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六·太陰篇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太陰篇 (1)

1. 卷六·太陰篇

2. 辨列太陰條例大意

太陰者,土也,在臟為脾,在氣為濕。傷寒傳經之熱,入而與之相摶,則為腹滿吐利等證;直中之寒,入而與濕相摶,亦為腹滿吐利等證,但有肢冷肢溫、脈遲脈數、口渴不渴之異耳。

又三陰為三陽之裡,而三陰亦自有表裡。是以風寒所中,不必盡入於臟,而亦留連於經,故有太陰中風之條,與桂枝發汗之法。

又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此為經臟俱病之證,故與先里後表之法。乃今之論三陰者,但云直中傳經而已,是知有三陰之裡,不知有三陰之表也。

茲篇先列臟病,次列經病,又次為經臟俱病,凡十條,為一卷。

白話文:

太陰屬土,對應的臟腑是脾,在氣則為濕。外感傷寒的熱邪傳入太陰後與濕相結合,會產生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若寒邪直接侵犯太陰與濕相結合,同樣會出現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但區別在於肢體冷熱、脈搏快慢、口渴與否等表現。

三陰經是三陽經的裡層,但三陰經本身也有表裡之分。因此風寒侵襲時,病邪不一定完全進入臟腑,也可能停留在經絡,所以有太陰中風的條文記載,以及使用桂枝湯發汗的治法。

若出現腹瀉、腹脹並伴有身體疼痛的症狀,這是經絡和臟腑同時受病的表現,治療上應採取先治裡後治表的方法。然而現今談論三陰病症時,只分為寒邪直中與熱邪傳經兩種情況,這表明只認識到三陰的裡證,卻忽視了三陰也存在表證。

本篇內容先探討臟腑病症,其次論述經絡病症,再分析經絡與臟腑同時發病的情況,共分十條,輯為一卷。

3. 太陰諸法

4. 太陰臟病脈證治六條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此足太陰病之的證也。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故其病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證。然太陰為病。不特傳經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傷寒如是。即雜病亦如是。但有屬陰屬陽。為盛為虛之分耳。而太陰者。臟也。滿而不實。法不可下。若下之。則胸下結硬。中氣傷者。邪氣必結也。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病在太陽。不與解表。而反攻裡。因而邪氣乘虛陷入太陰之位。為腹滿而時痛。陶氏所謂誤下傳者是也。夫病因邪陷而來者。必得邪解而後愈。而臟陰為藥所傷者。亦必以藥和之而後安。故須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藥所以安傷下之陰也。按金匱云、傷寒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亦邪陷陰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藥。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膠飴者。以其腹滿。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

桂枝加芍藥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依桂枝湯法。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此承上條而言。腹滿而未實。痛而不甚者。可以桂枝加芍藥。和而解之。若大實大痛者。邪氣成聚。必以桂枝加大黃。越陷邪而去實滯也。夫太陰、脾臟也。臟何以能實而可下。陽明者。太陰之表。以膜相連。臟受邪而腑不行則實。故脾非自實也。因胃實而實也。大黃所以下胃。豈以下脾哉。少陰厥陰亦有用承氣法。詳見各篇。所當互考。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黃(一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此亦承上條而言。大黃、芍藥之得以用者。為其胃實而便堅也。若其人脈弱。續自便利。則雖有大實痛證。此法不可用矣。即欲用之。亦宜量減而與之。所以然者。胃氣弱而不振。邪氣不聚而易動。故可以緩圖。而難以峻攻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

傷寒脈浮而緩者。脈緊去而成緩。為寒欲變熱之證。如太陽第四十七條之例也。手足自溫。非太陰定證。見太陰有寒。手足必寒。有熱。手足乃自溫耳。又陽明受熱。即一身及手足熱。太陰則身不熱。而手足溫。茲寒已變熱。而手足自溫。則傷寒之邪。不之陽明而之太陰。而其脈仍浮。

白話文:

太陰臟病脈證治六條

太陰病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腹瀉加重,有時還會自發性腹痛。如果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胸腹部結硬。

這些是足太陰病的明確證候。太陰經脈進入腹部,聯繫脾和胃,經過膈肌並上行至咽喉,因此其病症會出現腹滿、嘔吐、食不下、腹瀉腹痛等表現。然而,太陰病不僅出現在傳經病變中,直接感受外邪也會如此,且不僅限於傷寒病,雜病也可能如此,只是有屬陰屬陽、虛實之分。太陰屬於臟,其特性是容易脹滿但不實,因此不宜用瀉下法。若誤用下法,會導致胸腹結硬,因為中氣受損後,邪氣必然凝結。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誤用瀉下法,導致腹脹腹痛者,這是邪氣趁虛陷入太陰,可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

病在太陽,不解表反而攻裡,使邪氣乘虛進入太陰,引起腹脹和時發性腹痛(即「誤下傳」)。此類因邪氣內陷而發的病,必須祛邪才能痊癒;同時,臟陰被藥物所傷,也需要調和恢復,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桂枝能祛除外邪,芍藥則能安撫因下法而受傷的臟陰。《金匱》中說,若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若無效,再用小柴胡湯。這是邪陷陰中的緣故,而桂枝加芍藥湯的作用類似小建中湯,只是不加飴糖,以避免增加腹脹。

桂枝加芍藥湯方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芍藥三兩(共六兩),其餘依桂枝湯原方煎服。

若腹脹痛劇烈且便秘,則用桂枝加大黃湯。

延續上條,假如腹滿但不實、疼痛不劇烈,可用桂枝加芍藥湯調和解之;若病情嚴重,邪氣凝結成實,則需用桂枝加大黃湯來祛除邪氣和積滯。太陰屬脾臟,為何會有可下的實證?因為陽明(胃)與太陰(脾)相連,臟受邪後腑氣不通,形成實滯,實質上是胃實,而非脾實。大黃的作用是瀉胃,而非直接瀉脾。少陰、厥陰病也有使用承氣法的情況,其他篇章有詳細討論。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炙甘草三兩、大黃一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後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太陰病若脈弱,並持續腹瀉,即使有大實痛證,也應減少大黃、芍藥的用量,因為此類患者胃氣虛弱,容易受藥物影響而腹瀉加重。

若傷寒脈浮而緩,手足溫熱,表示邪氣已影響太陰。太陰病本可能發黃,但若小便通利,則不發黃;到第七、八天時,患者可能突然煩躁腹瀉,一天十幾次,之後自行停止,這是脾氣恢復、排出穢濁之故。

脈浮緩表示寒邪化熱(如太陽病條文所述)。手足溫熱並非太陰病的固定症狀,但若太陰有寒,手足會冷;有熱時,手足則溫。陽明受熱時全身及手足皆熱,而太陰病僅手足溫、身不熱。此處寒邪化熱,手足溫熱,表示邪氣未入陽明而傳至太陰,脈仍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