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三 (8)
卷三 (8)
1. 茯苓四逆湯(八)
茯苓(四兩一本作六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陽氣不攝而煩,所謂陰煩也。然亦必參以他症,方不誤認為梔子湯症。茯苓四逆湯主之。《本草》:茯苓治逆氣煩滿。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八)
茯苓用量加倍為十二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生用,甘草二兩炙烤後使用,乾薑一兩半。以上五味藥材,加五升水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如果服用後出汗或腹瀉,但病情仍未好轉,且感到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收斂而導致的煩躁,屬於陰虛火旺的煩躁。但必須參考其他症狀,才能避免誤認為是梔子湯的適用症狀。此時,茯苓四逆湯是主要的治療藥方。《本草綱目》記載:茯苓可以治療逆氣導致的胸悶煩滿。
2. 四逆散(九)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取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別錄》:薤白,主溫中散結。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乃少陰傳經之熱邪,並無脈微惡寒等陰症。即下利一端,並非清穀,而反下重,故不得用溫熱。四逆散主之,疏邪通氣。同名四逆,與前諸法迥殊。諸兼症皆在加減中。
白話文:
四逆散(九)
將甘草(炙)、枳實(破開、水浸、炙乾)、柴胡、芍藥,四種藥材各取十分,磨碎過篩,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一寸匕(約3克),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患者咳嗽,則再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如果患者下痢(拉肚子),也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如果患者心悸,則再加入桂枝五分;如果患者小便不利,則再加入茯苓五分;如果患者腹部疼痛,則再加入炮製至裂開的一枚附子;如果患者拉肚子且下墜感明顯,則先用五升水煮薤白,煮至三升,去渣,取三方寸匕(約9克)藥粉加入湯中,再煮至一升半,分次溫服。《名醫別錄》記載:薤白可以溫暖中焦、散結消腫。
少陰病,四肢厥逆,患者可能伴隨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部疼痛或拉肚子且下墜等症狀。這是少陰經傳經過程中熱邪引起的,並沒有脈象微弱、畏寒等陰虛的症狀。即使出現下痢,也不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反而伴隨下墜感,所以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本方四逆散可以疏散邪氣,通調氣機。雖然名稱相同,但與之前的四逆湯等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其他併發症則需根據情況加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