒的一類。這時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這裡指的是在鼻出血發生之前,可以用麻黃湯;而不是在出血之後再使用麻黃湯。

如果脈象呈現浮象,表示疾病在體表,可以考慮發汗療法,適合使用麻黃湯。這種脈象除了浮之外,通常還會帶有緊象。

如果脈象既浮又數,也可以考慮發汗療法,適合使用麻黃湯。脈數表明體內的陽氣正要向外發散。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失治。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前段衄後而解,則不必復用麻黃,衄後尚未解,則仍用此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陽明本脈大自汗,今乃脈浮無汗而喘,則為麻黃湯症矣。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傷寒,脈象呈現浮而且緊的特徵,但沒有及時發汗治療,進而導致了鼻出血(衄血)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麻黃湯來治療。若是在鼻出血之後病情有所緩解,那麼就不需要再使用麻黃湯;但如果鼻出血後病情還未見好轉,還是應該繼續使用麻黃湯。

對於患有陽明病的患者,如果脈象呈現浮而且沒有汗出反而伴有喘息的現象,通常陽明病的脈象是大的且會自發汗出,但現在卻出現脈浮、無汗並伴隨喘息,這就符合了麻黃湯適用的症狀。對此類病人進行發汗治療就能使病情好轉,因此適合使用麻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