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三 (11)
卷三 (11)
1. 附子湯(三)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寒邪已微。其背惡寒者,當灸之。但背惡寒,則寒邪聚於一處,故用灸法。
按:白虎加人參湯,亦有背微惡寒之症,乃彼用寒涼,此用溫熱,何也?蓋惡寒既有微甚之不同,而其相反處,全在口中和,與口燥渴之迥別。故欲知里症之寒熱,全在渴不渴辨之,此傷寒之要訣也。附子湯主之。此乃病已向愈,正氣虛,而余寒尚存之證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此亦虛寒餘症。
白話文:
附子湯(三)
組成:
炮附子(二枚,去皮後切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煎服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熬煮至剩三升,過濾藥渣,溫熱服用每次一升,每日三次。
適用症狀:
-
少陰病初期(發病一、二日): 口中無異常感覺,表示寒邪已減輕。若患者背部怕冷,應使用灸法治療。因背部怕冷是寒邪聚集的表現,故用灸法散寒。
-
少陰病伴隨症狀: 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痛、脈象沈。此時亦屬虛寒殘留之證,宜用附子湯治療。
2. 甘草附子湯(四)
甘草(二兩,炙),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二枚,炮去皮,破),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即服桂枝湯。《論》中所云:風濕發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能食汗出,復煩者,尚有餘邪鬱而未盡。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始。
此言初服之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段形容風濕之狀,病情略備。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四)]
甘草(二兩,炙用),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除外皮),附子(二顆,炮製後去皮並切碎)。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初次服用後若微微出汗,症狀即可緩解。之後可改服桂枝湯。
《傷寒論》中提到:治療風濕時若發汗過多,僅風邪散去而濕邪仍存,因此無法痊癒。正確做法是讓患者微微出汗,如此風濕之邪才能一同消除。若進食後出汗仍感煩躁,表示病邪未完全清除,此時可減量服用五合(約半升),甚至起始劑量調整為六、七合。
此段說明初次服藥的注意事項。
當風濕之邪互相夾雜,會導致關節劇痛、屈伸困難,輕觸便疼痛加劇,伴隨汗出、呼吸急促、小便不暢、怕冷而不願脫衣,或身體輕微浮腫等症狀,適用甘草附子湯治療。此處詳述風濕病症的典型表現,涵蓋主要臨床特徵。
3. 桂枝附子湯(五)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按: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症。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身疼脈浮澀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彼編入桂枝湯類,此編入理中湯類,細思之各當其理,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後人何得以古方,輕於加減也。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五)
成分與用量:
桂枝四兩(去除外皮)
附子三枚(炮製後去除外皮,切成八片)
甘草二兩(炙烤過)
生薑三兩(切片)
大棗十二枚(剖開)
煎煮方法: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下二升藥液,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
說明:
此方實為「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變方,但原方中桂枝用量為三兩、附子一枚,用於治療誤下後出現脈搏急促、胸悶的症狀。而此方則增加桂枝一兩、附子兩枚,用以治療風濕引起的周身疼痛、脈象浮澀的症狀。雖然基礎方劑相同,但因病情不同而調整劑量,故療效與適用病症截然不同,方劑名稱也隨之改變。原方歸類於「桂枝湯」類,此方則歸入「理中湯」類。仔細思考後可發現,兩者調整均符合醫理,劑量的差異影響甚鉅,其用藥原理極為精妙。後世醫者不應輕易對古方進行加減變動。
4.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六)
白朮(四兩),甘草(二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附術併力,則逐水之功愈大。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
此即前桂枝附子湯。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觀此條知桂枝能通小便,故五苓散用之。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附子能劫陰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濕則身重。不嘔不渴,濕而兼寒。脈浮虛而澀者,內外之陽俱虛。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白朮生腸胃之津液。
白話文: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六)
組成與用量:
白朮(120克),甘草(60克),附子(3枚,炮製後去皮並切開),生薑(90克,切片),大棗(12枚,剖開)。
煎服方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兩升,過濾藥渣,分三次溫服。初次服藥後,患者可能感到身體麻木;約半日後再服第二次,待三服全部喝完,可能出現頭暈目眩的現象,此為正常反應,因附子與白朮共同作用於肌表驅逐水氣,藥力集中時效果更強。若症狀未完全消除,按此法應再添加桂枝120克。
方劑變化與適應症:
此方實為「桂枝附子湯」的變方,屬「一方二法」的應用:
- 去桂枝加白朮:適用於大便乾硬、小便通暢者,因白朮能滋生腸胃津液。
- 保留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則需加桂枝,因其有利尿之效(如五苓散亦用桂枝)。
注意事項:
附子用量三枚可能過多,體質虛弱者及產婦宜減量服用,因附子易耗傷陰液。
原文對應條文:
《傷寒論》記載,外感病八九日後,風濕相搏導致全身劇痛、活動困難,若無嘔吐口渴(寒濕為主)、脈象浮虛而澀(陽氣不足),用桂枝附子湯。若兼見大便硬、小便通利,則改用本方(去桂加白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