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1)
卷七·少陰篇 (1)
1. 卷七·少陰篇
2. 辨列少陰條例大意
少陰為太陽之裡,居厥太二陰之間。故有邪在太陽,而已內及少陰者;有寒中少陰,而仍外連太陽者;有邪在少陰,而或兼厥陰,或兼太陰者。大抵連太陰者多發熱,連厥陰者多厥利也。是傳經直中之外,又有不同如此。且也直中之寒,久亦化熱;傳經之熱,極必生陰。
茲篇先列脈證於前,次清法,次溫法,又次為生死法,欲學者明辨宜清宜溫之實,不必但泥傳經直中之名也。又其次為少陰病禁,以少陰為汗下之例,亦不得不著汗下之禁云。
凡四十五條,為一卷。
白話文:
少陰是太陽的裏層,位於厥陰和太陰之間。因此,有些病症是邪氣在太陽,卻已經影響到少陰;有些是寒邪直接侵犯少陰,但仍與太陽相連;還有一些是邪氣在少陰,可能同時涉及厥陰或太陰。一般來說,若與太陰相關,多會表現為發熱;若與厥陰相關,則多見四肢厥冷或下利。這說明除了「傳經」和「直中」兩種途徑外,還存在其他不同的情況。
此外,直接感受的寒邪,時間久了也會化熱;而傳經的熱邪,到了極點也可能轉為陰寒。
這一篇先列出脈象和症狀,接著是清熱的方法,然後是溫補的方法,再來是判斷生死的方法,目的是讓學醫者清楚分辨該用清熱還是溫補的實際情況,而不必拘泥於「傳經」或「直中」的名稱。最後列出少陰病的禁忌,因為少陰病有汗法和下法的範例,所以也不得不說明汗下法的禁忌。
總共四十五條,編為一卷。
3. 少陰諸法
4. 少陰脈證四條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經脈陽淺而陰深,陽大而陰小。邪傳少陰,則脈之浮者轉為微,大者轉為細也。又多陽者多寤,多陰者多寐。邪傳少陰則目不瞑者,轉而為但欲寐也。夫少陰者,三陰之樞也。陽於是乎入,而陰於是乎出。故雖太陰厥陰同為陰臟,而其為病,實惟少陰為然。而少陰之為病,亦非獨脈微細但欲寐二端。仲景特舉此者,以為從陽入陰之際,其脈證變見有如此。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此少陰自受寒邪之證,不從陽經來也。寒初到經,欲受不可,欲卻不能,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而實不能寐也。至五六日,自利而渴,則其邪已入少陰之臟矣。然少陰陰臟也,寒陰邪也。以陰受陰,法當不渴。而渴者,此非有熱,以臟虛故引水自救耳。更審其小便,若色白者,
則少陰寒病,全體大露無疑。何以言之?熱傳少陰,自利而渴者,邪熱足以消水,其小便色必赤。寒中少陰,自利而渴者,雖能飲而不能制,其小便色必白也。仲景辨證之精如此。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陽俱緊,太陽傷寒之脈也。法當無汗,而反汗出者,表虛亡陽,其病不屬太陽而屬少陰矣。少陰之脈,上膈循喉嚨。少陰之臟,為胃之關,為二陰之司。寒邪直入,經臟俱受,故當咽痛而復吐利也。此為寒傷太陽,陽虛不任,因遂轉入少陰之證。蓋太陽者,少陰之表,猶唇齒也。唇亡則齒寒,陽亡則陰及。故曰少陰之邪從太陽飛渡者多也。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熱傳少陰,而復還入膀胱之證。膀胱者,太陽也。太陽為三陽之表,而多血少氣。熱在膀胱,則一身手足盡熱,而熱氣有餘。血為熱迫,散而下行,則必便血也。
白話文:
《少陰病證四條》
一、少陰病的典型表現為脈象微弱細小,精神萎靡只想睡覺。
(解析:陽氣脈象浮淺而陰氣深伏,陽氣盛大而陰氣微弱。病邪傳入少陰經時,原本浮大的脈象會轉為微弱細小;陽氣充足者清醒時間多,陰氣盛者易嗜睡。少陰作為三陰經的樞紐,承接陽氣轉入、陰氣轉出,因此其病症特點具有代表性。張仲景特別指出脈微細與嗜睡,是為了說明病邪由陽入陰時的典型變化。)
二、少陰病患者若出現欲吐不吐、心煩、嗜睡,五六日後又腹瀉且口渴,即屬少陰病範疇。
(此因下焦虛寒無法制水,故需飲水自救。若小便顏色清白,便是少陰虛寒證的確鑿證據——小便白表明下焦虛寒無力控水,與熱證的小便黃赤截然不同。張仲景通過此類細節精准辨證。)
三、若患者寸關尺三脈皆緊卻反常出汗,屬少陰亡陽證,多伴咽喉痛與吐瀉。
(脈緊本為太陽傷寒表徵,反常汗出揭示陽氣外洩,病邪已由太陽傳入少陰。少陰經脈過咽喉,主司二陰,寒邪直侵時經臟同病,故現咽痛吐利。此證顯示太陽與少陰如唇齒相依,陽氣衰則陰邪趁虛而入。)
四、少陰病延至八九日,若全身手足發熱,為熱邪傳入膀胱導致尿血。
(此系少陰熱邪回傳膀胱之證。膀胱屬太陽經,為多血之腑,熱邪熾盛則通體發熱,迫血妄行而尿血。)
5. 少陰清法七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之熱。有從陽經傳入者。有自受寒邪。久而變熱者。曰二三日以上。謂自二三日至五六日。或八九日。寒極而變熱也。至心中煩不得臥。則熱氣內動。盡入血中。而諸陰蒙其害矣。蓋陽經之寒變。則熱歸於氣。或入於血。陰經之寒變。則熱入於血。而不歸於氣。此余歷試之驗也。
故用黃連、黃芩之苦。合阿膠、芍藥、雞子黃之甘。併入血中。以生陰氣。而除邪熱。成氏所謂陽有餘。以苦除之。陰不足。以甘補之是也。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熱厥。亦太陽初受寒邪。未郁為熱。而便入少陰之證。少陰為三陰之樞。猶少陽為三陽之樞也。其進而入則在陰。退而出則就陽。邪氣居之。有可進可退時上時下之勢。故其為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證。夫邪在外者。
可引而散之。在內者。可下而去之。其在外內之間者。則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從外半從內之謂也。故用柴胡之辛。揚之使從外出。枳實之苦。抑之使其內消。而其所以能內能外者。則樞機之用為多。故必以芍藥之酸益其陰。甘草之甘養其陽。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
而其制方大意。亦與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實。猶小柴胡之柴胡、黃芩也。四逆之芍藥、甘草。猶小柴胡之人參、甘草也。且枳實兼擅滌飲之長。甘、芍亦備營衛兩和之任。特以為病有陰陽之異。故用藥亦分氣血之殊。而其輔正逐邪。和解表裡。則兩方如一方也。舊謂此為治熱深發厥之藥。
非是。夫果熱深發厥。則屬厥應下之之例矣。豈此藥所能治哉。
四逆散方
柴胡,枳實(破水漬炙乾),芍藥,甘草(炙)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減法
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
成氏曰、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乾薑之辛散肺寒。並主下利者。肺與大腸為表裡。上咳下利。治則頗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寒多。心脈不通則心下鼓也。桂枝辛溫。入心通陽氣。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小便不利。水聚於下也。茯苓甘淡。利竅滲水。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勝於里也。附子辛溫。散寒止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泄利下重。寒滯於下也。薤白辛溫。散寒通陽氣。
白話文:
少陰清法七條
- 黃連阿膠湯證
少陰病,患病兩三天以上,出現心中煩悶、無法安睡的症狀,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 病因:少陰發熱有兩種情況,一是從陽經傳入,二是因寒邪久滯而化熱。"二三日以上"指從兩三天至五六天,甚至八九天,寒極生熱。心中煩悶、無法安睡,說明熱氣內擾血分,陰氣受損。
- 治法:用黃連、黃芩之苦,配合阿膠、芍藥、雞子黃之甘,共入血分以滋陰清熱。此即"有餘之熱以苦洩之,不足之陰以甘補之"之理。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兩枚。
先煮黃連、黃芩、芍藥三味,去渣後加阿膠烊化,稍冷後加入雞子黃攪勻,每日三次溫服。
- 四逆散證
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或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疼痛、腹瀉里急後重等症狀,可用四逆散治療。
- 病因:此非熱厥,而是寒邪初入少陰,未完全化熱,邪氣介於半表半里,故症狀多變。少陰為三陰之樞紐,邪氣可進退影響內外,表現為或然證。
- 治法:通過和解分消,柴胡助邪從外散,枳實促邪從內消,芍藥甘草調和陰陽。此方與小柴胡湯結構相似,但側重氣血層面調理。
四逆散方
柴胡、枳實(炙)、芍藥、甘草(炙)。
四味等分研末,米湯送服,每日三次。
加減法:
- 咳:加五味子、乾姜(收肺氣、散寒)。
- 心悸:加桂枝(溫通心陽)。
- 小便不利:加茯苓(利水滲濕)。
- 腹中痛:加附子(散寒止痛)。
- 腹瀉里急後重:加薤白(散寒通陽),先煎薤白取汁,再入藥末煮沸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