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神丹

五神丹

WU SHE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七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2%
腎經 28%
肺經 14%
膽經 14%
肝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神丹方劑中包含魚腥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魚腥草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五神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魚腥草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炎症,消除病竈。

2. 利尿消腫:魚腥草亦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壅盛引起的局部腫脹。五神丹中加入魚腥草,可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綜合治療效果。

五神丹中加入決明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火、瀉肝熱、明目益睛的功效。五神丹常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決明子的加入有助於清熱降火,改善肝火所致的目疾。
  2. 潤腸通便: 決明子亦有潤腸通便之效。五神丹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如黃連、黃芩等,容易造成腸燥便祕。決明子的加入有助於潤腸通便,避免藥物積滯,提高藥效。

五神丹中加入松節,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祛風濕,強筋骨:松節性味苦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強筋骨的功效。其揮發油可有效緩解關節疼痛,舒筋活絡,對於因風濕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二、活血化瘀,通經絡:松節亦具活血化瘀、通經絡之效。其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五神丹中加入松節,旨在發揮其祛風濕、強筋骨、活血化瘀、通經絡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神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五神丹為外敷方劑,專治蛇咬傷。古代蛇毒為患,迅速致命,此方以草藥外敷,解毒消腫,阻毒擴散,為應急救療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柏樹葉:性苦澀微寒,清熱燥濕,涼血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能「殺蟲解毒」,外敷可斂瘡止血,緩解蛇毒侵蝕肌膚之紅腫熱痛。
  2. 魚腥草:辛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滇南本草》言其「治癰疽腫毒」,尤擅解熱毒,抑蛇毒之炎性反應。
  3. 皺面草(或為菊科苦蕒菜之類):多具苦寒之性,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民間常用於蟲蛇咬傷,助退腫止痛。
  4. 草決明:甘苦微寒,傳統內服清肝明目,外用取其清熱解毒之效,或可緩解蛇毒所致局部充血熱痛。
  5. 地松節(可能指地骨皮或土茯苓等):若為地骨皮,則甘寒清降,涼血除蒸;若為土茯苓,則解毒除濕,均能助清解濕熱毒邪。

組方邏輯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兼「涼血消腫」。蛇毒多屬火毒或風火夾毒,五藥皆寒涼,協同清熱抑毒;魚腥草、皺面草尤擅消癰,柏葉斂瘡,決明輔清熱,地松節透毒下行。共奏外拔毒邪、內消腫痛之效,阻蛇毒攻心。

治療機推論

蛇咬傷後,毒液初染肌膚,氣血壅滯,見腫脹灼痛。此方外敷,寒藥直折毒火,成分或含揮發油(如魚腥草)、鞣質(如柏葉),可局部收斂、抑制蛇毒酶活性,減緩組織壞死,為後續救治爭取時機。

繁體中文結論

五神丹集清解涼血之品,外敷以制蛇毒,反映古人「以寒制毒、就近消解」之思路。方中藥物多見於民間瘡毒驗方,配伍簡練,針對蛇咬急症,展現草藥急救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柏樹葉、魚腥草、皺面草、草決明、地松節各等分。
上為細末。
敷咬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神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神丹, 出處:《瘍科選粹》卷七。 組成:柏樹葉、魚腥草、皺面草、草決明、地松節各等分。 主治:蛇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