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四逆加人參湯(二)

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煎服法同。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按:亡陰即為亡血,不必真脫血也。成無己注引《金匱玉函》曰:水竭則無血。謂:利止則津液內竭。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加參以生津液。

白話文:

四逆加人參湯(二)

在四逆湯的原方中加入一兩人參,煎煮和服用方法與原方相同。

2. 通脈四逆湯(三)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補益津液。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寒逼陽於外。手足厥逆,外症。脈微欲絕,內症,身反不惡寒,寒邪已入里。其人面色赤,陽越。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陽升。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諸症或陽或陰,乃閉塞不通之故,用辛溫通陽之品以治之。其兼症不同,詳加減法。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汗出而厥,陽有立亡之象。通脈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三)

藥材與用法:
炙甘草二兩,乾薑三兩(體壯者可用四兩),生附子大者一枚(去皮後切八片)。以上三味藥,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一升二合,去除藥渣,分兩次溫熱服用。若服用後脈象恢復,即表示病情好轉。

加減方:

  • 面色發紅者:加九根蔥白。
  • 腹中疼痛者:去除蔥白,加芍藥二兩。
  • 嘔吐者:加生薑二兩。
  • 咽喉疼痛者:去除芍藥,加桔梗一兩。
  • 腹瀉停止但脈搏仍微弱者:去除桔梗,加人參二兩以補充津液。

適用症狀:
此方適用於「病證與藥方相符」者,方可服用。

病症分析:
「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未消化食物、內有寒證而體表發熱(寒氣將陽氣逼至體外)、手腳冰冷(外顯症狀)、脈搏微弱近乎消失(內在症狀)、身體卻不覺怕冷(寒邪已深入體內)、面色發紅(陽氣浮越)。其他可能症狀包括腹痛、乾嘔、咽喉痛(陽氣上衝),或腹瀉停止但脈搏仍不恢復。此時應以「通脈四逆湯」治療,若脈象恢復即表示病癒。

這些症狀或屬陽證或屬陰證,均因氣血閉塞不通所致,故用辛溫藥物疏通陽氣。針對不同兼症,詳細調整用藥(見上方加減法)。

若患者腹瀉未消化食物、內寒外熱、冒冷汗且四肢冰冷(顯示陽氣即將耗盡),亦適用「通脈四逆湯」。

3.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四)

通脈四逆原方加豬膽汁半合。煎如前法,煎成納豬膽汁,溫服,其脈即出。豬膽汁苦滑之極,引藥直達下焦。

吐已下斷,利止也。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白話文: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四)

在通脈四逆湯的原方中加入半合豬膽汁。煎煮方法與之前相同,藥煎好後加入豬膽汁,溫熱服用,脈象即可恢復。豬膽汁極其苦澀滑利,能引導藥力直達下焦。

若嘔吐停止、腹瀉也斷絕(即下利已止),但仍汗出、四肢冰冷,且四肢抽緊僵硬無法緩解,脈象微弱幾乎消失者,可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

4. 乾薑附子湯(五)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下之後,復發汗,先竭其陰,後竭其陽。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陽虛有二症,有喜陽者;有畏陽者。大抵陰亦虛者畏陽;陰不虛者喜陽。此因下後陰亦虛,故反畏陽也。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此邪已退,而陽氣衰弱,故止用姜附回陽。

乾薑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乾薑附子湯(五)

材料: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片,共八片)。

做法: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過濾藥渣,一次服完。

適用症狀: 使用瀉下法後又發汗,導致陰液先耗損,陽氣後衰竭。患者白天煩躁難眠,夜晚卻能平靜。陽虛分兩種情況:一種喜歡陽氣(陰未虛),另一種畏懼陽氣(陰亦虛)。此症因瀉下後陰液虧虛,反而畏懼陽氣。

辨證要點: 無嘔吐、口渴,無表證,脈象沈微,身體無明顯發熱。此為病邪已退,但陽氣衰弱,僅需乾薑、附子回陽。

主治: 陽氣衰微證,以乾薑附子湯治療。

5. 白通湯(六)

乾薑附子湯原方加蔥白四莖。煎服法照前。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專治少陰之利,用蔥白所以通少陰之陽氣。

白話文:

白通湯(六)

乾薑附子湯原方中加入四根蔥白。煎煮和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

治療少陰病症狀中的腹瀉,以白通湯為主。此方專門針對少陰病引起的腹瀉,使用蔥白是為了疏通少陰經的陽氣。

6. 白通加豬膽汁湯(七)

白通湯原方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無脈厥逆,嘔而且煩,則上下俱不通。陰陽相格,故加豬膽、人尿,引陽藥達於至陰而通之。《內經》所云:「反佐以取之」是也。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暴出乃藥力所迫,藥力盡則氣乃絕。微續乃正氣自復,故可生也。

少陰篇云:少陰病,下利不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則又當以手足之溫,驗其陽之有無也。

前云,其脈即出者愈。此云:暴出者死。益暴出與即出不同。暴出,一時出盡,即出,言服藥後,少頃即徐徐微續也,須善會之。

白話文:

白通湯原方加入人尿五合及豬膽汁一合。以上三種藥材,用三升水煮至剩一升,過濾藥渣後加入膽汁和人尿,混合均勻,分成兩次溫服。如果沒有膽汁也可以不用。

少陰病出現腹瀉且脈搏微弱時,可用白通湯治療。若腹瀉不止,四肢冰冷且無脈搏,並伴有乾嘔、煩躁症狀,此時上下氣機閉塞,陰陽相互阻隔,因此加入豬膽汁和人尿,引導陽藥深入陰分以疏通氣機。《內經》所說的「反佐以取之」就是這個道理。此時應選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服藥後脈搏突然恢復者預後不良,若脈搏逐漸微弱恢復則有生機。脈搏突然恢復是因藥力強迫所致,藥效過後氣血便會斷絕;而脈搏逐漸恢復表示正氣自行恢復,因此能存活。

《少陰篇》提到:少陰病患者腹瀉不止、怕冷蜷臥,若手足溫暖則可治癒。此時應以手足是否溫暖來判斷陽氣是否存在。

前文說「脈搏恢復即痊癒」,這裡卻說「脈搏突然恢復者死亡」,這是因為「暴出」與「即出」不同。「暴出」指脈搏瞬間完全恢復,而「即出」是指服藥後不久脈搏逐漸微弱恢復,需仔細理解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