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川成章

《證治摘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傷寒

夫傷風寒治法。本論已盡矣。傷寒論。則吾門日夜所講習也。今雖似蛇足。為蒙生。記傷寒傷風。治法之梗概。如下。

麻黃,大青龍湯,傷寒。頭痛發熱。身疼腰痛。無汗者。用麻黃湯。尚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者。用大青龍湯。又初麻黃湯症。而有渴者。又發熱而渴。不惡寒。脈浮者。皆用大青龍湯而發汗。汗流則以手巾拭之。休息半時許。而復取汗。如此凡三日三夜而止。至四日有頭微痛。微惡寒。微渴。寒熱往來等證。則用小柴胡加桂枝石嘗湯等。

白話文:

治療傷風寒的原則,傷寒論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們門派日夜都在學習研究傷寒論。雖然這篇文章好像畫蛇添足,但為了讓初學者了解傷寒、傷風的治療方法,就簡單概括如下:

如果傷寒患者出現頭痛發熱、身疼腰痛、無汗的症狀,可以用麻黃湯。如果服用麻黃湯後仍然不冒汗,而且感到煩躁,脈搏浮緊,可以用大青龍湯。另外,如果出現麻黃湯症狀,並且伴有口渴,或者發熱口渴,不惡寒,脈搏浮的症狀,也用大青龍湯發汗。汗流出來之後,可以用毛巾擦拭,休息半個小時左右,再繼續發汗。如此連續三晝夜,直到第四天出現頭微痛、微惡寒、微渴、寒熱往來等症狀,就用小柴胡加桂枝石膏湯等等。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痞鞕而嘔者。用小柴胡湯。若鬱郁微煩。大便鞕者。兼用大柴胡湯。若清便自調。而有渴者。小柴胡加石膏湯。漸加渴者。小柴胡合白虎湯。

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張子和曰。一日一便。乃常度也。按病人亦然。殊傷寒者。以大便快通為佳。故陽明篇曰。大便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又曰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方極以腹滿。與急迫區別此二方。凡用柴胡及白虎等之症。宜腹滿而大便鞕者。兼用小承氣湯。急迫而大便鞕者。兼用調胃承氣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傷寒病的治療,提到了幾個重要方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石膏湯、白虎湯。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

適用於傷寒發病初期,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心窩痞塞、嘔吐等症狀的患者。

小承氣湯

適用於大便不通,導致神志不清的患者,但如果一劑藥後症狀消失,就不要再服用了。

調胃承氣湯

適用於胃氣不和,導致神志不清的患者,與小承氣湯的區別在於適用症狀不同,小承氣湯適用於腹滿,而調胃承氣湯適用於腹脹急迫。

石膏湯

適用於大便通暢但口渴的患者,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使用。

白虎湯

適用於口渴症狀加重的患者,可以與小柴胡湯合用。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傷寒病的一些常見症狀和治療方法,以及幾個常用方劑的適用範圍。需要注意的是,中醫治療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以及醫師的專業判斷,選擇合適的方劑和用藥方法。

白虎湯,大承氣湯,傷寒六七日。大渴引飲。舌上乾燥而煩者。用白虎湯。至七八日。舌上黑胎乾燥。潮熱便秘。腹滿譫語者。用大承氣湯。此症而有大渴引飲。則白虎承氣並用。重者白虎五貼。承氣五貼。胃實甚者。用承氣五貼而僅有大便一行。此症強人可治。羸者。危矣。

是初用達原飲。及柴胡桂枝湯等。而失取汗。是以十分之邪氣。皆輻湊腹。故見此症。初起用麻黃大青龍。而三日發汗。則邪氣半從汗去。決不至此重症也。余累試累驗。凡傷寒陽症初起。十之八九宜用大青龍。麻黃分量極多。發汗之神方。無長於斯。但大便滑利。一二行者亦有變陰疑。

白話文:

白虎汤适用于伤寒病患发病六七天,出现大渴引饮、舌干燥且烦躁的症状。到了七八天,舌头上出现黑色苔且干燥,伴随潮热便秘、腹胀神志不清,则需使用大承气汤。如果同时出现大渴引饮,则白虎汤和大承气汤同时使用,病情严重者白虎汤五帖,大承气汤五帖。胃实者使用大承气汤五帖,只排泄了一次大便,强壮的病人可以治愈,虚弱者则很危险。

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初期使用了达原饮、柴胡桂枝汤等方剂,没能成功发汗,导致十分之邪气都聚集在腹部。如果初期使用麻黄大青龙汤,三天发汗,邪气就能从汗液中排出半数,就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我多次尝试和验证,凡是伤寒阳症初期,十之八九适合使用大青龙汤,麻黄用量很大,是发汗的神方,没有比它更有效的。不过如果大便滑利,只排泄了一两次,也要注意病情是否转变为阴证。

故用麻黃湯為佳。近來信吳又可徒。不知發汗有效於外邪。初與達原輩而誤人性命者多矣。故表而出之。至汗下後變症之治法。則詳於本論。故不贅於此。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陰症初發。以此二湯。微汗之。若陰陽疑似之症。則先用麻黃湯。服後不微汗。但惡寒者。宜撰用此二湯。微汗後。變症之治法。詳於本論。

按外臺秘要。療大行病及溫病。一二日者。用麻黃石膏葛根等。厚覆取汗。以當知吳又可之非。

白話文:

第一段

因此,使用麻黃湯是最好的選擇。近來有些人相信吳又可的學說,卻不知道發汗對於外邪的有效性。他們一開始跟隨達原等人,結果誤傷人性命的案例很多。因此,我特地將此寫出來。至於發汗之後出現的變症,治療方法在《本論》中已有詳細記載,所以這裡就不贅述了。

第二段

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陰症初發,用這兩款湯劑,讓患者微微出汗。如果陰陽疑似,則先用麻黃湯。服藥後如果沒有微微出汗,但仍然惡寒,就可以選擇使用上述兩款湯劑,讓患者微微出汗。之後的變症治療方法,詳見《本論》。

第三段

根據《外臺祕要》,治療大行病和溫病,一兩日之內的患者,可以使用麻黃石膏、葛根等藥物,厚厚地蓋住身體,引發出汗。由此可知,吳又可的學說是不正確的。

千金方云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肘後方云。貴勝雅言。總呼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外臺許仁則。論天行病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傷寒論集成云。王叔和以冬時者。為傷寒。以他時者。為時行寒疫。大非古義也。蓋疫即傷寒。傷寒即疫。其謂之疫。

取諸役役不住。其謂之傷寒。取諸所感之源。(下略),按溫疫論。邪在膜原之說。如捕風捉影。妄誕附會。迷後人。不可從矣。

白話文:

《千金方》中提到,對於傷寒,雅士們會說:「天行溫疫,是田舍間的疾病。」《肘後方》則說,貴人會以「傷寒」來稱呼,而民間則稱為「時行」。《外臺祕要》中許仁則論述天行病時指出,醫家們將此病稱為「傷寒」。《傷寒論集成》中提到,王叔和認為冬季的病為「傷寒」,其他季節的病則為「時行寒疫」,這與古義不符。實際上,疫病就是傷寒,傷寒也就是疫病。說「疫」,是取其「役役不住」的特性;說「傷寒」,是取其「所感之源」。

(以下省略)

根據《溫疫論》,認為邪氣在膜原的說法,就像捉風捕影,妄誕附會,迷惑後人,不可取信。

2. 傷風

本事方云。今傷風。古謂之中風。(按)後世。又謂之感冒。

桂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湯證。而胸滿微喘者。

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湯。麻黃。二方證。相合者。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

白話文:

本事方雲

現在所說的傷風,古人稱之為中風。(按)後世又稱之為感冒。

[桂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適用於太陽病,症狀為頭痛發熱、出汗且怕風的人。

桂枝加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適用於太陽病,症狀為頸項和背部僵硬疼痛、反覆出汗且怕風的人。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湯證。而胸滿微喘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適用於桂枝湯症狀,且伴有胸悶微喘的人。

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

葛根湯適用於太陽病,症狀為頸項和背部僵硬疼痛、不出汗且怕風的人。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湯。麻黃。二方證。相合者。

桂枝麻黃各半湯適用於同時符合桂枝湯和麻黃湯症狀的人。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

桂枝二麻黃一湯適用於桂枝湯症狀較多、麻黃湯症狀較少的人。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

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二方證相合者。

小柴胡湯,胸脅苦滿。或寒熱往來。或嘔者。

柴胡薑桂湯,小柴胡湯症。而不嘔不痞。上衝而渴。腹中有動者。

小柴胡加桂枝湯,小柴胡湯證。而上衝者。

小青龍湯,或加石膏,咳喘上衝。頭痛發熱惡風。乾嘔者。

白話文: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的症狀比較多,越婢湯的症狀比較少。

柴胡桂枝湯和小柴胡湯,是與桂枝湯的兩種症狀相合的藥方。

小柴胡湯,症狀是胸脅苦滿,或是寒熱往來,或是嘔吐。

柴胡薑桂湯,是小柴胡湯的症狀,但是沒有嘔吐,也沒有痞,並且上衝而渴,腹中有動。

小柴胡加桂枝湯,是小柴胡湯的症狀,並且有上衝的症狀。

小青龍湯,可以加石膏,症狀是咳嗽喘息上衝,頭痛發熱惡風,乾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