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川成章

《證治摘要》~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中風

瓜蒂散,五十以下偏枯。痰涎滿胸者可吐之。腹氣不堅實者決不可與。(吐方考)

按正傳獨聖散。則一物瓜蒂散也。其主治云。治諸風痰盛。及諸癇。痰飲。壅溢等症。

藜蘆湯,治證同前。

吐方考云。藜蘆。華產為可。尤多毒用之若二分。若三分。田中氏云。中風用此湯。功勝於瓜蒂。

備急丸,卒中風口噤者。

按全書。解毒雄黃丸。主治云。治中風牙關緊急。及痰涎咽喉腫閉。牙關緊閉。開口灌下。予用備急丸。其功同於雄黃丸。

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大柴胡湯,小建中湯

四逆散加乙切草,家翁用之。

大青龍湯,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不遂痰喘有熱為準。

烏頭湯,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攣者。烏頭湯。微汗之。(入門),中風自疝來者。脈多緊也。用之。

葛根加朮附湯,桂枝加朮苓附湯,真武湯,振振搖者。

八味丸,南呂丸,十棗湯,姑洗丸

控涎丹主治云。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不可誤作風氣風毒及瘡疽施治。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胸。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按控涎丹。

原出聖濟。名趁痛丸。治風毒走注疼痛方也。三因名之控涎丹。控涎十棗二方所主治略同。只有輕重之分耳。十棗之輕者。用控涎。控涎之重者。用十棗而可也。

大承氣湯,食厥者

重者兼備急丸,腹滿為準。

桃核承氣湯,因瘀血者。

濕漆丸,同前

黃耆桂枝五物湯,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者。按此湯勿減生薑。減則無效。

七寶丸,按要訣。中風昏沉。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者。用養生丹。予用此丸。

元生膏,蜞針

中人半身不遂。而精神如故。不如癡者。內用對症方。外貼此膏於不遂之手足六七日。糜爛處。施蜞針。去惡血。復貼膏施蜞針。如斯二三月施治。則病十治八九。病人倚杖緩步。而行三四里。大效。

治三年中風。(千金),松葉一斤。細切以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汗出立瘥。

治中風不語。大豆煮汁。煎調如飴含之並飲汁。又殭蠶七枚。為末酒服。(本草)

炒豆紫湯(本草),治中風口噤。用烏豆五升。清酒一斗。炒令煙絕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按千金大豆紫湯。豆淋酒。聖濟大豆酒。皆同方也。千金云。中風口喎。日服一升。破傷風。產後痙病。並諸病。服之大效。

白礬散(聖濟),治中風舌強不得語。白礬(生用),桂枝(各二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安舌下。有涎吐出。即語。

韭汁,治中風失音。(日華)

竹瀝湯(千金),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又有荊瀝。竹瀝。薑汁。三味等分方。又治中風口噤不知人者方。服荊瀝一升。又方服淡竹瀝一升。

卒中風口噤不得開。灸機關(千金翼名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少近前。灸五壯。即得語。

回生散(家方),治中風口噤。

每服二錢。酒送下。又荊芥薄荷等分煎服。有奇效。

一醫雲中風。風引湯有效。凡初中時。昏沉口噤。不能進藥。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通關散搐鼻內。提起頭髮。立蘇。有嚏可治。無嚏不可治。或急以手指。掐刻人中即醒。其或不醒者。急以三稜針。刺手十指甲角十井穴。捋去黑血。就以氣針。刺合谷二穴。人中一穴。覺稍醒。即多灌香油。或加麝香一二分。或薑汁亦可。(濟世)

初病暴僕昏悶。不省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強不語。兩寸脈浮大而實。急用吐法。人迎脈緊盛。或六脈浮盛者。急續命湯表之。大法中風脈浮遲者吉。急疾者凶。(正傳),若中人髮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手撒。遺尿。聲如鼾睡。

俱不可治。(要訣),山東洋云。中風者。心胸間蓄熱也。宜石膏劑。按中風有鼾者。脈浮大痰涎壅盛者。遺尿者凶兆。後藤氏用反鼻酒。載附錄。方輿載通關散。參連湯。滌痰湯。無憂散。反鼻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