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六·太陰篇 (2)
卷六·太陰篇 (2)
1. 太陰臟病脈證治六條
則其邪亦未盡入。故曰系在太陰,謂以太陽而內連太陰也。於法,太陰受熱而汗不出者,熱與濕摶,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其熱得通,不能蒸郁為黃矣。至七八日,暴煩下利者,正氣內作,邪氣欲去也。雖日十餘行,繼必自止。所以然者,脾家本有穢腐當去,故為自利。穢腐盡,
則利亦必自止矣。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自利不渴者,太陰本自有寒,而陰邪又中之也。曰「屬太陰」,其臟有寒,明非陽經下利,及傳經熱病之比。法當溫臟祛寒,如四逆湯之類。不可更以苦寒堅之、清之,如黃芩湯之例也。
白話文:
如果病邪還沒有完全深入體內,就說它還停留在太陰的部位。這是指病邪從太陽經進入,然後連繫到太陰經。依照醫理,太陰經受到熱邪影響,如果沒有發汗出來,熱邪就會與體內濕氣互相結合,這時身體應該會出現黃疸。但如果小便能夠順利排出,熱邪就能夠透過小便排出,就不會積聚而變成黃疸了。如果到了七八天,突然出現煩躁不安和腹瀉的症狀,這是身體的正氣開始發揮作用,想要把病邪驅除出去。雖然一天腹瀉十多次,但之後一定會自然停止。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脾臟本身就有應該排除的穢濁腐敗物質,所以才會腹瀉。等穢濁腐敗物質都排乾淨了,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了。
腹瀉卻不口渴的,這是屬於太陰病,因為太陰臟腑本身有寒氣。這時應該用溫熱藥物來治療,適合使用四逆湯之類的方劑。
腹瀉卻不口渴,表示太陰本身就有寒氣,又受到陰邪入侵。說這是屬於太陰病,是因為太陰臟腑有寒氣,這明顯不是陽經的腹瀉,也不是熱病傳變所導致的腹瀉。治療的原則是溫暖臟腑、驅除寒邪,像四逆湯之類的藥方。不可以再用苦寒藥物來固澀、清熱,像黃芩湯那樣的藥方是不適用的。
2. 太陰經病證治二條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此太陰自中風邪之證,不從陽經來也。夫太陰,脾也;風,陽邪也。脾主行氣於四肢,而風淫為末病,故太陰中風,四肢煩熱而疼痛也。脈陽微陰澀而長者,陽無病而陰受邪,而澀又為邪氣之將衰,長為正氣之方盛,正盛邪衰,故為欲愈。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脈浮有二義:或風邪中於太陰之經,其脈則浮;或從陽經傳入太陰,旋覆反而之陽者,其脈亦浮。浮者,病在經也。凡陰病在臟者宜溫,在經者則宜汗,如少陰之麻黃附子細辛,厥陰之麻黃升麻皆是也。桂枝湯甘辛入陰,故亦能發散太陰之邪。
白話文:
太陰經病證治二條
脾經受風寒,導致四肢痠痛,脈象是陽氣微弱、陰氣滯澀而脈搏較長,預示病情將要好轉。
這是脾經本身受風寒的症狀,並非從陽經傳來的。脾經主管氣血運行於四肢,而風邪屬陽邪,是外邪,因此脾經受風寒,就會出現四肢痠痛的症狀。脈象陽氣微弱、陰氣滯澀而脈搏較長,說明陽氣並無大礙,陰氣受邪侵,而滯澀表示邪氣將要衰退,脈搏較長則代表正氣旺盛。正氣盛而邪氣衰,所以病情將要好轉。
如果脾經病症,脈象浮,可以發汗治療,宜用桂枝湯。
脾經脈象浮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風邪直接侵犯脾經,脈象就浮;另一種是從陽經傳到脾經,又反覆傳回陽經,脈象也浮。脈象浮表示病邪在經絡。一般來說,陰經病邪在臟腑宜溫補,在經絡則宜發汗。例如少陰經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經的麻黃升麻湯都是如此。桂枝湯性味甘溫辛香,可以入陰經,因此也能發散脾經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