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中醫進行古代中藥的大數據研究,從系統中超過一萬筆中藥,統計分析其「歸經」分布,找出古代最熱門的歸經中藥,進而探索古人究竟在想什麼?
從數據中初步發現,古代的歸經系統主要是基於「五臟六腑」理論,真正的歸經系統其實只有完成了一半,本文提供中藥研究人士參考。
寒熱、歸經是中藥的特殊概念
從古至今的人生病時都是要吃藥,現代藥物與古代中藥最大的差異,就是中藥有「寒熱」與「歸經」的兩種特殊概念。
當你生病服用現代藥物「止痛藥」時,醫生不會跟你說這個藥很寒。卻只會跟你說服用這個藥物可以止痛消炎,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當中醫師開藥給你時,他可能會跟你說這個中藥「偏熱」或者是「偏寒」,偏熱的吃多了會有火氣,偏寒的吃多了會腹瀉、怕冷。
中藥還有一種連現代中醫師也都較少運用的概念,稱之為「歸經」。
當一個中藥進入體內之後,每個中藥都會去行走特定的路線,這個路線通常是「經絡」或「身體部位」,所以被稱為「引經藥」。
例如「柴胡」就是通往少陽、厥陰的引經藥。肩頸脖子可以運用「葛根」來引經,「黃連、細辛」可以引入心經,具有引經功效的中藥是非常多的。
古代中藥的歸經分布
現代人都感到很疑惑,古人對中藥的歸經到底是怎麼發現的?是運用特異功能,還是有什麼機器可以偵測歸經?
事實上,多數中醫師在開中藥的時候幾乎不會去思考「經絡」,中藥歸經對他們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更不可能加深大家對歸經的理解程度。
現在,將所有中藥數據進行統計歸納,就可以逐一破解古人的想法。
原來,並不是所有的中藥都有歸經的,尤其是路邊常見的青草藥,根本就沒有人知道可以歸屬於哪一條經絡?
雲端中醫中藥單方資料庫中有約11000筆中藥,只有5406筆有歸經紀錄,可見有一半中藥是沒有歸經的。
如果將這些已經有歸經的中藥,運用資料分析統計其歸經分布,可以用下圖呈現:
從上面這個圖表數據,真的可以清楚看出古人對中藥的歸經看法,也可以看出古人運用中藥主要是來治療哪些經絡?依序探討如下:
1.肝經
原來,「肝經」是被歸類最多的經絡,這可以說最多中藥是用來治肝病。所以也難怪,中醫認為每個人都有肝病。
在5400筆有歸經記錄的中藥中,竟然有將近2900個中藥都歸經入肝,都可以治療肝病。
這其中包含最經典的引肝中藥柴胡,補肝血的四物湯成分: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也包含清瀉肝火的黃連、黃芩、夏枯草、菊花、蘆薈...等等。
事實上,可以說只要是你曾經聽過的中藥,有一半都是被歸入肝經,都可以改善肝病。也因此養肝茶永遠是存在的,而且一直都是很熱門。
2.肺經
歸經第2名的中藥是肺經,在5400筆有歸經記錄的中藥中,竟然有將近2200個中藥都歸經入肺,都可以改善肺病。
這其實也是很能夠理解的,多數的中藥在多數的時候都是用來治感冒傷寒,這些都有肺部的症狀,因此很多的中藥歸經都是入肺。
常見的有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生薑、白芷、半夏、薄荷、蒼耳子、黃耆、蘆根、桔梗、金銀花、桑葉、魚腥草...等等。
事實上有許多中藥都是用來止咳、化痰、清喉嚨、清嗓子、清肺熱...等等,這種需求不論古今都是非常熱門的。
3.脾經、胃經
歸經第3名是脾經,第4名是胃經,這就更容易理解了,早從《脾胃論》開始,整個中醫體系幾乎都認定治療脾胃是根本,所以有很多中藥都是歸經入脾經、胃經。
在5400筆有歸經記錄的中藥中,歸經入脾有將近1700個,歸經入胃經有將近1500個。
如果將所有歸經脾胃的中藥數量加起來,那就超過肝經。從這個數據看來,古人確實就是以治療脾胃為主軸。
常見的脾胃中藥有甘草、生薑、大棗、白朮、蒼朮、黨參、乾薑、山藥、薏苡仁、大米、花椒...等等。
事實上中藥的脾胃藥非常有效,許多常見的脾胃藥在現代人運用起來,效果依然很好。
5.腎經
第5名是歸腎經,在5400筆有歸經記錄的中藥中,歸經入腎有將近1400個。
中藥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來補腎,古人認為人類最虛弱的兩個臟腑,一個是「脾胃」,另一個就是「腎臟」。
由於「腎為先天之本」,當這個先天之本沒有能量的時候,一定是百病叢生的。女子不孕、男性陽痿,人生就是黑白的,因此有一派中醫特別喜歡補腎。
常見的補腎中藥有杜仲、阿膠、附子、乾薑、枸杞子、骨碎補、龜板、黑芝麻、山茱萸、肉蓯蓉、肉桂、熟地黃、鎖陽、女貞子、鹿角膠、鹿茸、何首烏、川牛膝...等等。
6.心經
第6名是歸心經,在5400筆有歸經記錄的中藥中,歸經入心有將近1100個。
心經也是中藥的特點,許多中藥可以瀉心火,或是補心陽,強化心臟的功能,因此歸心經的中藥也不少。
常見的歸入心經中藥有:桂枝、甘草、細辛、淡竹葉、赤芍、茯神、人參、肉桂、蓮子、酸棗仁、天麻、木通、三七、烏頭、川芎、附子、麝香、紅花...等等。
7.大腸經、膀胱經
接下來就是相對較少的歸經中藥了,歸入「大腸經」的中藥約有800個,歸入「膀胱經」的中藥約有450個。
膀胱經其實很重要,但是歸入膀胱經的中藥卻很少,以《傷寒論》的核心中藥經方的麻黃、桂枝為例,都是有通往膀胱經的。
這是因為《傷寒論》有一大半都是在治療「太陽病」,這個太陽病指的就是以「膀胱經」為主。
然而,後代歸入膀胱經的中藥很明顯是用來利尿、利水,是針對膀胱這個泌尿器官,並不是指膀胱經。
8.膽、小腸、心包、三焦經
從古代的歸經數量統計中可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古人幾乎是針對膽經、小腸經、心包經、三焦經的歸經是沒有研究的,幾乎看不到這些經絡的歸經。
事實上這些是不成立的,因為只要有中藥歸入肝經,就一定與膽經有關聯。通往心經時,就一定會通往心包經。三焦的概念貫通人體上中下,不可能沒有中藥歸三焦經。
從上面的數據看來,至少有一半的經絡(大腸經、膀胱經、膽經、小腸經、心包經、三焦經)古人是沒有進行研究的,並不代表這些中藥沒有歸入這些經絡。
從中藥歸經來看古人究竟在想什麼?
從上面的統計數據中,大家都可以清楚看出,古人很明顯是用「五臟六腑」來理解歸經,並不是從《黃帝內經》所提出的「經絡」來理解歸經。
所謂的「五臟」,指的就是「心、肝、脾、肺、腎」,這不就是所有中藥歸經統計的前5名嗎?
古人從五臟的角度來理解歸經,這與現代中醫師是差不多的,多數的中醫師不會從「經絡」下手思考中藥方,而是從「五臟六腑」思考中藥。
因此,從五臟六腑概念來建立的歸經系統,其實不是真正的歸經!然而,這些已經被歸經的中藥,臨床運用起來又確實是有效的,也不能抹滅其價值。
從古代中藥的歸經系統至少可以看出,古人治病以「調和肝脾胃」為主軸,伴隨「補腎」、「調心」,遇到感冒時調理「肺臟」,這就是古代中藥的主要思考邏輯。
若從這個論點看來,現代中醫與古代中醫至今幾乎沒有差異,可見人類的體質現象過去兩千年來幾乎是不變的,未來變化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
從數據角度來看,古人的歸經系統至今只完成了一半,還有一半的經絡沒有納入歸經。
透過本文期待,未來有更多研究人士可以運用經絡檢測,從「經絡」的角度來研究中藥,或許可以從此開拓中藥的新視野。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