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桂枝湯(一)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總訣。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服桂枝湯言雖有當下之症,而外症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後下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脈浮而下,此為誤下,下後仍浮,則邪不因誤下而陷入,仍在太陽。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復用桂枝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榮氣和者,言榮氣不病,非調和之和,故又申言之,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自汗與發汗迥別。自汗乃營衛相離,發汗使營衛相合。自汗傷正,發汗驅邪。復發者,因其自汗而更發之,則榮衛和而自汗反止矣。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未熱之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無他病,太陽諸症不必備,而惟發熱自汗,故亦用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頭痛有熱者,未可與承氣湯。太陽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

按「未可」二字,從《金匱》增入,《傷寒論》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便赤為里有熱。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汗出而頭痛未解,則蘊熱在經而血動矣。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發汗未透,故煩。乃服藥不及之故。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里症。身疼痛者,表症。急當救里。此誤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入陰,故便清穀,陽氣下脫可危,雖表症未除,而救里為急。

《傷寒論·不可下篇》云:誤下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清穀已止,疼痛未除,仍從表治,蓋凡病皆當先表后里,惟下利清穀,則以扶陽為急,而表症為緩也。表裡分治而序不亂,後人欲以一方治數症,必至兩誤。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提出邪風二字,見桂枝為驅風聖藥。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本自多汗,但不惡寒而惡熱。今多汗而猶惡寒,則仍在太陽矣,雖陽明病,而治從太陽。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太陰本無汗法,因其脈獨浮,則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從脈不從症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有時復熱。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日晡發熱,則為陽明之潮熱而非瘧矣。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一症而治法迥別,全以脈為憑。此亦從脈而不從症之法。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一)

太陽病,如果外在的症狀還沒解除,就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這是禁止使用瀉下藥的總原則。如果使用了瀉下藥反而會造成病情逆轉,想要解除外在症狀,應該服用桂枝湯。這表示即使有應該使用瀉下藥的症狀,但只要外在的症狀還沒消除,就不能使用瀉下藥,仍然應該先解除外在的症狀,然後才能使用瀉下藥。

太陽病,如果先用了發汗的藥物但沒有治好,反而又使用了瀉下藥,如果脈象仍然是浮的,表示病情不會好轉。脈浮表示邪氣還在外,反而使用了瀉下藥,所以才會沒有好轉。現在脈象是浮的,因此知道邪氣還在外,應該要先解除外在的症狀才會好轉,適合使用桂枝湯。脈象是浮的卻使用了瀉下藥,這是誤用了瀉下藥,使用瀉下藥之後脈象仍然是浮的,表示邪氣並沒有因為誤用瀉下藥而陷入體內,仍然停留在太陽經。不能因為已經發過汗或使用過瀉下藥,就不再使用桂枝湯。

病患常常自己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調和,營氣調和表示身體外部不協調,是因為衛氣不能與營氣和諧的緣故。這裡說的營氣調和,是指營氣沒有生病,而不是指營氣調和的和諧,因此再次說明,因為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如果再次發汗,使營衛調和就會好轉。適合使用桂枝湯。自己出汗和使用發汗藥完全不同。自己出汗是因為營衛分離,而使用發汗藥是使營衛結合。自己出汗會損傷正氣,而使用發汗藥是驅逐邪氣。再次發汗,是因為原本自己出汗,而再次發汗,就能使營衛調和,自己出汗反而會停止。

病患身體的臟腑沒有其他疾病,只是時常發熱、自己出汗,而且沒有好轉,這是因為衛氣不調和,應該在還沒有發熱的時候就發汗,這樣就會好轉。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沒有其他疾病,太陽病的各種症狀不一定都有,但只要有發熱、自己出汗的情況,也可以使用桂枝湯。

傷寒,如果好幾天都沒有排便,到了第六七天,應該要使用瀉下的藥物。但是如果頭痛而且有發熱的症狀,就不能使用承氣湯。因為太陽病的症狀仍然存在,不能因為排便不順就使用瀉下藥。

按「未可」兩個字,是從《金匱要略》增加的,《傷寒論》中沒有這兩個字。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邪不在體內,仍然在體表。小便如果呈現赤色,表示體內有熱。應該要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頭痛,一定會流鼻血。如果出了汗而頭痛沒有解除,表示熱邪積存在經脈之中,而導致血動。適合使用桂枝湯。

傷寒,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已經解除,過了半天左右又感到煩躁,脈象是浮而快的,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方法。這是因為發汗還不夠徹底,所以才會煩躁。是因為服藥沒有達到效果的緣故。適合使用桂枝湯。

傷寒,如果醫生使用了瀉下的方法,接著出現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這是屬於裡症。如果身體疼痛,這是屬於表症。應該先緊急治療裡症。這是誤用瀉下藥的症狀,邪氣原本在體外,卻被引導進入體內,所以才會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陽氣如果向下脫失會很危險,雖然表症還沒解除,但應該以救治裡症為優先。

《傷寒論·不可下篇》說:誤用瀉下藥,如果是寒邪比較多,就會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如果是熱邪比較多,就會排出膿血。之後如果身體疼痛,大便自行恢復正常,應該緊急治療表症。如果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已經停止,但疼痛還沒有解除,仍然應該從表來治療。因為一般的疾病都應該先治療表症再治療裡症,只有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的情況,才應該以扶助陽氣為優先,而把表症放在次要地位。表症和裡症應該分開治療,而且順序不能亂。後人想要用一種藥方治療多種症狀,必定會造成兩方面都耽誤。救治裡症應該使用四逆湯,救治表症應該使用桂枝湯。

太陽病,如果有發熱、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所以才會出汗,想要驅除邪風,適合使用桂枝湯。這裡特別提出邪風兩個字,可見桂枝是驅風的良藥。

陽明病,如果脈象遲緩,出汗很多,而且稍微怕冷,表示表症還沒解除,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適合使用桂枝湯。陽明病本來就容易出汗,但是不會怕冷而是怕熱。現在出汗很多又怕冷,表示還停留在太陽經,雖然是陽明病,但治療方式仍然要從太陽病來考慮。

太陰病,如果脈象是浮的,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適合使用桂枝湯。太陰病本來沒有發汗的方法,但因為脈象獨自是浮的,表示邪氣仍然在表,所以也使用桂枝,這是從脈象來判斷而不是從症狀來判斷。

病患感到煩熱,出汗之後就會緩解,又好像瘧疾的樣子,有時候又會再次發熱。如果是在下午發熱,這是屬於陽明病。下午發熱,是陽明病的潮熱而不是瘧疾。如果脈象實,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脈象虛浮,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同一個症狀而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完全是以脈象為判斷的依據。這也是從脈象來判斷而不是從症狀來判斷的方法。使用瀉下藥應該用大承氣湯,使用發汗藥應該用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