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痔腫痛方」中加入魚腥草,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魚腥草味辛、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道致病菌生長,消滅炎症,緩解痔瘡腫痛。此外,魚腥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減輕痔瘡不適。因此,魚腥草的加入,能有效針對痔瘡腫痛的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洗痔腫痛方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
苦楝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可清熱解毒,尤其善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痔瘡腫痛。其燥濕殺蟲的功效,則能有效抑制痔瘡周圍的炎症和感染,減輕疼痛和腫脹。
此外,苦楝皮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控制痔瘡出血。因此,洗痔腫痛方中加入苦楝皮,能有效改善痔瘡腫痛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洗痔腫痛方」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壅盛、氣血瘀滯引起的痔瘡腫痛,芒硝能清熱解毒,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軟堅散結:芒硝還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痔瘡的硬結,促進肛門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減輕局部腫脹和疼痛。
總而言之,芒硝在「洗痔腫痛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軟堅散結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痔瘡腫痛的症狀。
洗痔腫痛方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入心、肝、大腸經。其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消解痔瘡引起的腫痛熱毒,涼血止血則能緩解因痔瘡出血引起的疼痛和血腫。同時,馬齒莧富含多種營養物質,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組織,促進傷口癒合。因此,馬齒莧在洗痔腫痛方中起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痔瘡的各種症狀。
「洗痔腫痛方」中包含「瓦松」,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瓦松性寒,味甘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痔瘡引起的腫痛,瓦松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 收斂止血: 瓦松亦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幫助止住痔瘡出血,減輕病情。
綜上所述,瓦松在「洗痔腫痛方」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功效,有效緩解痔瘡腫痛,因此被列入方劑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痔腫痛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諸痔腫痛」,即各類痔瘡(如內痔、外痔、混合痔)所引發的局部腫脹、疼痛症狀。其用法為煎湯後「先熏後洗」,透過藥液蒸氣與外洗直接作用患處,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改善肛周氣血壅滯之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要藥物功效分析
- 魚腥草(1兩):辛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外治痔瘡可解熱毒鬱結,緩解腫痛。
- 苦楝根(1兩):苦寒有毒,善殺蟲止癢、清熱燥濕。針對痔瘡濕熱下注或寄生蟲所致瘙癢腫痛。
- 樸消(1兩):芒硝之粗製品,鹹苦寒,瀉熱軟堅、消腫散結。外洗可滲透腫脹組織,促進局部炎症消散。
- 馬齒莧(1兩):酸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對熱毒血瘀型痔瘡出血、肛門灼熱有效。
- 瓦松花(1兩):酸苦涼,清熱止血、消腫斂瘡。助收斂痔瘡出血,減輕黏膜潰瘍。
2. 配伍邏輯
全方以 寒涼藥為主,針對「濕熱下注」之病機,依以下方向協同作用:
- 解毒消腫:魚腥草、馬齒莧清解局部熱毒,抑制感染。
- 燥濕止癢:苦楝根除濕殺蟲,樸消滲濕軟堅,減少滲出。
- 涼血收斂:瓦松花配合馬齒莧止血,防止痔瘡破損出血。
3. 外治法的治療原理
煎湯熏洗結合「熱力」與「藥力」雙重作用:
- 熏蒸:利用蒸氣溫通肛周經絡,促進氣血循環,開腠理以助藥效滲透。
- 外洗:直接接觸患處,藥物成分(如樸消之硫酸鹽)可滲透消腫,寒涼藥性抑制炎症介質,達到止痛效果。
三、綜論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佐以燥濕、軟堅、收斂,符合中醫「痔瘡多因濕熱瘀滯」之理論。外治法避開口服毒性(如苦楝根),直達病所,為古代針對痔瘡急性腫痛的典型處方設計。
傳統服藥法
魚腥草1兩,苦楝根1兩,樸消1兩,馬齒莧1兩,瓦松花1兩。
水5大碗,煎3碗,先熏後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洗痔腫痛方, 出處:《外科正宗》卷八。 組成:魚腥草1兩,苦楝根1兩,朴消1兩,馬齒莧1兩,瓦松花1兩。 主治:諸痔腫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