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證治摘要》是日本江戶時代醫家、古方派學者中川成章所著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成書於清朝乾隆年間(即日本江戶中後期),此時正值日本漢醫界「古方派」興盛之際。中川成章傳承了其師香川修庵(東洞翁)的學術思想,這本書便是其師門學術的體現與發揚,旨在為後學提供一個清晰、實用的入門指南。

此書在日本漢醫史上地位崇高,被譽為「日本中醫學的奠基之作」,足見其影響力。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涵蓋了中醫學的核心要素,從基礎理論、診斷方法到治療實踐乃至預防保健,條理清晰地呈現了作者對中醫學,特別是古方派醫學的理解與應用。

根據書籍介紹,《證治摘要》共分四卷:第一卷闡述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生理病理等;第二卷聚焦診斷方法,詳述望聞問切等診察手段;第三卷彙集治療方法,包括內服方藥、外治法、針灸等多元療法;第四卷則論述預防保健之道。這種編排體現了中醫學從宏觀理論到微觀實踐、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完整體系。

從已提供的書稿內容來看,書中的「序」與「凡例」為理解本書提供了關鍵線索。「序」文開宗明義,推崇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為醫道之圭臬,但感嘆其法後世失傳或被扭曲。文中盛讚作者的師門淵源,提及艮山子(山脇東洋)開闢古道,尤以東洞翁(香川修庵)為繼承者,破除迷誤,恢復仲景之術,並著有《方極》等書。序文作者(雲窗金謙,可能是中川成章的門人)認為《方極》雖然精妙,但詞語簡約,對初學者而言不易通曉。因此,他高度評價中川先生「執刀之暇」(臨床之餘),彙編《證治摘要》一書,認為此書如同幫助初學者通達《傷寒論》及《方極》的「快風」與「指南」,提供了「入室升堂」的階梯。這段序文不僅表明了本書的學術傳承(仲景—東洞—中川),也點出了其寫作目的:為師門學術及仲景之學提供更易理解和應用的闡釋,特別是針對初學者。序文結尾對仲景「隨證治之」的原則與東洞翁對複方(多味)的警惕進行了辯證,強調東洞之教實乃仲景之道,欲通《傷寒論》必從《方極》入手,而《證治摘要》正是達到此目標的重要助力。

「凡例」部分則更具體地揭示了本書的編寫原則與引用的文獻來源。凡例中明確列出本書引用的諸家醫書簡稱,如香川氏的《醫言》、和田氏的《百疢一貫》、華岡門人本間氏的《瘍科秘錄》等,這些都是江戶時代日本漢醫,特別是古方派或與古方派相關聯醫家的著作。凡例中提到,即使是後世醫書,只要能活用古方且具有臨床經驗者,也會予以採用,這反映了作者務實的學術態度,不拘泥於門派,重視臨床療效與經驗。

凡例特別指出,本書作者(凡例的作者提及自己是中川先生的養子,並曾受業於東郭子門人,後入中川門下)受業於東洞翁的門人中川先生。文中提及醫風在享保之後發生變化,出現雜方家、古方家、蘭方家,雜方家被描述為混用古方與後世方。這段描述為本書定位:它屬於古方派範疇,但其引用文獻的廣泛性(包含部分後世醫家甚至雜方家)顯示其開放性。

凡例中還強調了「隨症治之」的核心原則。儘管為了方便查閱和記錄方藥,本書沿用了漢代以前的病名,但作者明確提醒後學切勿拘泥於病名而誤治,必須根據具體症狀靈活運用方藥。這與序文對仲景、東洞學術的推崇一脈相承,都是古方派「方證相對」思想的體現。凡例中提及「本書」即《證治秘訣》,收藏於作者家中,這暗示《證治摘要》可能與《證治秘訣》有某種關聯,可能是基於後者的補充、整理或闡釋。

從「卷上」的「傷寒」與「傷風」兩節內容來看,本書直接進入臨床實踐,詳細列舉了不同階段和症狀的傷寒、傷風病證及其對應的經方應用。例如,對於初起無汗發熱身痛的傷寒,首推麻黃湯,不汗出而煩躁則用大青龍湯,並詳述了發汗的方法與時間;對於中期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則介紹小柴胡湯及相關加減方;對於陽明腑實的便秘、譫語,闡釋了承氣湯類的運用與區別。在論述中,作者明確表達了對吳又可等不主張初期發汗醫家的批評,認為其方法容易導致邪氣內陷,形成重症,力主初起使用麻黃、大青龍等峻猛之劑發汗。這種對經典方證的高度自信和對非發汗派的明確批判,是古方派尤其是東洞門人臨床特色的典型體現。對於傷風,則列舉了桂枝湯、葛根湯、柴胡桂枝湯等一系列代表性方劑,並結合具體症狀進行闡述,如桂枝湯證的汗出惡風、葛根湯證的項背強直無汗等。

這些內容都緊密圍繞「方證相對」的核心思想展開,即根據具體的症狀、體徵(證)來選用相應的方劑。書中對每一病證都給出明確的方劑名稱和關鍵適應症,條理清晰,便於查閱和臨床應用,這也印證了其作為「指南」和「階梯」的實用價值。書中對醫學術語,如傷寒、溫病、時行、疫的辨析,也顯示了作者對醫學史和名詞概念的考證,這種考證學風也是江戶時代古方派的一個特點。

總的來說,《證治摘要》是一部根植於中國古代醫學經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並經過日本古方派醫家傳承與發展的實用型醫學著作。中川成章繼承了其師香川修庵「方證相對」、「隨證治之」的學術思想,通過系統梳理和歸納,以條理清晰、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了經典方劑的臨床應用。本書強調基礎理論的重要性,更側重於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實際操作,特別是對傷寒、傷風等常見病的方證應用進行了詳細闡述,並結合臨床經驗對發汗等療法進行了力陳。儘管書中引用了廣泛的文獻,但其核心仍是古方派對仲景之學的回歸與應用。本書的出版不僅標誌著日本中醫學(漢方醫學)在古方派影響下的正式成熟,為後世日本漢醫的教學和臨床提供了重要範本,其務實、簡明的風格,以及對「隨證治之」原則的堅守,使其在後世持續產生深遠影響,乃至於晚近被翻譯回中文,促進了中日醫學交流。本書是研究日本漢方醫學史,特別是古方派學術思想及其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


凡例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上 (29)

卷上 (30)

卷上 (31)

卷上 (32)

卷上 (33)

卷上 (34)

卷上 (35)

卷上 (36)

卷上 (37)

卷上 (38)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卷下 (24)

卷下 (25)

卷下 (26)

卷下 (27)

卷下 (28)

卷下 (29)

卷下 (30)

卷下 (31)

卷下 (32)

卷下 (33)

卷下 (34)

卷下 (35)

卷下 (36)

卷下 (37)

卷下 (38)

卷下 (39)

卷下 (40)

卷下 (41)

卷下 (42)

卷下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