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六·太陰篇 (3)
卷六·太陰篇 (3)
1. 太陰經臟俱病一條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條叔和本列厥陰篇中,今移置此。
此太陰經臟並受寒邪之證。叔和編入厥陰經中者,誤也。下利腹脹滿,里有寒也;身體疼痛,表有寒也。然必先溫其里,而後攻其表。所以然者,臟氣不充,則外攻無力;陽氣外泄,則裡寒轉增,自然之勢也。而四逆用生附,則寓發散於溫補之中;桂枝有甘芍,則兼固里於散邪之內,用法之精如此。
白話文:
主題:[太陰經與臟腑同時發病的一條論述]
內容:
出現腹瀉、腹部脹滿,以及身體疼痛的症狀時,應當先溫補體內的陽氣,然後再治療體表的症狀。溫里適宜使用四逆湯,解表適宜使用桂枝湯。
這條論述原本被王叔和編排在《傷寒論》的厥陰篇中,現在移到這裡。
這是太陰經和臟腑同時感受寒邪的證候。王叔和將其編入厥陰經中是錯誤的。腹瀉和腹部脹滿,是體內有寒邪的表現;身體疼痛,則是體表有寒邪的表現。然而必須優先溫補體內陽氣,然後再治療體表症狀。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如果臟腑之氣不充盈,外攻(解表)的效力就會不足;陽氣若向外耗散,體內的寒氣反而會加重,這是自然的趨勢。而四逆湯使用生附子,是將發散的作用蘊含在溫補之中;桂枝湯加入甘草和白芍,則是在散邪的同時兼有固護體內的功效,用藥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
2. 太陰病愈期一條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六經邪解之時。必於其經王之時。太陰者。土也。土王於辰戌丑未。而獨於亥子丑時解者。脾為陰土。應王於陰。故其病欲解。必從亥至醜上也。
白話文:
太陰病好轉的時間,是從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這段時間。
六經邪氣消散的時間,必定對應到該經氣血最旺盛的時刻。太陰屬土,土在一天中的辰、戌、醜、未時最旺,但太陰病卻專在亥時到醜時這段時間好轉,原因是脾屬陰土,其旺盛時段應對應陰時,因此太陰病好轉的時間,就落在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之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