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Herba Cum Radice Houttuyniae Cordate Fishy-Smelling Herb, Herb of Heartleaf Houttuynia
- 別名:臭靈丹,肺形草,紫蕺,臭腥草,臭草,紫背魚腥草,菹菜,九節蓮,折耳根,魚鱗草,菹子,臭菜,臭根草,豬鼻孔,蕺,岑草,臭豬巢,側耳根
- 來源: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草。夏秋間採集,洗淨、曬乾,生用。以鮮品入藥療效為佳,也以乾品供用。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陝西, 四川, 廣東, 廣西, 西北地區, 安徽, 江蘇, 浙江,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華中地區
- 生長環境:潮濕, 溝邊, 溪, 溪邊, 疏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魚腥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魚腥草,味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其清熱解毒之效顯著,乃中醫藥常用之品。
其辛寒之性,善能清解體內鬱積之熱邪與火毒。辛可發散,寒可降熱,故魚腥草能透達熱邪,導其從外而解。尤其善於清理肺熱,對於肺部感染所致之發熱、咳嗽、咳吐膿血、胸痛等症,如肺癰,皆因熱毒壅盛於肺所致,魚腥草能清瀉肺熱,消腫排膿。這與其能「降低體內熱度,消除火毒,緩解發熱、口渴等不適」的觀察相符,從中醫角度看,正是其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之功的體現。
此外,魚腥草亦入大腸經,故能解腸道濕熱毒邪,對於痢疾、泄瀉等症見火毒者亦有良效。其解毒作用還體現於外用,能消散瘡痔癰腫、皮膚感染等熱毒蘊結於表之證。傳統藥方常將魚腥草與桔梗、鮮蘆根、瓜蔞皮等同用以增強其清肺排膿之力,與百部、鵝兒不食草等配伍則可針對呼吸道熱毒,體現了中藥配伍協同增效的原則。
2. 清熱瀉火
魚腥草於傳統中醫理論中,其卓越的清熱瀉火功效乃源於「性寒味辛,歸肺、胃經」的特性。性寒能直清鬱積之熱,撲滅內火;味辛則能宣散,引導蘊結於內的熱毒透過發散而外解,並具通利之功。
魚腥草入肺經,可清肺熱、肅肺金積熱,故能治療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等。熱毒壅盛亦可內結於胃、腸,如痔瘡、熱淋等症。其入胃經,清胃腸之熱毒,透過瀉火、解毒而消癰散結。如《滇南本草》所載,魚腥草可內服煎湯、外用燻洗痔瘡,使其膿瘡潰破或腫痛消散,即是其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實際應用。此外,其解毒利尿的作用亦與清熱密切相關,能將體內濕熱毒邪從小便排出,對於熱淋澀痛、水腫腳氣等症亦有良效。其多重功效匯聚,使魚腥草成為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常用藥材。
3. 清熱利尿
魚腥草在傳統中醫藥典籍中,以其清熱利尿之功而著稱。其「清熱」之效,主要在於其性味苦、微寒,能清解體內濕熱、熱毒。當人體感受外邪或內生病理產物導致熱邪蘊結時,魚腥草能透過其清解作用,將熱邪從體內排出。這與其能緩解發熱、口乾、咽痛等熱證症狀相關聯。
而其「利尿」作用,古籍記載更為直接。如《醫林纂要》便言其能「行水」,意指魚腥草能促進水液運行,通利小便。《分類草藥性》則明確指出它可「治五淋,消水腫」。此處的「五淋」常指因濕熱蘊結下焦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疾患,而「水腫」則是水濕內停的表現。魚腥草之所以能利尿消腫,在中醫看來是藉其滲濕泄熱、通利水道之性,將體內多餘的水濕、熱毒從小便排出體外,使氣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通利小便、減輕水腫的效果。
綜合而言,魚腥草的清熱與利尿功效常常相互為用。體內的濕熱瀦留往往導致水液代謝障礙,熱邪煎灼亦可影響氣機,導致水濕停滯。魚腥草既能清解濕熱,又可通利小便,使熱有出路、水濕得排,標本兼顧,故在治療濕熱下注或熱毒壅盛所致的泌尿系疾病及水腫時,具有顯著的療效。近代研究雖從西醫觀點闡釋其利尿及抗菌機制,但其結果與傳統醫學中魚腥草「清熱利尿」的功效不謀而合。
4. 利水消腫
魚腥草之利水消腫,依傳統中醫觀點,緣於其性味辛寒,歸肺、膀胱經。其首重清熱燥濕、利尿通淋,能暢通水道,清除膀胱濕熱,使水濕下行,從而消退水腫。此外,魚腥草兼具活血祛瘀之功,可化瘀消腫、行氣活血,故對瘀滯所致的水腫亦有裨益。
5. 止咳平喘
魚腥草作為一味常用中藥,其止咳平喘之效,根植於其獨特的藥性與歸經。本品味辛,性微寒,歸肺、膀胱經。從中醫角度分析,肺主氣,司呼吸,為嬌臟,易受邪侵。當邪熱壅肺,或痰熱互結,肺氣上逆,則可引發咳嗽、氣喘等症。
魚腥草「清熱解毒」的功效,正是其止咳平喘的關鍵所在。肺部感染(如肺炎、肺膿瘍)或炎症反應(如慢性氣管炎、百日咳)常伴有明顯的熱毒蘊結,表現為咳黃稠痰、氣喘、胸痛等。魚腥草能清瀉肺經熱毒,消解肺部實熱,從而化解引致咳嗽、氣喘的病理基礎。其「消腫排膿」作用,則能進一步清除肺部病變,如肺癰形成的膿液,透過排膿而使肺氣宣暢,呼吸順利,達到止咳平喘之效。例如《滇南本草》所載,治肺癰吐膿吐血方中,魚腥草與清熱潤肺、清熱止咳之天花粉、側柏葉合用,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排膿之功,協同止咳平喘。因此,魚腥草主要針對肺熱、痰熱、或肺部感染導致的咳嗽氣喘,發揮其清熱解毒、宣肺利氣的作用。
6. 清熱利濕
魚腥草以其清熱利濕之功,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其清熱之效,體現於主治熱毒瘡瘍,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常與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等同用,或可單用鮮品搗爛外敷。而其利濕作用,則善治濕熱淋證,透過清熱除濕、利水通淋,常與車前草、白茅根、海金砂等藥配伍,以疏導濕熱,暢利小便。
7. 解毒
魚腥草,味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其解毒功效,源於卓越的清熱解毒特性。中醫認為,毒邪入體常化為熱,引發各種炎證癰腫。魚腥草能清肺熱、解大腸熱毒,故廣泛用於肺癰、腸癰等熱毒壅盛之證。
參考資料提及魚腥草可清熱解毒,治理乳腺炎、蜂窩織炎、中耳炎、腸炎,這些病症源於中醫所稱之熱毒或濕熱。例如,乳腺炎與蜂窩織炎多為局部熱毒熾盛;中耳炎常涉肝膽風熱濕熱;腸炎則屬濕熱下注大腸。魚腥草以其苦降清熱、辛散解毒之功,使毒邪隨熱清降,消除炎症,此為其解毒本義。其降低內毒素影響或可視為其清解邪毒之現代表徵,然傳統中醫更側重其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藥性。
8. 排膿
魚腥草藥性寒涼,辛散,在中醫觀點具顯著排膿功效。膿液形成,源於邪熱與氣血瘀滯化為熱毒,腐蝕血肉成癰。魚腥草之「寒涼」能清解內蘊熱毒,從根本上遏制膿液生成與積聚。其「辛散」特點則能宣通氣機,利導排泄,助癰膿宣散排出,尤其擅清肺部痰熱壅滯之毒。魚腥草主入肺經,肺為嬌臟,易受熱毒侵擾致癰,如肺癰吐膿。醫家善用其清肺熱、消痰排膿之專長,使其成為治療肺部化膿證的要藥。常與桔梗、蘆根、瓜蔞同用,以增強其清肺化膿,暢達氣機之力,促膿液順利排出。
魚腥草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1. 抗菌作用:
- 癸酰乙醛及新魚腥草素: 魚腥草揮發油中的主要抗菌成分為癸酰乙醛,其合成物新魚腥草素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耐青霉素菌株、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流感桿菌等敏感,對卡他球菌、傷寒桿菌次之,但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不敏感。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IC值為62.5~80pg/ml,對流感桿菌為1.25mg/ml。
- 抗結核作用: 新魚腥草素在體外對結核桿菌H7RV株有抑制作用(MIC為16pg/ml於普拜氏液體培養基,25pg/ml於改良蘇通氏半固體培養基)。動物實驗表明,新魚腥草素能明顯延長感染結核菌小鼠的生存時間。新魚腥草素異煙肼對結核桿菌的 MIC 為 0.78~3.1pg/ml, 每鼠腹腔注射 1mg 能使結核桿菌感染小鼠存活天數大為延長,拌食給藥療效更顯著。
- 抗真菌作用: 新魚腥草素對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孢子絲菌、曲菌、著色霉菌、紅色癬菌、疊瓦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鐵鏽色小孢子菌及鯊癬菌等真菌的MIC為2mg/ml。
2. 抗病毒作用:
- 魚腥草具有顯著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和出血熱病毒。
3. 抗內毒素作用:
- 魚腥草注射液在體外具有直接抗內毒素的作用。
- 能夠明顯降低內毒素所致DIC家兔腎小球微血栓的檢出率,減少微血栓密度。
4. 藥物代謝動力學:
- 合成魚腥草素吸收與分布: 大鼠灌服合成魚腥草素0.2g/kg,於胃腸道中消失一半時間為3.5小時。靜注20mg/kg 20 分鐘後,以肺分布最高,心肝腎次之,血清中最低。注射或灌服後2小時,各組織及血清中幾乎無法檢測到。
- 代謝與排泄: 魚腥草素在體內各組織中能被迅速代謝。離體組織溫孵實驗中腎1小時可代謝藥物的77%~83%,肺、肝、心、血清等每小時代謝率在51%~64%之間。魚腥草素於血中能與血清蛋白髮生可逆性的結合。無論靜注或灌服,魚腥草素於尿中排泄均甚少,糞中則無。
- 其他研究: 4C標記的魚腥草素靜注小鼠後,氣管含量最高,次為膽囊、肝及卵巢。氣管呼出之總放射強度於靜注後4小時相當於給藥量的68.1%,而尿中僅排出4.5%。家兔靜注合成魚腥草素後,血藥-時曲線呈現二房室開放模型,分布及消除均較慢, at1/2為3.68小時, βt1/2為75.81小時,中央室分布容積為 14.53ml/kg。
5. 臨床應用:
- 急性呼吸道感染: 魚腥草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及肺膿瘍均有較好療效。
- 五官科炎症: 魚腥草對單純皰疹性角膜炎有較好療效。魚腥草蒸餾液滴耳可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滴鼻可治療萎縮性鼻炎。魚腥草液灌注治療上頜竇炎,下鼻甲注射可治療慢性鼻炎、鼻竇炎。
- 外科及皮膚科感染或炎症: 魚腥草可用於預防或治療外科術後感染,如宮頸癌術後尿路感染,或代替抗生素用於胃次全切術。還可用於治療輸液性急性靜脈炎及皮膚瘡癤等。
- 其他傳染、感染性疾病: 魚腥草可用於預防鈎端螺旋體病。
- 生殖系統肛腸疾病: 合成魚腥草素治療宮頸糜爛有效。復方魚腥草素栓治療宮頸糜爛療效益佳。魚腥草注射液宮腔推注可輔助診治子宮內膜炎及附件炎。宮腔、輸卵管注射魚腥草可治療輸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
- 支氣管擴張咯血: 魚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
- 胸腔積液: 魚腥草注射液可輔助治療胸腔積液,可常規抽胸水後注入。
2. 抗癌
魚腥草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具體而言,魚腥草素(Houttuynin)被發現能夠抑制高等植物的種子發芽。此外,新魚腥草素(Neo-houttuynin)在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中顯示出一定的抑制效果。這表明魚腥草中的活性成分,特別是魚腥草素和新魚腥草素,可能具有抗腫瘤潛力。
3. 抗病原微生物
魚腥草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有廣泛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多項體外實驗證明,魚腥草能夠抑制多種致病性細菌,其中包括:
- 革蘭氏陽性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桿菌。
- 革蘭氏陰性菌: 變形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包括施氏、福氏及宋內氏痢疾桿菌)、豬霍亂桿菌。
- 其他細菌: 結核桿菌、分枝桿菌、鈎端螺旋體。
此外,魚腥草也對多種真菌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例如:
- 病毒: 流感病毒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孤兒病毒。
進一步的動物實驗表明,魚腥草能夠延長感染人型結核桿菌 H37RV 小鼠的生存時間,並降低死亡率。
魚腥草的抗菌有效成分主要來自其揮發油,因此,新鮮魚腥草汁的抗菌作用更強,而乾燥後的魚腥草或長時間煎煮,會導致揮發油流失,從而降低抗菌活性。
4. 抗炎鎮痛
魚腥草的抗炎鎮痛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表現出多重機制:
- 抑制炎症反應: 魚腥草煎劑能有效抑制大鼠甲醛性腳腫,這表明其具有抑制炎症水腫的能力。魚腥草素能顯著抑制巴豆油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腫脹及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同時也能抑制醋酸引起的腹腔毛細血管染料滲出,證明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炎症滲出。
- 抑制環氧酶活性: 魚腥草的己烷、氯仿或甲醇提取物對環氧酶(COX)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高達98.99%或89%。從己烷部分分離出的化合物X在相同濃度下也表現出94%的抑制率,顯示魚腥草中的某些成分能直接干擾環氧酶的活性,從而減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質的生成。
- 保護蛋白質結構: 魚腥草能顯著抑制人r-球蛋白在Cu²存在下的熱變性,這意味著它可能具有保護蛋白質結構、減少炎症過程中蛋白質變性的作用。
- 黃酮類化合物的貢獻: 魚腥草中含有的槲皮素、櫟皮苷及異槲皮苷等黃酮類化合物也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炎症早期階段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進一步佐證了其在降低炎症反應方面的作用。
5. 防癌抗腫瘤
魚腥草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其防癌與抗腫瘤的潛力正受到現代藥理研究的關注。科學研究顯示,魚腥草具有抗癌活性,這主要歸因於其含有的獨特化合物。其中的活性成分魚腥草素已被證實能抑制高等植物種子的發芽,這暗示了其可能對細胞過度增殖有干預作用。
新魚腥草素在動物實驗中,對小鼠移植性肝癌的生長展現出顯著的抑制效果,這為其在腫瘤治療領域提供了初步依據。此外,一項針對大鼠的研究指出,在飲食中添加1%濃度的魚腥草提取物,能顯著降低前列腺癌的發生機率,並能抑制已發生前列腺腫瘤的體積增長與擴散。您可以參考這項研究。這些藥理學發現共同表明,魚腥草透過其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可能在不同階段對癌細胞的形成、增殖與腫瘤的發展產生干預作用。
6. 抗過敏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魚腥草的抗過敏功效主要來自其揮發油成分。該揮發油具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表現為:
- 降低回腸收縮幅度: 魚腥草揮發油能有效降低致敏豚鼠回腸因過敏反應而產生的收縮幅度。在卵白蛋白攻擊前,以100pg/ml的魚腥草油接觸5分鐘,即可顯著降低攻擊所致的回腸收縮。
- 拮抗過敏性哮喘: 魚腥草油皮下注射(200mg/kg,持續4天)可以明顯拮抗噴霧卵白蛋白引起的致敏豚鼠過敏性哮喘。
- 拮抗過敏介質作用: 魚腥草油對慢反應物質SRS-A(Slow-Reacting Substance of Anaphylaxis)具有顯著的拮抗作用。對於SRS-A引起的豚鼠離體回腸收縮,魚腥草油有顯著拮抗作用;對SRS-A引起的豚鼠肺條收縮,其ID50(半數抑制濃度)為66pg/ml。靜脈注射魚腥草油(100mg/kg)能顯著拮抗SRS-A引起的豚鼠肺溢流增加,進一步證實了其對SRS-A的拮抗作用。
- 對抗其他過敏介質: 魚腥草油對組織胺、乙酰膽鹼等其他過敏介質引起的豚鼠離體回腸收縮,也具有顯著的對抗作用,其ID50分別為31pg/ml 和 51pg/ml。
- 直接鬆弛平滑肌: 魚腥草油對豚鼠離體氣管和平滑肌具有直接的舒張作用。對氣管平滑肌的ED50(半數有效濃度)為19pg/ml,對肺條平滑肌的ED50為13pg/ml。
總而言之,魚腥草揮發油的抗過敏效果,與其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拮抗過敏介質的作用,以及直接鬆弛平滑肌的功能密切相關。
7. 提升免疫力
魚腥草在提升免疫力方面具有藥理基礎。研究指出,魚腥草煎劑能顯著增強體外人體周邊血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此外,合成魚腥草素也能提高慢性氣管炎患者全血白細胞對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活性。
當魚腥草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時,可觀察到血液中溶菌酶活力顯著提升,溶菌酶是機體清除病原的重要免疫因子。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魚腥草能透過增強白細胞的吞噬活性和提升溶菌酶水平,全面強化身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這為魚腥草在多種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發揮增強免疫功能、抵抗病原入侵的作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各種研究顯示,魚腥草的增強免疫力效果在多種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
8. 抗發炎
魚腥草之所以具有顯著的抗發炎功效,是因為它富含黃酮類、類黃酮類以及多酚類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賦予魚腥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解熱等多重作用,能有效緩解發炎反應,進而減輕疼痛和腫脹等症狀。
魚腥草的抗發炎機制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它的活性成分能抑制發炎因子的產生,從源頭上降低發炎反應的強度。其次,其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具備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氧化損傷,這對於緩解發炎至關重要。此外,魚腥草的某些成分還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減少感染風險,促進傷口癒合,進而減輕因感染引起的發炎。
藥理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些作用。例如,魚腥草煎劑已被證明能有效抑制大鼠甲醛性腳腫,顯示其在體內的抗炎潛力。關鍵在於魚腥草對環氧合酶(COX)的強效抑制作用,這是一種在發炎部位扮演關鍵角色的酶,抑制其活性可以直接阻斷發炎通路。此外,魚腥草中的槲皮素、槲皮苷和異槲皮苷等黃酮類化合物也表現出顯著的抗炎效果,它們能顯著抑制炎症早期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有效控制發炎的進展。更多關於環氧合酶的資訊,您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9. 抗菌抗病毒
魚腥草在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廣泛的抗菌與抗病毒功效。體外實驗證實,它能顯著抑制多種致病菌,包含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及白喉桿菌等。同時,魚腥草對變形桿菌、多種痢疾桿菌(志賀氏、施氏、福氏及宋內氏)、豬霍亂桿菌、結核桿菌及部分真菌也具備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在抗病毒方面,魚腥草的功效同樣顯著,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如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孤兒病毒及出血熱病毒等多種類型病毒。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魚腥草能延長感染人型結核桿菌H31RV小鼠的生存時間,並降低其死亡率,顯示其抗結核桿菌的潛力。
魚腥草的抗菌活性主要來自於其揮發油中的魚腥草素。這解釋了為何新鮮魚腥草的汁液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而乾燥或長時間煎煮後,其活性會有所降低。近年來,魚腥草的抗病毒特性受到高度關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台灣的抗疫中藥「清冠一號」中便含有魚腥草成分,這突顯了其在現代公共衛生應對中的應用價值。更多關於魚腥草成分的資訊可參考衛生福利部網站。
魚腥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25g,不宜久煎;或鮮品搗汁,用量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魚腥草的炮製
- 去淨雜質
- 除去殘根
- 洗淨切段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魚腥草注意事項重點:
- 虛寒症及陰性外瘍者忌服,因魚腥草性寒,恐加重虛寒之證。
- 《名醫別錄》記載:多食魚腥草令人氣喘。
- 孟詵言:久服魚腥草會導致虛弱、損陽氣、消精髓。
- 魚腥草含揮發油,不宜久煎,否則揮發油逸散,療效降低。
- 魚腥草注射液有引起過敏性紫癜、剝脫性皮炎、甚至過敏性休克之風險。
- 魚腥草毒性甚小,但腎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因其利尿作用會加重腎臟負擔。
- 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慎用,因魚腥草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病情。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因魚腥草會刺激子宮收縮,影響胎兒及嬰兒。
魚腥草相關的方劑
魚腥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魚腥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癸酰乙醛(Decanoy acetaldehyde), 月桂醛(Lauric aldehyde), α-蒎烯(α-pinene), 芳樟醇(linalool), 甲基正壬基甲酮(Methyl n-nonyl ketone), 樟烯(camphene), 月桂烯(myrcene), 檸檬烯(limonene),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魚腥草素 (癸酸乙醛亞硫酸氫鈉加成物)(Decanoy acetaldehyde bisulfite adduct), 阿福甙(Afzelin), 金絲桃甙(Hyperin), 芸香甙(Rutin),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槲皮甙(Quercitrin),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