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三 (10)
卷三 (10)
1. 真武湯(二)
茯苓,芍藥,生薑(切,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此即下利清穀之類,故去芍藥加乾薑;若熱利,則芍藥又為要藥也,須審之。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為半斤。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太陽病乃桂枝症也,其發汗當取微似汗,則衛氣泄而不傷營。若發汗太過,動其營血,大汗雖出而衛邪反內伏,所以病仍不解,觀前桂枝湯條下服法,可推而知也。其人仍發熱,表邪仍在。心下悸,下焦腎水因心液不足,隨陽而上犯。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陽氣泄則虛浮無依著;真武湯主之。此方鉦伏腎水,挽回陽氣。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以上濕邪之症。此為有水氣,水亦濕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此四症或有或無,方中加減法俱詳。真武湯主之。此方因發汗不合法,上焦之津液乾枯,腎水上救,以此鉦腎氣,治逆水,不專為汗多亡陽而設,治亡陽之方、諸四逆湯,乃正法也。
白話文:
真武湯(二)
茯苓、芍藥、生薑(切碎,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個,炮製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濃縮至三升,過濾去藥渣,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病人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如果小便不利,去掉茯苓;如果下痢,去掉芍藥,加乾薑二兩;這是因為下痢屬於清穀(腸道排空)的類型,所以要去掉芍藥,增加乾薑;但如果是熱性的下痢,芍藥又是重要藥物,需要仔細判斷。如果病人嘔吐,去掉附子,增加生薑的用量,直到半斤。
太陽病患者,服用發汗藥後,雖然汗出,但病症沒有好轉,這其實是桂枝證候,發汗治療應該只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這樣才能使衛氣外泄而不傷及營氣。如果發汗過度,就會傷及營血,雖然大量出汗,但外邪卻反而內伏,所以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可以參考前面桂枝湯的服用方法,以此類推。如果病人仍然發熱,表示表邪仍在。出現心悸、下焦(小腹)腎水因心液不足而上逆犯肺的情況,頭暈目眩,身體顫抖想抓地,這是因為陽氣外泄,導致虛浮無依;此時真武湯可以治療。此方能固攝腎水,挽回陽氣。
少陰病,持續二、三日未愈,到四、五日,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發下痢等症狀,這是由於體內有寒濕邪氣侵襲的表現。因為有水氣,水氣就是濕氣。病人可能伴隨咳嗽、小便不利、下痢、嘔吐等症狀,這四種症狀可能同時出現,也可能只出現其中一種,方劑中加減藥物的詳細方法已詳述。真武湯可以治療此病。此方是用於治療因發汗不當,導致上焦津液耗損,需要從腎水上濟,以此來溫補腎氣,治療逆水(水液代謝失調),並不是專門針對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虛衰而設的,治療陽氣虛衰的藥方,諸如四逆湯,才是正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