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卷下 (6)
卷下 (6)
1. 馬脾風
麻杏甘石湯,馬脾風初發。用此湯。兼甘遂丸或紫丸。
越脾加半夏湯,此湯麻杏甘石之一等重者也。
瀉心湯,紫丸,姑洗丸,七寶丸,救喘丸(家方),化毒丸,小言云。用二分效。
醫學綱目云。暴喘。欲傳為馬脾風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奪命散。後用白虎湯平之。馬脾風在百日內者不理。按奪命散。黑白牽牛、大黃、檳榔、四味散藥也。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下。涎多加膩粉少許。又同書有辰砂、輕粉、甘遂、三味無價散。曰治馬脾風悶亂。
白話文:
對於馬脾風剛開始發作的患者,可以使用麻杏甘石湯。同時可以配合甘遂丸或紫丸服用。
若病情加重,則可以加入半夏湯。此湯藥力較麻杏甘石湯更重。
據小言記載,瀉心湯、紫丸、姑洗丸、七寶丸、救喘丸(民間方劑)、化毒丸等藥方,皆可有效治療馬脾風。
醫學綱目中記載,暴喘若不治,可能會演變成馬脾風。患者大小便不通暢,應立即服用牛黃奪命散瀉下。之後再用白虎湯來平息病情。馬脾風若在百日內發病,則難以治療。牛黃奪命散的主要成分包括黑白牽牛、大黃、檳榔和四味散。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二錢,用冷漿水送服。若患者唾液過多,可添加少許膩粉。醫學綱目中還提到辰砂、輕粉、甘遂三味合成的無價散,可以用來治療馬脾風引起的胸悶氣亂。
入門馬脾風。用麝香丸。聖濟喘急門。有砒石、瓜蒂。小言云。馬脾風惡病也。重於驚風。可十治一二。按馬脾風小兒之喘息也。故病源。千金及翼。外臺。聖濟。無馬脾風病名。往古長幼共謂之喘也。馬脾風后世之俗稱也。方輿載參連湯。
白話文:
入門馬脾風,用麝香丸。
治療馬脾風,可以使用麝香丸。
聖濟喘急門,有砒石、瓜蒂。
《聖濟總錄》中關於喘急的章節,提到了砒石和瓜蒂等藥材。
小言云,馬脾風惡病也,重於驚風,可十治一二。
有人說,馬脾風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比驚風更難治癒,十個病人可能只有二個能治好。
按馬脾風小兒之喘息也。故病源,千金及翼,外臺,聖濟,無馬脾風病名,往古長幼共謂之喘也。馬脾風後世之俗稱也。
馬脾風是指小孩因為這個病症而出現的喘息現象。 《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祕要》、《聖濟總錄》等古代醫書中並沒有「馬脾風」這個病名,古時候人們統稱這種病症為「喘」。 「馬脾風」是後世人們的俗稱。
方輿載參連湯。
地方誌中記載了治療這種疾病的藥方:參連湯。
2. 急慢驚
葛根湯,金匱曰。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按驚風壯熱者。宜用此發汗。
還魂湯(方見卒死)此湯。即傷寒論。麻黃。加麻黃一兩者也。無汗表實。卒然昏冒者。用之。與便閉裡實。用備急等者不同。宜詳診察焉。
小柴胡加大黃湯,袖珍小兒方云。療急驚風有熱者。
柴胡龍骨牡蠣湯,驚惕不安。動氣盛者。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太陽病,沒有汗出,反而小便量少,氣往上衝到胸口,嘴巴緊閉說不出話,想要發生抽筋。
遇到驚風發熱的病人,應該用葛根湯發汗。
《傷寒論》中記載的還魂湯,就是麻黃湯加了一兩麻黃。沒有汗出,外感表實,突然昏迷的病人可以用它。這和便秘腹實、急救用藥不同,應該仔細診察。
袖珍小兒方說,小柴胡加大黃湯治療急驚風、伴有發熱的病症。
柴胡龍骨牡蠣湯治療驚恐不安、氣盛的病症。
石膏黃連甘草加鐵砂湯,治急驚有熱。瘛瘲劇者。本方加鐵砂一錢煎服。或入蜜服。按滋德堂方。有救急驚神方。石膏十兩。辰砂五錢。研末用生蜜調下。是亦類方也。和久田氏。和田氏。此症。用風引湯。
大承氣湯,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彎急必齘齒。
瓜蒂散,子和曰。小兒三五歲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涎潮搐搦如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死者。(中略)輕者為驚風天吊。重者為癇病風搐。可用吐涎及吐之藥。按子和風搐反張。往往用吐劑。(詳於事親)
白話文:
石膏、黃連、甘草加上鐵砂湯,用來治療突然驚恐伴隨發熱的病症,以及抽搐嚴重的患者。這個方子可以加一錢鐵砂煎服,或者加入蜂蜜服用。根據滋德堂的方子,有一個救急驚神方,用石膏十兩、辰砂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生蜂蜜調和服用。這個方子也屬於同一類型的藥方。和久田氏和田氏治療這種病症,使用風引湯。
大承氣湯治療痙攣導致的病症,表現為胸部滿悶、口不能言、臥床不安、腿部彎曲、牙關緊閉等。
瓜蒂散用來治療三五歲或七八歲,甚至十多歲的小兒,突然出現驚恐、流口水、抽搐、像拉鋸一樣抽動,神志不清、眼睛瞪大、呼吸急促,快要死亡的病症。(省略部分)病情較輕的稱為驚風天吊,病情嚴重的稱為癇病風搐。可以用吐涎或嘔吐的藥物治療。根據經驗,風搐反張,通常使用吐劑。(詳細內容請參考《事親》)
紫丸,走馬湯,急驚。腹滿口噤。便秘者。宜用此下之。屢驗。千金云。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
姑洗丸,急驚。痰涎壅盛者。或兼用之。
理中加附子湯,真武湯,慢驚風下利者。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慢驚。慢脾風。下利者。與通脈四逆。多灸神闕。尚不愈者。可與白通加豬膽汁湯。如無豬膽。則以熊膽代之。亦可。白通人尿也。男兒三歲為佳。醫方集解。用五歲尿。
白話文:
紫丸、走馬湯,適用於突然發作的驚恐,腹脹口緊、便秘的人。用它來瀉下,效果很好,經過多次驗證。千金方說,凡是治療癲癇,應該先瀉下,讓病人虛弱,然後再在虛弱的狀態下施灸。
姑洗丸,適用於突然發作的驚恐,痰涎壅塞的人,也可以配合使用。
理中加附子湯、真武湯,適用於緩慢發作的驚風、腹瀉的人。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適用於緩慢發作的驚風、脾風、腹瀉的人。使用通脈四逆湯時,要多灸神闕穴,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改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如果沒有豬膽,可以用熊膽代替,也可以。白通是指人尿,用男童三歲的尿最佳。醫方集解記載,用五歲男童的尿。
灸慢驚風,神闕。氣海。天樞。章門。
針,方輿云。小兒稱驚風者。詳診之。若有青紫筋者。乃為痧病。可放而已。本莊氏云。小兒有可刺絡之證。如急慢驚直視。咬牙之類是也。
肘後療驚癇瘲掣(幼幼新書),上取熊膽一兩豆大。和乳汁及竹瀝汁服。去心中涎效驗。
七寶丸,急驚發汗後。或用此丸。有奇效。本草水銀條云。治小兒驚熱涎潮。附方云。小兒癇疾。急驚墜涎。本草小兒驚癇門云。水銀輕粉。並主驚癇風痰熱痰。聖濟急驚門。有水銀劑二十餘方。
白話文:
治療驚風,可以用艾灸神闕、氣海、天樞、章門等穴位。針灸方面,古籍記載,小兒驚風,要仔細診斷,若有青紫筋,是痧病,可以放血治療。針對小兒驚風的針刺,古籍記載,如果孩子出現急慢驚、直視、咬牙等症状,可以針刺放血。此外,古籍記載,用熊膽一兩豆大,和乳汁及竹瀝汁服用,可以治療小兒驚風引起的口涎。急驚發汗後,可以用七寶丸治療,效果顯著。古籍記載,水銀可以治療小兒驚熱涎潮,以及驚癇風痰熱痰。
有持云。慢驚。爪章門。有知覺者。宜施治。還魂湯。急驚妙藥。手足掣抽宜龍膽湯。病因考驚癇門云。治方熊膽灸。按方輿載桂枝加桂湯。風引湯。龍膽湯。參連湯。衝心者。用參連。其劇者。加熊膽二分。名熊參湯。又載烏蠍散。通關散。雄黃解毒丸,聶久吾云。慢脾風者。
即慢驚失治而甚者耳。其實難大分別。亦不必別立治法。寇氏驚風論曰。效傷寒陰陽二證之治而可也。小言云。驚風者。胎毒成塊。不時奔騰者也。瀉心大小柴胡。參連白虎。熊參湯。紫丸等。可撰用。又云小兒夢驚。夢成魘者。灸章門效。千金驚癇條云。未下有實而灸者。
白話文:
有人說,慢驚症狀,可以用章門穴治療。若患者有知覺,應施以還魂湯,急驚則用急驚妙藥。手足抽搐可用龍膽湯治療。關於驚癇的病因,書中記載可以用熊膽灸治療。另外,古籍中記載,風引湯、龍膽湯、參連湯等也可治療驚癇。若患者衝心,可用參連湯,病情嚴重者,可加熊膽二分,名為熊參湯。書中還記載烏蠍散、通關散、雄黃解毒丸等治療方法。聶久吾說,慢脾風其實就是慢驚失治而加重後的病症,兩者難以區分,也不必另外制定治療方法。寇氏在驚風論中說,可用治療傷寒陰陽二證的方法來治療驚風。小言說,驚風是由於胎毒成塊,不時奔騰而引起的,可用瀉心湯、大小柴胡湯、參連湯、白虎湯、熊參湯、紫丸等藥物治療。還說,小兒夢驚,夢成魘者,可以用灸章門的方法治療。千金方中關於驚癇的條目記載,未下有實者可以用灸法治療。
氣逼前後不通殺人。又云。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云。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又云。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復與之。聖濟云。小兒急驚之狀。身體壯熱。
痰涎壅滯。四肢拘急。筋脈牽掣。項背強直。目睛上視。牙關緊急。古人謂之陽癇。又云。小兒慢驚者。癇病發於陰也。其發則手足瘛瘲。頭目搖動。牙關噤緊。神情如醉。休作有時。潮搐不定者。謂之陰癇。薛氏曰。眠見睛者。虛也。眠不見睛者。實也。和田氏曰。慢驚口噤。
為笑狀者凶。入門諸驚門云。重者。牙關緊急。搖頭竄視。張口出舌。角弓反張。身體掣顫。手足搐搦。四肢踡攣。局方謂之八候。
白話文:
氣往上衝,呼吸不暢,會致命。手腳抽搐痙攣的人,可以灸手腳十指尖。身體軟弱,時而清醒,叫做癇症。身體僵硬,反弓般伸直,一直昏迷不醒,叫做痙症。孩子發燒不願意吃奶,睡不安穩,經常驚嚇,這是癇症的初期,服用紫丸就能治癒,如果沒效就再給他服用。聖濟書說,小兒急驚的症狀是身體發熱、痰涎阻塞、四肢僵硬、筋脈抽搐、脖子僵直、眼睛往上看、牙關緊閉,古人稱為陽癇。小兒慢驚是癇病發作於陰,症狀是手腳抽搐、頭目搖晃、牙關緊閉、神情恍惚、時而清醒時而昏迷、抽搐不定,稱為陰癇。薛氏說,睡覺時眼睛露出的,是虛證;睡覺時眼睛看不見的,是實證。和田氏說,慢驚口緊,像是在笑,凶兆。入門諸驚門書說,嚴重的症狀是牙關緊閉、搖頭亂看、張嘴吐舌、角弓反張、身體抽搐、手腳抽筋、四肢蜷縮,局方稱之為八候。
候癇法(千金),弄舌搖頭。身熱小便難。意氣下而妄想。臥夢笑。手足動搖。臥惕惕驚。手足振搖。身熱目時直視。身熱頭常汗出。鼻口青時小驚。小兒發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眼不明上視喜陽。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此十一條。候癇法之拔萃也。
千金有此一條。則為癇之初也。全文見本書。),按三因方云。小兒發癇。俗云驚風。由是觀之癇雅語。驚風俗稱也。至宋醫俗共謂之驚風也。外臺引肘後療卒得癇方。釣藤甘草各等分煎服。本草驚癇條云。此方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胎風。預防驚風灸方。並論驚風不治之症。
皆詳於本書。
白話文:
候癇法(千金)及驚風之辨析
候癇法(千金)
- 弄舌搖頭,身體發熱,小便困難。
- 意氣低落,胡思亂想。
- 睡眠時會發笑。
- 手腳不停地抖動。
- 睡眠不安,驚恐不已。
- 手腳顫抖。
- 身體發熱,眼睛直直地望著前方。
- 身體發熱,頭部經常出汗。
- 鼻口發青時容易受到驚嚇。
- 小孩發熱,呼吸急促,發出逆上之聲。
- 哭笑無常。
- 面色暗沉,沒有變化。
- 眼睛看不清楚,向上看,喜歡陽光。
- 鼻口乾燥。
- 大小便不順暢。
(以上十一條,是候癇法中的精華。)
千金方中記載這些症狀,即為癇症的初期表現。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
三因方中提到,小兒發癇,俗稱驚風。由此可知,癇是文雅的說法,驚風是民間的俗稱。
到了宋朝,醫家和民間都將此病稱為驚風。
外臺祕要引用肘後備急方中治療卒得癇的方子,以釣藤與甘草等量煎服。
本草綱目中記載驚癇條,說明此方主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胎風,以及預防驚風的灸方,並論述驚風不治之症。
(以上內容皆詳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