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卷上 (2)
卷上 (2)
1. 瘟(附班疹)
大青龍湯,葛根湯加石膏或桔梗。小柴胡加石膏湯。大柴胡湯。或加芒消石膏。蜞針,表裡俱解。腫不消者。日以水蛭八九枚。令吮腫上。
白虎湯,治發班口燥。煩躁而渴者。應鐘散。
按丹溪。耳下頤領腫為蝦蟆瘟。回春。頭頂腫起。曰大頭瘟。正宗合二症。名時毒。曰夫時毒者。天行時氣之病也。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發腫為真。(云云)初用大青龍。而發汗。後小柴胡加石膏湯。施蜞針。十二三日而愈。偶有膿潰者。宜從外治之法。發班初發。
葛根湯。熱劇者大青龍湯。煩躁而渴者。白虎湯。或兼用犀角。後藤香川二翁。治時毒。初用七味敗毒散。十味敗毒去人參前胡獨活。和田氏療時毒內陷咽喉腫痛者。用桔梗湯或涼膈加石膏湯。方輿載六物敗毒散。及連翹湯。牛蒡芩連湯。
白話文:
[瘟疫(附加斑疹部分)]
在治療此病時,可以使用大青龍湯,或是葛根湯加上石膏或桔梗。如果病情較嚴重,可考慮使用小柴胡加石膏湯,大柴胡湯,甚至加入芒硝和石膏。在皮膚表面和內部都需進行治療。對於腫脹不退的情況,每天可以用八到九隻水蛭吸吮腫脹部位。
白虎湯適用於出現斑疹且口乾、煩躁和口渴的患者。應鐘散也是另一種選擇。
根據丹溪的說法,耳下頷部的腫脹被稱為蝦蟆瘟。而在回春的記載中,頭頂腫脹的病狀被命名為大頭瘟。正統的醫學將這兩種病症合併,命名為時毒。時毒是因應季節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疾病,其初期症狀與風寒相似,但會在頭面部、耳朵和脖子等部位出現腫脹。
在治療上,初期使用大青龍湯發汗,然後再用小柴胡加石膏湯。進行皮膚治療,通常在十二到十三天左右就可以康復。若出現膿包潰瘍,則需要進行外部治療。對於斑疹的治療,可以使用葛根湯。對於高熱的患者,則使用大青龍湯。對煩躁和口渴的患者,則使用白虎湯。有時還會配合使用犀角。
後藤香川和二翁在治療時毒時,最初會使用七味敗毒散,之後則會使用十味敗毒去人參前胡獨活。和田氏對於內陷咽喉腫痛的時毒,會使用桔梗湯或涼膈加石膏湯。方輿記載了六物敗毒散以及連翹湯和牛蒡芩連湯的使用方法。
2. 中寒
附子理中湯,治五藏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觀膽。忽然暈倒。時林繼作隨行。醫宦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三因方只載此二方。中寒病門。蓋始於此。)
中寒之證。由平素體氣虛弱。冬月出外。一時為嚴寒所中。則口噤失音。遍體拘急。四肢厥冷。畏寒腹痛。脈息沉微。昏沉不知人事者。宜急用熱酒入生薑汁和而灌之。候少甦醒。然用姜酒。脈出者生。不出者死。灸法。神闕、丹田、關元。用艾火。各灸三七壯。手足暖、脈至、知人事、汗出即生。
如無汗手足不暖。不省人事者死。(危證簡便。),謙齋曰。中寒者。後世所謂傷寒直中陰症也。有持亦云。按病源。千金。及翼。外臺。聖濟。皆無中寒病門。至宋末始立一病門。予意中寒者。凍死之輕者也。艮山翁云。中寒者凍病也。櫟H窓先生。編輯急救選方。閤中寒與凍死為一病門。
大得予意。世俗稱中寒者。傷風症。或兼疝者。間亦有焉。宜隨證治之。方輿載桂枝湯。及桂枝人參湯。當歸四逆。同加吳茱萸生薑湯。四逆湯。
白話文:
[對於中寒的治療]
使用附子理中湯可以治療五臟受到的寒冷,對於口閉緊、四肢僵硬、聲音嘶啞無法說話的情況特別有效。曾經有一名武將在邊境戍守,大雪天出帳外查看情況,突然暈倒。當時林繼作為隨行醫生,馬上用這藥灌他兩劑,他就醒過來了。
乾薑附子湯,可以治療因中寒突然暈倒的情況。或者出現嘔吐、口吐泡沫,看起來像是中風的症狀,手腳抽搐,口閉緊,四肢冰冷,或者又乾燥又熱的情況。
中寒的症狀,通常是由於平日體質虛弱,在冬天外出時,短時間內受到極度寒冷的侵襲,就會導致口閉無法說話,全身肌肉緊繃,四肢冰冷,怕冷且腹痛,脈搏微弱,昏迷不省人事。應該立即使用熱酒加入生薑汁混合灌服。等到稍微清醒後,如果使用薑酒後脈搏恢復,就表示有生存機會;若沒有,則表示生命垂危。針灸的方法是:神闕穴、丹田穴、關元穴,使用艾草灸,各灸21次。等到手腳回暖、脈搏恢復、意識回復、出汗即表示生命跡象恢復。
如果仍然不出汗,手腳不暖和,無法清醒,則表示生命垂危。(這是一個危險的症狀)
謙齋先生說,中寒就是後世所謂的傷寒直中陰症。有人認為,根據《病源》、《千金》、《翼》、《外臺》、《聖濟》等書籍,都沒有提到中寒這種疾病,直到宋朝末期才開始有一個關於這種疾病的門類。我認為中寒就是輕微凍傷的現象。艮山翁說,中寒就是凍傷。櫟H窗先生在編輯急救選方時,將中寒與凍死視為同一種疾病。
民間常說的中寒,可能是感冒或者伴隨疝氣的症狀,這種情況也是有的。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治療。有記載的治療方法包括桂枝湯、桂枝人參湯、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四逆湯等。
3. 暍(霍亂,宜與傷食門參考)
白虎加人參湯,金匱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按聖濟中暍門。初載白虎湯。其主治云。治中熱暍。頭痛汗出。惡寒發熱而渴。
五苓散,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治傷暑煩渴。引飲。無度。(三因方)治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回春),按水瀉加滑石效。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按嘔吐。或加半夏生薑。去桂。
理中湯,按千金。霍亂門。治中湯。即此方也。方後文云。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三因方。亦加石膏。醫通云。脈雖沉細而轉筋。煩躁發熱者。當作熱治。大抵霍亂。一毫口渴轉筋者。即系熱症。謙齋云。轉筋皆熱症。聖濟霍亂轉筋門。無附子劑。外治有淋足附子湯。東郭云。
四逆湯證。有轉筋。輕而不甚者也。別錄。及活人書。濟世。本草。轉筋或用附子劑。宜詳察而處方也。
吳茱萸湯,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按此方。主嘔吐煩躁。四逆湯主下利厥冷。有持曰。霍亂後。手足厥逆者。四逆湯之所主也。此症而嘔不止。煩躁者。吳茱萸湯症也。此湯。以嘔吐為準。世醫用小半夏等無效。術盡束手時。用此方奏意外之效。然藥苦烈,宜少少頻服之。
桂枝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小半夏湯,或加茯苓,茯苓四逆湯,四逆湯或加參,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雞屎白散,治轉筋入腹者。治霍亂轉筋入腹欲死。(聖濟)
生薑(五兩切),上一味。用無灰酒一升。煎取八合。頓服。便差。
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治轉筋十指拘攣。不能屈伸。(景岳)
霍亂吐瀉不已。灸天樞、氣海、中脘。四宂立愈。(正傳)
霍亂已死。而胸中尚有暖氣者。灸之立蘇。其法以鹽填滿臍孔灸之。不計壯數(正傳。)
按此灸極妙。吐利厥冷。煩躁。冷汗出者。灸神闕數十壯。屢得效。霍亂治法。無捷於斯。
轉筋不止。起死之方。灸承筋。又不止。則灸湧泉。(外臺)
又轉筋灸承山。(針經指南)
千金方霍亂治四逆吐少嘔多者。用附子粳米湯。心下痞。用甘草瀉心湯。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
備急丸,大承氣湯,此二方治乾霍亂。
乾霍亂之狀。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宜急與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外臺許仁則論。三味丸即備急丸世。),病源云。其腸胃。先挾實。故不吐利。名為乾霍亂也。
,案奇效。厚朴湯。療乾霍亂。即大承氣加良薑湯也。千金。治乾霍亂。有鹽吐方。正傳云。乾霍亂。死在須臾。升降不通故也。宜吐以提其氣。最良法。(景岳),舌卷。囊縮。轉筋入腹者死。(入門),和田氏轉筋甚者。用良方吳茱萸湯。吳茱萸、木瓜、食鹽。三味。等分。
同炒令焦。水煎服。回春云。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中暑。熱病。疑似難明。
按夏月不拘遠行家居。壯熱無汗者。傷風寒之類也。宜用麻黃大青龍等。而發汗也。有汗而渴者。中暍也。宜用白虎五苓等也。古云。暑傷氣分汗如傾。方輿載香薷飲及消暑湯生脈散。
白話文:
標題:[熱射病(霍亂,應與消化不良一同參考)]
內容:白虎加人參湯,《金匱》說,太陽中熱的情況,就是熱射病。患者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
按照《聖濟總錄》中的熱射病章節,最初記載的是白虎湯。它的主治功效是治療中熱導致的熱射病,症狀包括頭痛、出汗、怕冷、發熱以及口渴。
五苓散,用於脈象浮、小便不暢、輕微發熱和極度口渴的情況。治療中暑引起的煩渴、大量飲水。(出自《三因方》)治療中暑身體發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的情況。(出自《回春》),如果出現水瀉,加上滑石會有更好的效果。對於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想喝水的患者,推薦使用五苓散。如果寒多不需喝水,則推薦使用理中丸。對於渴想喝水,但喝水後就嘔吐的情況,被稱爲水逆,此時可參考嘔吐治療,或加入半夏生薑,去掉桂皮。
理中湯,根據《千金要方》,霍亂治療中推薦的湯劑就是這個方子。方子後面的文字提到,如果出現轉筋情況,可以加入三兩石膏。《三因方》也建議加入石膏。《醫通》指出,即使脈象沉細,如果出現轉筋、煩躁發熱,應該作爲熱證來治療。總的來說,霍亂患者只要有一絲口渴或轉筋,就可以判斷爲熱症。謙齋先生認爲,轉筋都屬於熱症。《聖濟總錄》的霍亂轉筋章節沒有使用附子的方劑,但在外部治療方法中有淋足附子湯。東郭先生指出:
四逆湯的適應症中也有轉筋,但症狀較輕。其他文獻如《別錄》、《活人書》、《濟世》、《本草》在處理轉筋時有時也會採用含附子的方劑,應當仔細辨證後再處方。
吳茱萸湯,用於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冰涼、煩躁欲死的患者。
此方主要治療嘔吐煩躁,而四逆湯主要用於腹瀉和四肢厥冷。有持先生認爲,霍亂之後,如果患者仍然手腳冰冷,嘔吐不止,煩躁不安,那麼應該使用吳茱萸湯。此湯以嘔吐爲判斷標準,當一般醫生使用小半夏湯等無效,束手無策時,使用此方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藥物味道苦烈,應少量頻服。
桂枝湯,用於治療嘔吐腹瀉停止後,身體仍感疼痛的情況。
小半夏湯,或加入茯苓,茯苓四逆湯,四逆湯或加入人參,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雞屎白散,用於治療轉筋進入腹部的情況。治療霍亂轉筋進入腹部、瀕臨死亡的患者。(出自《聖濟總錄》)
生薑(五兩,切片),將上述藥物用無灰酒一升煎煮至八合,一次性服用,即可痊癒。
在外踝骨尖端上方七壯處進行艾灸,用於治療轉筋引起的手指拘攣,無法屈伸。(出自《景嶽全書》)
對於霍亂持續嘔吐腹瀉不止的患者,可在天樞穴、氣海穴、中脘穴進行艾灸,四宂即可治癒。(出自《正傳》)
對於已經因霍亂死亡,但胸部仍有溫熱氣息的患者,進行艾灸可以立即復甦。方法是在臍孔填滿鹽,然後進行艾灸,不計次數。(出自《正傳》)
此灸法極其有效,對於嘔吐腹瀉、四肢厥冷、煩躁、冷汗等症狀,對神闕穴進行數十壯的艾灸,屢次獲得良好效果。霍亂的治療方法中,沒有比這更快速的了。
對於轉筋不止的情況,有一種起死回生的方法,就是在承筋穴進行艾灸。如果還不止,則在湧泉穴進行艾灸。(出自《外臺祕要》)
另一種轉筋的治療方法是在承山穴進行艾灸。(出自《針經指南》)
《千金方》中,霍亂治療中對於四肢厥逆、嘔吐少、嘔吐多的情況,推薦使用附子粳米湯。對於心下痞的情況,使用甘草瀉心湯。通常,這種病一天不進食是最好的。
備急丸,大承氣湯,這兩個方子用於治療乾霍亂。
乾霍亂的症狀是心腹脹滿、劇烈疼痛、煩躁難耐、手腳逆冷、嚴重時汗水如水、大小便不通、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下,如果不及時救治,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應立即使用巴豆等三種藥物製成丸劑服用,直到快利爲止。(出自《外臺祕要》許仁則論,三種藥物丸劑即備急丸。)《病源》指出,腸胃先有實證,所以不會嘔吐腹瀉,這被稱爲乾霍亂。
根據《奇效良方》,厚朴湯用於治療乾霍亂,即大承氣湯加良薑湯。《千金方》中,用於治療乾霍亂的方子有鹽吐方。《正傳》指出,乾霍亂病情危急,是由於升降功能失調造成的,應該通過催吐來提升體內氣體,這是最好的方法。(出自《景嶽全書》),如果舌頭捲曲、陰囊收縮、轉筋進入腹部,則預示着死亡。(出自《入門》)
和田氏認爲,對於轉筋嚴重的患者,可以使用良方吳茱萸湯,配方包括吳茱萸、木瓜、食鹽,三味藥等量混合。
將上述藥物炒至焦黃,用水煎服。《回春》指出,在夏季有四種疾病類似傷寒,分別是感冒、中暑、熱病,這些疾病的症狀相似,難以區分。
在夏季,無論是在旅途中還是居家,如果出現高燒無汗的情況,屬於感冒風寒類疾病,應使用麻黃大青龍等方劑,併發汗治療。如果有汗且口渴,則是熱射病,應使用白虎湯、五苓散等方劑。古人說,暑氣傷氣分,汗如傾倒,方書中記載了香薷飲、消暑湯、生脈散等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