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川成章

《證治摘要》~

回本書目錄

1. 卷上

2. 傷寒

夫傷風寒治法。本論已盡矣。傷寒論。則吾門日夜所講習也。今雖似蛇足。為蒙生。記傷寒傷風。治法之梗概。如下。

麻黃湯,大青龍湯,傷寒。頭痛發熱。身疼腰痛。無汗者。用麻黃湯。尚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者。用大青龍湯。又初麻黃湯症。而有渴者。又發熱而渴。不惡寒。脈浮者。皆用大青龍湯而發汗。汗流則以手巾拭之。休息半時許。而復取汗。如此凡三日三夜而止。至四日有頭微痛。微惡寒。微渴。寒熱往來等證。則用小柴胡加桂枝石嘗湯等。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痞鞕而嘔者。用小柴胡湯。若鬱郁微煩。大便鞕者。兼用大柴胡湯。若清便自調。而有渴者。小柴胡加石膏湯。漸加渴者。小柴胡合白虎湯。

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張子和曰。一日一便。乃常度也。按病人亦然。殊傷寒者。以大便快通為佳。故陽明篇曰。大便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又曰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方極以腹滿。與急迫區別此二方。凡用柴胡及白虎等之症。宜腹滿而大便鞕者。兼用小承氣湯。急迫而大便鞕者。兼用調胃承氣湯也。

白虎湯,大承氣湯,傷寒六七日。大渴引飲。舌上乾燥而煩者。用白虎湯。至七八日。舌上黑胎乾燥。潮熱便秘。腹滿譫語者。用大承氣湯。此症而有大渴引飲。則白虎承氣並用。重者白虎五貼。承氣五貼。胃實甚者。用承氣五貼而僅有大便一行。此症強人可治。羸者。危矣。

是初用達原飲。及柴胡桂枝湯等。而失取汗。是以十分之邪氣。皆輻湊腹。故見此症。初起用麻黃大青龍。而三日發汗。則邪氣半從汗去。決不至此重症也。余累試累驗。凡傷寒陽症初起。十之八九宜用大青龍。麻黃分量極多。發汗之神方。無長於斯。但大便滑利。一二行者亦有變陰疑。

故用麻黃湯為佳。近來信吳又可徒。不知發汗有效於外邪。初與達原輩而誤人性命者多矣。故表而出之。至汗下後變症之治法。則詳於本論。故不贅於此。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陰症初發。以此二湯。微汗之。若陰陽疑似之症。則先用麻黃湯。服後不微汗。但惡寒者。宜撰用此二湯。微汗後。變症之治法。詳於本論。

按外臺秘要。療大行病及溫病。一二日者。用麻黃石膏葛根等。厚覆取汗。以當知吳又可之非。

千金方云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肘後方云。貴勝雅言。總呼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外臺許仁則。論天行病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傷寒論集成云。王叔和以冬時者。為傷寒。以他時者。為時行寒疫。大非古義也。蓋疫即傷寒。傷寒即疫。其謂之疫。

取諸役役不住。其謂之傷寒。取諸所感之源。(下略),按溫疫論。邪在膜原之說。如捕風捉影。妄誕附會。迷後人。不可從矣。

白話文:

[傷寒]

對於治療風寒的法則,在之前的討論中已經詳細地闡述了。《傷寒論》更是我們日夜研究學習的重點。雖然現在再次提起有些多餘,但為了讓學生們能理解傷寒與風寒的治療方法大綱,我還是會再簡述一遍。

麻黃湯和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如果你有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痛以及沒有出汗的情況,應使用麻黃湯。如果在服用後仍然不出汗並且感到煩躁,脈搏浮動且緊繃,那應該改用大青龍湯。此外,如果在初次使用麻黃湯後感到口渴,或者有發燒且口渴但不畏寒,脈搏浮動的症狀,都應使用大青龍湯。在出汗後,要用毛巾擦拭汗水,休息半小時左右再重新讓患者出汗,這樣持續三天三夜。到第四天,如果出現輕微頭痛、輕微畏寒、輕微口渴以及寒熱交替的症狀,則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石嘗湯。

小柴胡湯和大柴胡湯適用於傷寒五六天的患者,如果你有寒熱交錯,胸部和肋骨下方感到不適,心臟下方感到脹滿且有嘔吐的症狀,應使用小柴胡湯。如果你除了這些症狀外,還感到煩躁不安,且大便硬結,那麼應同時使用大柴胡湯。如果大便正常,但有口渴的症狀,則應使用小柴胡加石膏湯。如果口渴的症狀逐漸加重,則應使用小柴胡湯結合白虎湯。

小承氣湯和調胃承氣湯,張子和說,每天一次的大便習慣是正常的。同樣的,對於病人來說,保持大便暢通也是最好的。因此,《陽明篇》中提到,如果大便硬結,就會產生胡言亂語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在服用一次後,胡言亂語的症狀消失,就不要再繼續服用了。此外,如果因為胃氣不和而產生胡言亂語的症狀,應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這兩種湯劑的使用應根據腹部是否飽脹和排便是否困難來區別。在使用柴胡或白虎湯的症狀中,如果腹部飽脹且大便硬結,應同時使用小承氣湯;如果排便困難且大便硬結,應同時使用調胃承氣湯。

白虎湯和大承氣湯,如果你在傷寒六七天後感到極度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應使用白虎湯。如果在七八天後,舌苔乾燥且黑色,潮熱,便祕,腹部飽脹且胡言亂語,應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有極度口渴的症狀,則應同時使用白虎湯和大承氣湯。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連續五天使用白虎湯和大承氣湯。如果胃部實質過重,可能需要五天使用大承氣湯纔能有一次大便。這種情況下,如果患者體質較好,可能可以治療,但如果體質虛弱,那就危險了。

在開始使用達原飲和柴胡桂枝湯等藥物,但未能成功出汗的情況下,所有邪氣都會聚集在腹部,因此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如果在開始時使用麻黃和大青龍湯,並在三天內成功出汗,那麼一半的邪氣就會隨汗排出,就不會出現這種嚴重的症狀。我在多次實踐中都驗證了這個方法。對於大多數傷寒陽性症狀的初期患者,使用大青龍湯和大量麻黃湯是最佳選擇,這是出汗的神效方,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便滑利,一天兩三次,也可能會轉為陰性症狀。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麻黃湯是更好的選擇。近年來,人們過於相信吳又可的理論,不知道出汗對抗外邪的效果,導致許多患者在初次使用達原湯等藥物後病情加重,甚至喪命。因此,我必須在此提出警告。至於出汗和泄下後變症的治療方法,詳情請參閱本論,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

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對於陰性症狀的初期患者,應使用這兩種湯劑,讓患者輕微出汗。如果患者有陰陽混雜的症狀,應先使用麻黃湯。如果服用後仍無輕微出汗,只感到寒冷,應使用這兩種湯劑。出汗後的變症治療方法,詳情請參閱本論。

根據《外臺祕要》,對於大流行病和溫病的一二天患者,應使用麻黃、石膏和葛根等藥物,然後覆蓋厚重的被褥以促進出汗。由此可以看出,吳又可的理論是有問題的。

《千金方》提到,「傷寒」是文人雅士的說法,而「天行溫疫」是鄉村百姓的稱呼。《肘後方》提到,貴族更喜歡使用「傷寒」這個詞。世俗的人通常將其稱為「時行」。《外臺許仁則》認為,這種疾病在醫生眼中就是「傷寒」。《傷寒論集成》提到,王叔和認為冬天的疾病是「傷寒」,而其他季節的疾病是「時行寒疫」,這種觀點遠離了古人的本意。事實上,「疫」和「傷寒」就是一回事。「疫」這個詞源於其不停歇的特性,而「傷寒」則源於其感染的源頭。

《溫疫論》中提到的邪氣在膜原中的說法,就像捕風捉影,純粹是無稽之談,會讓後人誤入歧途,我們不能盲目跟從。

3. 傷風

本事方云。今傷風。古謂之中風。(按)後世。又謂之感冒。

桂枝湯,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湯證。而胸滿微喘者。

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湯。麻黃湯。二方證。相合者。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

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二方證相合者。

小柴胡湯,胸脅苦滿。或寒熱往來。或嘔者。

柴胡薑桂湯,小柴胡湯症。而不嘔不痞。上衝而渴。腹中有動者。

小柴胡加桂枝湯,小柴胡湯證。而上衝者。

小青龍湯,或加石膏,咳喘上衝。頭痛發熱惡風。乾嘔者。

白話文:

根據古方記載,現在所說的傷風,在古代被稱為中風。到了後世,又被叫做感冒。

桂枝湯,用於太陽經病症,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出汗以及怕風。

桂枝加葛根湯,用於太陽經病症,症狀包括頸部和背部僵硬,反而出汗且怕風。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適用於原本是桂枝湯的症狀,但出現胸悶輕微喘息的情況。

葛根湯,用於太陽經病症,症狀包括頸部和背部僵硬,不出汗且怕風。

桂枝麻黃各半湯,適用於桂枝湯和麻黃湯兩種症狀混合的情況。

桂枝二麻黃一湯,適用於桂枝湯的症狀較多,而麻黃湯的症狀較少的情況。

桂枝二越婢一湯,適用於桂枝湯的症狀較多,而越婢湯的症狀較少的情況。

柴胡桂枝湯,適用於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兩種症狀混合的情況。

小柴胡湯,適用於胸脅苦悶、或有寒熱交錯、或有噁心嘔吐的情況。

柴胡薑桂湯,適用於小柴胡湯的症狀,但無噁心、無脹氣,有向上衝的感覺且口渴,腹部有異動感。

小柴胡加桂枝湯,適用於小柴胡湯的症狀,但有向上衝的感覺。

小青龍湯,可加入石膏,適用於咳嗽、喘息、向上衝的感覺、頭痛、發燒、怕風、乾嘔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