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六·太陰篇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太陰篇 (2)

1. 太陰臟病脈證治六條

則其邪亦未盡入。故曰系在太陰,謂以太陽而內連太陰也。於法,太陰受熱而汗不出者,熱與濕摶,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其熱得通,不能蒸郁為黃矣。至七八日,暴煩下利者,正氣內作,邪氣欲去也。雖日十餘行,繼必自止。所以然者,脾家本有穢腐當去,故為自利。穢腐盡,

則利亦必自止矣。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自利不渴者,太陰本自有寒,而陰邪又中之也。曰「屬太陰」,其臟有寒,明非陽經下利,及傳經熱病之比。法當溫臟祛寒,如四逆湯之類。不可更以苦寒堅之、清之,如黃芩湯之例也。

白話文:

  1. 當病邪尚未完全侵入太陰經時,稱為「繫在太陰」,意指太陽經的病邪已開始影響太陰經。按照常理,太陰經受熱而無法發汗時,熱與濕相互結合,會導致全身發黃。但如果小便通暢,熱邪得以排出,就不會鬱積成黃疸。到了第七、八天,若突然出現煩躁與腹瀉,表示體內正氣開始驅邪外出,即使一天腹瀉十多次,最終也會自行停止。這是因為脾臟原本積聚的穢濁之物需要排出,所以會腹瀉,待穢濁排盡後,腹瀉自然停止。

  2. 腹瀉而不覺口渴,屬於太陰經病,因為臟腑有寒。此時應溫暖臟腑,適合使用四逆湯之類的方劑。

  3. 腹瀉不渴的情況,是因太陰經本身有寒,加上陰寒之邪侵襲所致。所謂「屬太陰」,明確指出這是臟腑有寒,與陽經下利或傳經熱病不同。治療方法應以溫暖臟腑、驅散寒邪為主,如四逆湯之類,切勿再用苦寒藥物止瀉或清熱,例如黃芩湯等方劑。

2. 太陰經病證治二條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此太陰自中風邪之證,不從陽經來也。夫太陰,脾也;風,陽邪也。脾主行氣於四肢,而風淫為末病,故太陰中風,四肢煩熱而疼痛也。脈陽微陰澀而長者,陽無病而陰受邪,而澀又為邪氣之將衰,長為正氣之方盛,正盛邪衰,故為欲愈。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脈浮有二義:或風邪中於太陰之經,其脈則浮;或從陽經傳入太陰,旋覆反而之陽者,其脈亦浮。浮者,病在經也。凡陰病在臟者宜溫,在經者則宜汗,如少陰之麻黃附子細辛,厥陰之麻黃升麻皆是也。桂枝湯甘辛入陰,故亦能發散太陰之邪。

白話文:

《太陰經病症治療兩條》

一、太陰經受風邪侵襲,出現四肢煩熱疼痛的症狀,若脈象表現為陽部微、陰部澀但兼有長脈,表示病情即將痊癒。

這是由於風邪直接侵犯太陰(脾經),而非從其他陽經傳來。脾主運化氣血至四肢,而風邪屬於陽邪,易侵襲肢體末端,因此太陰中風時,四肢會感到煩熱疼痛。脈象中陽部微表示陽氣未受損,陰部澀表示邪氣將退,長脈則說明正氣逐漸恢復,正盛邪衰,故病情趨向痊癒。

二、太陰病若脈象浮,可用發汗法治療,適宜服用桂枝湯。

太陰病脈浮有兩種可能:一是風邪侵犯太陰經脈,脈象表現為浮;二是病邪由陽經傳入太陰後又回傳至陽經,脈象同樣會浮。脈浮表示病邪仍在經絡,而非深入臟腑。對於陰病,若在臟腑宜用溫法,而在經絡則宜發汗,例如少陰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病用麻黃升麻湯均是如此。桂枝湯味甘辛,能入陰分,因此也能發散太陰經的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