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卷下 (34)
卷下 (34)
1. 附錄
單苦參丸,發狂用將軍瀉心類大勢解而後用此。
調中湯(古今錄驗),療虛勞補益氣力方。麥門,茯,甘,桂,歸,芍(各五分),棗(一錢),七味。
柴苓枳朮湯(外臺),療痃癖氣。壯熱兼咳。久為骨蒸驗方。柴(八分),茯,術,枳實(炙各六分),積熱不歇。即加芒硝取利。
逍遙散(見方匯),五蒸湯(古今錄驗),石膏(一錢),竹葉(八分),茯,地,葛根(各六分),參,芩,知母(各四分),粳米(二分半),甘(二分),上十味。
竹葉飲,療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止渴方。竹葉(一握),麥門,夏(各一升),大棗(二十枚),甘,生薑(各三兩),粳米(五合),七味。
流水湯(小品),主虛煩不得眠方。夏(二分),米(一錢二分),茯(四分,或加生薑四分)
地黃煎丸(方見後),虛勞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者。
甲子丸,治勞嗽方。五味,地骨皮(各二兩),鱉甲(三兩),上三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或鹽湯。任意服三五十丸。
大武丸,治證同前(下利者尤佳),干牛肉(朝鮮產),薯蕷,蓮肉,茯苓,小茴香(各十五錢),上五味為末。棗肉搗膏。入好酒和丸。梧子大。曬乾。空心酒下。
獺肝丸,治勞瘵方,獺肝炙乾為末。糊丸桐子大。白湯送下。
四順散(陳實功),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氣急不能安。貝母,紫苑,桔(各八分),甘,杏仁(各四分),為湯或為末服。
桔梗湯(古今錄驗),療肺癰經時不差方。桔,術,歸,地,甘,敗醬,薏苡,桑白,上八味。以水四合。煮大豆半合。取二合汁。去豆。內清酒半合余。合諸藥煮之。
黃昏湯(千金),療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方。黃昏(手掌大一枚),上一味煎服。
一方(壽世保元),治婦人腹痛如錐剜。每痛至死。不敢著手。此腸癰毒也。山甲,白芷,貝母,殭蠶,大黃,上煎服。打下膿血。自小便中出。即愈。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黑。面黃消瘀血方,犀角(一兩),地(八兩),芍(三兩),牡丹(二兩),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忘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千金),
獨參湯,吐衄甚。欲絕。脈沉。手足逆冷者。
射干麻黃湯,咳而上氣。喉中如水雞聲。夏,五味(各六分),麻,生薑(各四分),射干,細辛,紫苑,款冬花(各三分),棗(一分半)
厚朴麻黃湯,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脈浮者。樸(五兩),麻(四兩),石膏(如雞子大),乾薑,細辛(各二兩),夏,五味子,杏仁(各半升),小麥(一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附錄]
單苦參丸,只在用將軍瀉心類藥物瀉去體內邪氣後才能使用,用於治療發狂。
調中湯,治療虛勞,補益氣力。組成:麥冬、茯苓、甘草、桂枝、當歸、白芍(各五分),大棗(一錢),共七味藥。
柴胡苓甘枳術湯,治療痃癖(腹部腫塊)和氣滯引起的症狀,以及壯熱兼咳嗽,久病成骨蒸的患者。組成:柴胡(八分)、茯苓、蒼術、枳實(炙,各六分)。如果積熱不退,可加入芒硝以通便瀉熱。
逍遙散、五味子湯,組成:石膏(一錢)、竹葉(八分)、茯苓、生地、葛根(各六分)、人參、黃芩、知母(各四分)、粳米(二分半)、甘草(二分),共十味藥。
竹葉飲,治療骨蒸,症狀包括口唇乾燥、口渴欲飲水。組成:竹葉(一握)、麥冬、生地黃(各一升)、大棗(二十枚)、甘草、生薑(各三兩)、粳米(五合),共七味藥。
流水湯,治療虛煩不得眠。組成:生地黃(二分)、米(一錢二分)、茯苓(四分,可加生薑四分)。
地黃煎丸,治療虛勞羸瘦、腹部脹滿、不能飲食、體內有瘀血、皮膚粗糙、眼圈發黑等症狀。(具體方劑見後文)
甲子丸,治療勞嗽(慢性咳嗽)。組成:五味子、地骨皮(各二兩)、鱉甲(三兩),三味藥研末,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每次服用三五十丸。
大武丸,治療症狀與甲子丸相同,尤其適用於下痢者。組成:朝鮮產乾牛肉、薯蕷、蓮肉、茯苓、小茴香(各十五錢),五味藥研末,加棗肉搗成的膏,用好酒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曬乾,空腹酒送服。
獺肝丸,治療勞瘵(肺癆)。組成:獺肝炙乾研末,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白湯送服。
四順散,治療肺癰(肺部膿腫),症狀包括吐膿、五心煩熱、胸悶咳嗽、氣急不能安臥。組成:貝母、紫苑、桔梗(各八分)、甘草、杏仁(各四分),可煎湯或研末服用。
桔梗湯,治療久治不愈的肺癰。組成:桔梗、蒼術、當歸、生地、甘草、敗醬草、薏苡仁、桑白皮,共八味藥。用四合水煮大豆半合,取二合汁,去豆,加入半合餘清酒,再加入藥物一起煎煮。
黃昏湯,治療咳嗽伴有微熱、煩悶、胸痛等症狀,屬於肺癰。組成:黃昏(手掌大小的一枚)。
一方,治療婦人腹痛劇烈,如同錐子剜心,不敢觸碰,屬於腸癰(腸道膿腫)。組成:穿山甲、白芷、貝母、僵蠶、大黃,煎服,瀉下膿血,從小便排出即可痊癒。
犀角地黃湯,治療傷寒、溫病,以及應發汗而不汗,體內蓄血,鼻衄(鼻出血)、吐血不止,體內瘀血,大便黑色,面色發黃等症狀,具有消瘀血的作用。組成: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白芍(三兩)、牡丹皮(二兩)。用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出現喜忘如狂的症狀,可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如果脈象大而遲,腹部不滿卻自覺脹滿,則屬於無熱證,只需按方服用,不必增加藥物。
獨參湯,治療吐血、鼻出血嚴重,危及生命,脈象沉細,手足厥冷的症狀。
射干麻黃湯,治療咳嗽伴有上氣,喉中痰鳴如水雞叫聲。組成:生地黃、五味子(各六分)、麻黃、生薑(各四分)、射干、細辛、紫苑、款冬花(各三分)、大棗(一分半)。
厚朴麻黃湯,治療咳嗽伴有劇烈上氣、胸悶、喉中不利,痰鳴如水雞叫聲,脈象浮的症狀。組成: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乾薑、細辛(各二兩)、生地黃、五味子、杏仁(各半升)、小麥(一升),共九味藥。用一斗二升水,先煮小麥熟透,去渣,再加入其他藥物,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