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川成章

《證治摘要》~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瘟(附班疹)

大青龍湯,葛根湯加石膏或桔梗。小柴胡加石膏湯。大柴胡湯。或加芒消石膏。蜞針,表裡俱解。腫不消者。日以水蛭八九枚。令吮腫上。

白虎湯,治發班口燥。煩躁而渴者。應鐘散。

按丹溪。耳下頤領腫為蝦蟆瘟。回春。頭頂腫起。曰大頭瘟。正宗合二症。名時毒。曰夫時毒者。天行時氣之病也。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發腫為真。(云云)初用大青龍。而發汗。後小柴胡加石膏湯。施蜞針。十二三日而愈。偶有膿潰者。宜從外治之法。發班初發。

白話文:

大青龍湯、葛根湯加石膏或桔梗,小柴胡加石膏湯,大柴胡湯,或加芒消石膏,蜞針,表裡俱解。腫不消者,日以水蛭八九枚,令吮腫上。

白虎湯,治發班口燥,煩躁而渴者。應鐘散。

按丹溪所言,耳下頤領腫為蝦蟆瘟,回春所言,頭頂腫起,曰大頭瘟,正宗合二症,名時毒。時毒者,天行時氣之病也。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發腫為真。初用大青龍湯發汗,後小柴胡加石膏湯,施蜞針,十二三日而愈。偶有膿潰者,宜從外治之法。發班初發。

葛根湯。熱劇者大青龍湯。煩躁而渴者。白虎湯。或兼用犀角。後藤香川二翁。治時毒。初用七味敗毒散。十味敗毒去人參前胡獨活。和田氏療時毒內陷咽喉腫痛者。用桔梗湯或涼膈加石膏湯。方輿載六物敗毒散。及連翹湯。牛蒡芩連湯。

白話文:

葛根湯適合治療發熱、肌肉痠痛的患者。如果患者伴有煩躁、口渴的症狀,則可使用白虎湯,必要時可加入犀角。後藤香川二翁治療時疫初期,會使用七味敗毒散。十味敗毒散則去除人參、前胡、獨活。和田氏則針對時疫內陷咽喉腫痛的患者,使用桔梗湯或涼膈加石膏湯。古籍記載,六物敗毒散、連翹湯、牛蒡芩連湯也可用於治療時疫。

2. 中寒

附子理中湯,治五藏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觀膽。忽然暈倒。時林繼作隨行。醫宦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三因方只載此二方。中寒病門。蓋始於此。)

中寒之證。由平素體氣虛弱。冬月出外。一時為嚴寒所中。則口噤失音。遍體拘急。四肢厥冷。畏寒腹痛。脈息沉微。昏沉不知人事者。宜急用熱酒入生薑汁和而灌之。候少甦醒。然用姜酒。脈出者生。不出者死。灸法。神闕、丹田、關元。用艾火。各灸三七壯。手足暖、脈至、知人事、汗出即生。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

,治療五臟寒氣。症狀包括嘴巴緊閉、四肢僵硬、失聲不語。從前有位武士在邊境守衛,大雪天走出帳篷觀察膽量,突然昏倒。當時林繼作隨行,用此藥灌了兩劑,武士便醒來了。

乾薑附子湯

,治療因寒氣入體而突然昏倒的症狀。患者可能伴隨嘔吐涎沫、像是中風的樣子、手腳抽搐、嘴巴緊閉、四肢冰冷,或出現燥熱感。(三因方只記載了這兩種方劑,中寒病的起因就從這裡開始。)

中寒的症狀,通常是由於平時體質虛弱,在冬天外出時,突然遇到嚴寒而導致。患者可能出現嘴巴緊閉、失聲、全身緊繃、四肢冰冷、畏寒、腹痛,脈搏微弱、昏沉不省人事。這種情況應立即用熱酒加入生薑汁混合灌服。待患者稍有清醒後,觀察脈搏,如果脈搏出現,則有生機;如果脈搏不出,則凶多吉少。針灸療法:在神闕、丹田、關元穴位使用艾灸,每穴灸三七壯。如果手腳溫暖、脈搏恢復、恢復意識、出汗,就表示患者已脫離危險。

如無汗手足不暖。不省人事者死。(危證簡便。),謙齋曰。中寒者。後世所謂傷寒直中陰症也。有持亦云。按病源。千金。及翼。外臺。聖濟。皆無中寒病門。至宋末始立一病門。予意中寒者。凍死之輕者也。艮山翁云。中寒者凍病也。櫟H窓先生。編輯急救選方。閤中寒與凍死為一病門。

大得予意。世俗稱中寒者。傷風症。或兼疝者。間亦有焉。宜隨證治之。方輿載桂枝湯。及桂枝人參湯。當歸四逆。同加吳茱萸生薑湯。四逆湯。

白話文:

如果沒有出汗,手腳不暖,昏迷不省人事的情況會死亡。(這是危急的證候簡便辨證。)謙齋說,中寒是後世所指的傷寒直中陰症。有些人也這麼說。查詢病源,《千金方》、《翼方》、《外臺祕要》、《聖濟總錄》都沒有中寒這一病症,直到宋末才開始設立這個病症的分類。我認為中寒是指凍死的輕症。艮山翁說,中寒就是凍病。櫟H窓先生在編輯急救的方劑時,將中寒和凍死歸為同一病症。

我非常贊成這一看法。世俗稱中寒的,通常是傷風症,或是合併有疝氣的情況,也有出現。應該根據證候進行治療。可以使用桂枝湯、桂枝人參湯、當歸四逆湯,再加上吳茱萸和生薑的湯,或用四逆湯。

3. 暍(霍亂,宜與傷食門參考)

白虎加人參湯,金匱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按聖濟中暍門。初載白虎湯。其主治云。治中熱暍。頭痛汗出。惡寒發熱而渴。

五苓散,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治傷暑煩渴。引飲。無度。(三因方)治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回春),按水瀉加滑石效。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按嘔吐。或加半夏生薑。去桂。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

《金匱要略》中記載:

太陽中熱,也就是中暑。症狀表現為出汗、怕冷、發熱、口渴。

《聖濟總錄》中暑門記載:

白虎湯主要用於治療中暑,症狀包括頭痛、出汗、怕冷、發熱、口渴。

五苓散:

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可用於治療傷暑煩渴,大量喝水。

《三因極旨》記載:

五苓散用於治療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

《回春集》記載:

水瀉加滑石效果更佳。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想喝水,可用五苓散。寒多不愛喝水,可用理中丸。

渴想喝水,水喝進去就吐出來,稱爲水逆。

《嘔吐論》記載:

嘔吐可加半夏、生薑,去桂皮。

理中湯,按千金。霍亂門。治中湯。即此方也。方後文云。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三因方。亦加石膏。醫通云。脈雖沉細而轉筋。煩躁發熱者。當作熱治。大抵霍亂。一毫口渴轉筋者。即系熱症。謙齋云。轉筋皆熱症。聖濟霍亂轉筋門。無附子劑。外治有淋足附子湯。東郭云。

四逆湯證。有轉筋。輕而不甚者也。別錄。及活人書。濟世。本草。轉筋或用附子劑。宜詳察而處方也。

白話文:

理中湯,根據《千金方》霍亂門記載,即治中湯。方子後文提到,若病人出現轉筋,可以加入石膏三兩。三因方也同樣加入石膏。醫通書中說,即使脈象沉細,但出現轉筋、煩躁發熱,也應當以熱症處理。總之,霍亂患者只要出現口渴轉筋,就是熱症。謙齋說,轉筋都是熱症。聖濟總錄中霍亂轉筋門沒有附子藥方,但外治法有淋足附子湯。東郭說,四逆湯證的轉筋比較輕微,不嚴重。別錄、活人書、濟世、本草等書中都提到,轉筋有時會用到附子藥方,需要仔細觀察病症後再決定藥方。

吳茱萸湯,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按此方。主嘔吐煩躁。四逆湯主下利厥冷。有持曰。霍亂後。手足厥逆者。四逆湯之所主也。此症而嘔不止。煩躁者。吳茱萸湯症也。此湯。以嘔吐為準。世醫用小半夏等無效。術盡束手時。用此方奏意外之效。然藥苦烈,宜少少頻服之。

桂枝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小半夏湯,或加茯苓,茯苓四逆湯,四逆湯或加參,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包括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瀕死感。吳茱萸湯適合治療嘔吐、煩躁的少陰病。四逆湯則適合治療腹瀉、手腳冰冷的少陰病。霍亂後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屬於四逆湯的治療範圍。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嘔吐不止、煩躁不安,則屬於吳茱萸湯的治療範圍。世俗醫家使用小半夏湯等藥物無效時,可以嘗試使用吳茱萸湯,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注意吳茱萸湯藥性苦烈,宜少量多次服用。

如果患者嘔吐、腹瀉停止,但身體疼痛不止,則可以考慮使用桂枝湯。

小半夏湯可以加茯苓,成為茯苓四逆湯;四逆湯可以加人參,成為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雞屎白散,治轉筋入腹者。治霍亂轉筋入腹欲死。(聖濟)

生薑(五兩切),上一味。用無灰酒一升。煎取八合。頓服。便差。

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治轉筋十指拘攣。不能屈伸。(景岳)

霍亂吐瀉不已。灸天樞、氣海、中脘。四宂立愈。(正傳)

霍亂已死。而胸中尚有暖氣者。灸之立蘇。其法以鹽填滿臍孔灸之。不計壯數(正傳。)

按此灸極妙。吐利厥冷。煩躁。冷汗出者。灸神闕數十壯。屢得效。霍亂治法。無捷於斯。

轉筋不止。起死之方。灸承筋。又不止。則灸湧泉。(外臺)

又轉筋灸承山。(針經指南)

白話文:

雞屎白散是一種治療筋脈痙攣,疼痛感深入腹部的中藥方劑,同時也能有效治療因霍亂引起的痙攣。

藥方使用生薑和無灰酒煎煮,一次服用即可見效。

除了服藥,還可以使用灸法來治療轉筋。例如,針對十指僵硬無法活動的轉筋,可以在足外踝骨尖灸七壯;針對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可以在天樞、氣海、中脘穴灸四壯;針對霍亂瀕死但仍有餘溫的情況,可以在臍孔填滿鹽後灸之,不計壯數,可起死回生。其他灸法還有灸神闕穴治療吐利厥冷、煩躁、冷汗出等症狀;灸承筋穴或湧泉穴治療轉筋;灸承山穴治療轉筋。

這些方法在古籍中被記載為治療霍亂轉筋的有效方法。

千金方霍亂治四逆吐少嘔多者。用附子粳米湯。心下痞。用甘草瀉心湯。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

備急丸,大承氣湯,此二方治乾霍亂。

乾霍亂之狀。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宜急與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外臺許仁則論。三味丸即備急丸世。),病源云。其腸胃。先挾實。故不吐利。名為乾霍亂也。

白話文:

千金方霍亂治療:

四逆吐少嘔多者: 使用附子粳米湯。 心下痞: 使用甘草瀉心湯。

凡此病症,最好一日不食為佳。

乾霍亂:
備急丸和大承氣湯,這兩種藥方可用於治療乾霍亂。

乾霍亂的症狀: 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難忍,手足逆冷,嚴重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想吐卻吐不出,想瀉卻瀉不下,若不立即救治,便有性命之憂。 應立即服用巴豆等成分的三味丸,使其快速瀉利。

醫書《外臺》許仁則論述: 三味丸即備急丸。

病源論述: 此症腸胃先被實邪所阻,故不吐不瀉,稱為乾霍亂。

,案奇效。厚朴湯。療乾霍亂。即大承氣加良薑湯也。千金。治乾霍亂。有鹽吐方。正傳云。乾霍亂。死在須臾。升降不通故也。宜吐以提其氣。最良法。(景岳),舌卷。囊縮。轉筋入腹者死。(入門),和田氏轉筋甚者。用良方吳茱萸湯。吳茱萸、木瓜、食鹽。三味。等分。

同炒令焦。水煎服。回春云。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中暑。熱病。疑似難明。

按夏月不拘遠行家居。壯熱無汗者。傷風寒之類也。宜用麻黃大青龍等。而發汗也。有汗而渴者。中暍也。宜用白虎五苓等也。古云。暑傷氣分汗如傾。方輿載香薷飲及消暑湯生脈散。

白話文:

治療乾霍亂有奇效的藥方是厚朴湯,也就是大承氣湯加上良薑湯。千金方也記載治療乾霍亂的方子,其中有加入鹽的吐法。正傳中說,乾霍亂患者往往會在短時間內死亡,因為升降不通所致。因此,應該使用吐法來提振氣機,這是最好的方法。景岳說,舌頭捲曲、腹部收縮、轉筋入腹的患者,預後不佳。入門書中也提到,對於轉筋嚴重的患者,可以使用良方吳茱萸湯,由吳茱萸、木瓜、食鹽三味等分,炒焦後水煎服用。回春書中記載,夏季有四種症狀:傷寒、傷風、中暑、熱病,往往容易混淆。

夏季無論是遠行在外還是在家中,如果出現壯熱無汗的症狀,屬於傷風寒,應該使用麻黃、大青龍等方劑來發汗。如果出汗卻感到口渴,屬於中暑,應該使用白虎湯、五苓散等方劑。古人說,暑氣傷及氣分,會導致大量出汗。方輿書中記載,可以用香薷飲、消暑湯、生脈散等方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