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桂枝加附子湯(二)

桂枝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此發汗太過,如水流漓,或藥不對症之故,其人惡風,中風本惡風,汗後當愈。今仍惡風,則表邪未盡也。小便難,津液少。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四肢為諸陽之本,急難屈伸乃津脫陽虛之象,但不至亡陽耳。若更甚而厥冷惡寒,則有陽脫之慮,當用四逆湯矣。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同附子服,則能止汗回陽。

2. 桂枝加桂湯(三)

桂枝原方加桂二兩,即另立湯名,治症迥別,古聖立方之嚴如此。

桂枝原方加桂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復感新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不止一針,故云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重加桂枝,不特禦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達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減用之。

3. 桂枝去芍藥湯(四)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4.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五)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中虛而表邪仍在。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之邪未盡,故用桂枝,下後傷陰,不宜更用涼藥,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則陽亦虛矣,故加附子。

5.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六)

桂枝原方加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別錄》:厚朴主消痰下氣。《本經》:杏仁主咳逆上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前條乃本然之喘,此乃誤下之喘,因殊而法一。

6. 小建中湯(七)

桂枝湯原方加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中宮之陽氣虛,則木來乘土,故陽澀而陰弦也,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膠飴大甘,以助中宮。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治太陰不愈,變而治少陽,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脈弦故用此法。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悸而煩,其為虛煩可知,故用建中湯,以補心脾之氣,蓋梔子湯治有熱之虛煩,此治無熱之虛煩也。

7.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八)

桂枝湯原方芍藥、生薑各增一兩,加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以多煎為妙,取其味厚入陰也。

發汗後,身疼痛,表未盡。脈沉遲,氣虛已甚。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邪未盡,宜表,而氣虛不能勝散藥,故用人參。凡素體虛而過汗者,方可用。

8. 桂枝甘草湯(九)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此以一劑為一服者。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發汗不誤,誤在過多。汗為心之液,多則心氣虛。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一症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其義精矣。

9.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十)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以水二斗,揚之萬遍取用。按:甘瀾水,大約取其動極思靜之意。先煮茯苓,凡方中專重之藥,法必先煮。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心下悸,是擾胸中之陽,臍下悸,則因發汗太過,上焦乾涸。腎水上救,故重用茯苓以制腎水;桂枝以治奔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