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傷寒論類方》~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桂枝加附子湯(二)

桂枝湯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此發汗太過,如水流漓,或藥不對症之故,其人惡風,中風本惡風,汗後當愈。今仍惡風,則表邪未盡也。小便難,津液少。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四肢為諸陽之本,急難屈伸乃津脫陽虛之象,但不至亡陽耳。若更甚而厥冷惡寒,則有陽脫之慮,當用四逆湯矣。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同附子服,則能止汗回陽。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二)

原本桂枝湯的處方,再加上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的附子一枚。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溫溫的喝下一升。

這是治療太陽病,因為發汗太多,導致汗液一直不停地流。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發汗過度,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失,或是用藥不對症所致。病人怕風,中風本來就怕風,發汗後應該要好轉;但現在仍然怕風,表示表邪(外邪)還沒完全去除。小便困難,津液減少;四肢略微緊繃,難以彎曲伸展。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四肢緊繃難以活動是津液流失、陽氣虛弱的表現,但還不至於陽氣完全耗盡。如果病情加重,出現手腳冰冷、惡寒的症狀,那就有陽氣脫落的危險了,應該要改用四逆湯治療。而現在這種情況,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桂枝和附子一起服用,就能止住汗液,回補陽氣。

2. 桂枝加桂湯(三)

桂枝原方加桂二兩,即另立湯名,治症迥別,古聖立方之嚴如此。

桂枝湯原方加桂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復感新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不止一針,故云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重加桂枝,不特禦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達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減用之。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三)

原本的桂枝湯方劑,增加兩兩桂枝,就成了新的方劑,治療的症狀也完全不同,古代醫聖制定方劑如此嚴謹。

桂枝湯的原方加上兩兩桂枝。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溫溫的喝下一升。

用火燒針灸讓病人出汗,如果針灸的地方受寒,又再次感受新的寒邪,出現紅腫的疙瘩,就一定會發作奔豚病(一種下腹部疼痛,氣血衝上胸腹的症狀)。氣從下腹部衝向上衝到心臟的,就在那個紅腫的疙瘩上灸一壯,不止灸一次,所以說「各一壯」。這時就要使用桂枝加桂湯。加重桂枝的用量,不僅能禦寒,還能調節腎氣。而且藥味加重,就能夠到達下焦。凡是奔豚症,這個方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量使用。

3. 桂枝去芍藥湯(四)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湯的組成是:將桂枝湯的藥方中,去除芍藥。 取上述四味藥材,加水七升,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

4.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五)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中虛而表邪仍在。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之邪未盡,故用桂枝,下後傷陰,不宜更用涼藥,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則陽亦虛矣,故加附子。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在之前的桂枝去芍藥湯基礎上,再加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的附子。

適用於太陽病,瀉下之後,脈搏快速、胸悶的病人。這種情況是體內虛弱,但表邪(感冒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原本的桂枝去芍藥湯就能治療,但因為太陽經的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仍然使用桂枝;瀉下後損傷了陰氣,不宜再用寒涼的藥物。如果病人稍微有點惡寒(輕微怕冷),就說明陽氣也虛弱了,所以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附子溫陽。

5.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六)

桂枝湯原方加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別錄》:厚朴主消痰下氣。《本經》:杏仁主咳逆上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前條乃本然之喘,此乃誤下之喘,因殊而法一。

白話文: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的組成,是在原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加入炙烤去皮的厚朴二兩,以及去皮尖的杏仁五十枚。將所有藥材用七升水,小火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治療喘咳的方劑,使用桂枝湯再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很好。《名醫別錄》記載,厚朴能化痰降氣;《神農本草經》記載,杏仁能治咳嗽逆氣。

太陽病(感冒)患者,如果瀉下後仍有輕微喘息,是因為表症尚未解除。這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就能有效治療。前面提到的喘息是本來的疾病,而這個則是因瀉下不當而引起的喘息,雖然病因不同,但治療方法卻相同。

6. 小建中湯(七)

桂枝湯原方加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中宮之陽氣虛,則木來乘土,故陽澀而陰弦也,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膠飴大甘,以助中宮。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治太陰不愈,變而治少陽,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脈弦故用此法。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悸而煩,其為虛煩可知,故用建中湯,以補心脾之氣,蓋梔子湯治有熱之虛煩,此治無熱之虛煩也。

白話文:

小建中湯(七)

桂枝湯的原方再加一升麥芽糖。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加入麥芽糖,再用小火慢慢熬化,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嘔吐的人不能使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傷寒導致陽脈澀滯,陰脈弦緊,中焦的陽氣不足,就會導致肝木乘克脾土,所以陽脈澀滯,陰脈弦緊。治療方法是:如果腹部劇烈疼痛,應先服用小建中湯。麥芽糖味甘濃厚,可以增強中焦的陽氣。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因為太陰病沒有治癒,轉變為少陽病,所以要疏通脾土中的肝木之氣,因為脈象弦緊,所以採用這個方法。

傷寒二、三天,心裡悸動煩躁的,用小建中湯治療。悸動煩躁,是虛煩的表現,所以用建中湯來補充心脾的元氣。梔子湯治療的是有熱邪的虛煩,而這個方法治療的是沒有熱邪的虛煩。

7.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八)

桂枝湯原方芍藥、生薑各增一兩,加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以多煎為妙,取其味厚入陰也。

發汗後,身疼痛,表未盡。脈沉遲,氣虛已甚。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邪未盡,宜表,而氣虛不能勝散藥,故用人參。凡素體虛而過汗者,方可用。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八)

原本桂枝湯的芍藥、生薑各增加一兩,再加入人參三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十二升的水煎煮成三升,去除藥渣,溫溫的服用一升。這個方子要多煎煮才好,這樣才能讓藥味濃郁,充分滲透到身體裡。

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疼痛,表示表證(風邪)尚未完全消除,脈象沉遲,氣虛得很厲害。這種情況,就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因為邪氣還沒完全去除,需要解表,但是氣虛又不足以承受發散的藥物,所以要加入人參補氣。只有那些本來體質虛弱,而且出汗過多的人,才能使用這個方子。

8. 桂枝甘草湯(九)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此以一劑為一服者。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發汗不誤,誤在過多。汗為心之液,多則心氣虛。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一症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其義精矣。

白話文:

桂枝甘草湯(九)

用四兩去皮的桂枝和二兩炙過的甘草,加三升水煮成一升,去渣後一次喝完。這是指一劑藥就喝完的意思。

如果出汗太多,病人叉著手捂住胸口,覺得心慌,想讓人按壓著,就要用桂枝甘草湯。出汗本身沒錯,錯在出汗太多。汗液是心的津液,汗出太多就會導致心氣虛弱。這兩種藥材能溫陽補中,這是陽虛比較輕的症狀。如果嚴重到病人渾身發抖,想捶地,就要用真武湯了。同一個症狀,輕重不同,用藥卻完全不一樣,這裡面的道理很精妙。

9.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十)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以水二斗,揚之萬遍取用。按:甘瀾水,大約取其動極思靜之意。先煮茯苓,凡方中專重之藥,法必先煮。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心下悸,是擾胸中之陽,臍下悸,則因發汗太過,上焦乾涸。腎水上救,故重用茯苓以制腎水;桂枝以治奔豚。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十)

將半斤茯苓、四兩(去皮)桂枝、二兩(炙)甘草、十五枚(掰開)大棗,用十公升的甘瀾水先煮沸,再加等量水,充分攪拌後再取用(甘瀾水,大概是取其經過劇烈攪拌後,再取其靜止狀態之意)。先煮茯苓,因為在這個方子中茯苓是最重要的藥材,所以必須先煮。煮到水量減少二升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發汗後,如果病人肚臍下心悸,感覺要發生奔豚病(一種氣血逆亂的病症),就用這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心下悸動,是因為胸中陽氣被擾亂;肚臍下悸動,則是因為發汗過度,上焦(心肺)乾燥缺水。所以要補充腎水上輸的水分,因此大量使用茯苓來調節腎水;而用桂枝來治療奔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