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卷三 (12)
卷三 (12)
1.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七)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此亦陽虛而動腎水之症。即真武症之輕者,故其法亦仿真武之意。
白話文: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甘草),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濃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
傷寒病如果嘔吐或腹瀉之後,心下感覺堵塞,氣往上衝到胸口,起身時頭暈,脈象沉而緊,稍微發汗就會加重病情,身體發抖,像要搖晃一樣,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這是陽氣虛弱,導致腎水活動異常的病症,屬於真武湯證的輕型,所以治療方法也仿效真武湯的思路。
2. 芍藥甘草附子湯(八)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三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甘草附子加芍藥,即有和陰之意,亦邪之甚輕者。
白話文: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烤後使用),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一升五合(約一公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出汗的病症沒有好轉,反而畏寒,是因為身體虛弱造成的,芍藥甘草附子湯可以治療。甘草、附子加入芍藥,就有溫和陰氣的作用,適用於邪氣較輕的患者。
3. 桂枝人參湯(九)
桂枝(四兩,別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人參,乾薑(各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桂獨後煮,欲其於治里症藥中,越出於表,以散其邪也。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下之太早又多。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邪陷入里。心下痞硬,邪在上焦,猶屬半表。表宜桂枝。里宜餘四味。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此必數下之後,而現虛症,故雖協熱而仍用溫補。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九)
方劑組成:桂枝(四兩,去皮切片),甘草(四兩,炙甘草),白朮、人參、乾薑(各三兩)。以上五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煎煮白朮、人參、甘草、乾薑四味,煎至五升,再加入桂枝同煮,煎至三升即可。桂枝最後加入煎煮,目的是讓它在治療裡證的藥物中,更能發揮解表散邪的作用。藥渣去除後,溫溫的服用一升,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治療對象:太陽病,表證尚未解除,卻過早且過度服用瀉下藥物,導致身體虛熱並腹瀉不止,邪氣入侵里層。患者出現心下痞悶堅硬,邪氣停留在上焦,但仍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態。表證需用桂枝治療,裡證則需用白朮、人參、甘草、乾薑四味藥治療。如果上述症狀無法改善,則可用桂枝人參湯治療。這種情況往往是多次瀉下後出現虛證,因此即使有內熱,仍然需要溫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