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跋

回本書目錄

1.

漢張仲景氏之書,具悉治病之方法矣。然學而不精,泥而不通,則誤治者亦不少也。麓山中川先生,家世軒岐,嘗博撮古今之良方,有合於仲景氏之旨意者,躬親經驗者多年。久之,編一書成,名曰證治摘要,以授之子弟。雖然,醫者意也。善得其意,不膠於法;善通其變,而不誤於治。

則先生之所深望於子弟也夫。元治甲子歲冬十二月,門人肥後支藩大村守約識師古。手未染此者,安達其意耶?一旦對病,心與目達,亦盲子辨色耳。夫欲入室者,先升堂。而階之自,欲追跡於張氏,自此升哉!乃先生之力,豈不多耶?此唯學緒餘已。雖然,頗見其志焉。文久壬戌黃鐘月,云窗金謙撰。

白話文:

這是關於漢朝張仲景先生所著的醫書。書中詳細介紹了治病的方法。然而,如果學習不夠深入,拘泥於規則而不懂靈活運用,那麼錯誤治療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麓山中川先生,世代從醫,曾廣泛收集古今優秀的藥方,這些藥方符合張仲景先生的理念,他親自實踐多年,最終編纂成一本書,取名為《證治摘要》,並傳授給他的子孫們。雖然醫術是一種藝術,能夠理解其中的精髓,不被條框所束縛,能靈活應變,纔不會在治療上出錯。

這正是先生對子孫們的深切期望。在元治甲子年的冬天十二月,作為學生的肥後支藩大村守約識師古,如果沒有親自動手實踐,又怎能理解先生的用意呢?當面對疾病時,心中和眼中都能看到疾病,就如同盲人辨別顏色一樣。想要深入醫學殿堂,必須先從門檻開始,若想追隨張氏的腳步,就從這裡起步吧。這都是先生的力量,豈不是很大嗎?這只是他學術研究的副產品,但卻能充分展現他的意志。文久壬戌黃鐘月,由雲窗金謙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