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川成章

《證治摘要》~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麻疹

葛根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柴胡湯,治寒熱似瘧者。(入門),小承氣湯,治便秘三四日者。(入門)

白虎湯,黃連解毒湯,壽世云。麻疹已出。譫語煩躁作渴者。白虎湯合解毒湯。

瀉心湯加地,芎歸膠艾湯,此二湯。或加犀角。主諸失血。醫通。犀角地黃。加荊芥。

四苓散,豬苓湯,白虎湯,醫通曰。泄瀉為麻疹之常候。熱邪得以開泄也。發熱時瀉。小水短澀者。四苓散加木通滑石。入門云。煩渴作瀉者。白虎湯兼豬苓湯。

黃芩湯,白頭翁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醫通云。麻之作痢。為熱邪內陷。在正沒或沒後。而痢下色白者。黃芩湯。下膿血者。白頭翁湯。瀉久而成痢者。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桃花湯,得效方云。麻後痢。桃花湯有效。赤石脂和產。形如蠟。色粉紅。或淡紫。刀痕有光澤。煎汁清澄。無土臭者。可用。

越婢加半夏湯,治麻疹後。咳嗽不止者。(方輿)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連翹湯,大柴胡湯,或加石膏。

犀角,麻疹後。餘毒有熱者。宜撰用上之方。

入門云。沒後餘熱內攻。循衣摸床。譫語神昏。喪智者。死。按此症宜黃連解毒犀角白虎承氣等頻服之。或十救一二矣。麻疹者。火熱之病也。春秋之間。患之者。至輕矣。盛暑之時。患之者。至重矣。麻疹中。或麻疹後。患痢而多死矣。是無他。人身之火熱。與天之火熱相搏故也。麻疹候法。詳於本書。

白話文:

[麻疹]

使用葛根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柴胡湯,來治療有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入門)。

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便祕三到四天的情況(入門)。

對於已經出現的麻疹,如果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以及口渴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解毒湯。

瀉心湯加上地、芎、歸、膠、艾湯,這兩種湯劑,可酌情添加犀角,主要用於各種出血情況。犀角地黃加上荊芥。

四苓散、豬苓湯、白虎湯,根據醫學知識,腹瀉是麻疹的常見症狀,因為熱邪得以通過排泄釋放。如果在發燒期間有腹瀉,尿量少且尿色深,可以使用四苓散加上木通、滑石。如果感到煩渴並有腹瀉,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豬苓湯。

黃芩湯、白頭翁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麻疹引發的痢疾,是因為熱邪內陷。在麻疹剛好或之後,如果痢疾的分泌物是白色的,可以使用黃芩湯;如果分泌物有膿血,可以使用白頭翁湯;如果長期腹瀉導致痢疾,可以使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桃花湯,麻疹後的痢疾,使用桃花湯會有效果。赤石脂,其形狀像蠟,顏色粉紅或者淡紫,刀痕有光澤,煎汁清澈,無土臭味,可用。

越婢加半夏湯,用於麻疹後,持續咳嗽不止的情況。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連翹湯、大柴胡湯,可酌情添加石膏。

犀角,麻疹後,如果仍有熱毒,適宜選擇上述的方子。

麻疹後,如果仍有內熱,摸牀循衣,胡言亂語,精神混亂,可能會導致死亡。這種情況下,應該頻繁服用黃連解毒湯、犀角湯、白虎湯、承氣湯等,或許能救活一兩個。麻疹是一種火熱病,春秋時節患此病,症狀較輕;盛夏時節患此病,症狀較重。在麻疹中或麻疹後,如果出現痢疾,多半會致命。這是因為人體的火熱與外界的火熱相互作用的結果。麻疹的診斷方法,詳見本書。

2. 打撲(金瘡破傷風)

瀉心湯,治打撲損傷。昏眩不醒。及血出不止者。金瘡亦用。重者下九痛丸。

桃核承氣湯,治打撲不傷。瘀血凝滯。腫痛者。

桂枝茯苓丸料加芎歸湯,治打撲輕症。此湯兼用。

承氣丸,芫菁膏(家方)

蜞針,大打腰脊。而瘀血凝滯而痛。不能屈伸者。急用桃核承氣湯。攤芫菁膏於綿片。大三四寸。以貼患處日二次。一二日而其痛如失。能屈伸。累用累驗。後用蜞針或亂刺。去惡血。打撲輕者。直用蜞針亦佳。

武羅牟都煎(華岡),治打撲損傷。合歡花(無花以木皮代之),續斷,樟腦,上三味等分。以火酒煮。熨患處。

楊柏散(同前),治跌撲損傷方。楊梅皮,無名異,小麥粉,黃柏(各等分),上四味為散。和醋或雞子白。以敷患處。

茯苓杏仁甘草湯,治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短氣方。(千金傷損門),和田氏云。此湯症。打撲後發疑似癇症之症者也。

芎歸膠艾湯,按千金傷損門。大膠艾湯。即此湯加乾薑一兩。其主治云。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墜下。傷五藏。微者唾血。及金瘡傷經者。

走馬湯,治打撲劇症(和田氏),東郭先生醫談有治驗。

桂枝加朮附湯,打撲經年月者。此湯或兼梅肉散。(武田氏)

按千金。打撲氣絕者。與熱小便二升。三因方亦用。入門云。內傷血。入藏府。熱者童便入酒少許服立效。又云人中白末每五分。酒服效。又云血冷則凝。不可飲冷水。引血入心即死。又危症簡便云。皂莢末。急吹入鼻。如活生薑汁和香油。灌之。又急取百會穴。艾灸三壯立蘇。正宗云。用消黃劑。不醒者。用獨參湯。正體類要用參附湯。

和田氏曰。打撲久不愈者。曼陀羅花。水煎服發狂而愈。秘錄云。不問金瘡何處。創口發疼痛。脈浮數。惡寒發熱。頭痛大便秘。小便少。或嘔。或渴。或口舌乾燥。或眩暈為常也。若大脫血者。創口失潤澤。面色萎黃。唇舌刮白。妄言譫語。面赤如狂。脈沉微。四肢微冷。

或喘。或嘔吐不止。或呃逆。或寒戰。或自汗出者。皆凶候也。又云金瘡內服。輕重俱宜人參調榮湯。大脫血虛候多者。宜獨參湯。人參湯。疼痛不止。寒熱久不止者。宜逍遙散。眩暈頭痛心下痞。便秘者宜與苓桂朮甘湯瀉心湯合方也。按人參調榮湯。華岡氏所作方也。八物湯加蓬萍根牛皮消者也。

人參湯即理中湯也。又正宗金瘡門載獨參湯。八珍湯二方外。止血摻藥等也。千金金瘡條云。血出便以石灰厚傅裹之。既止痛。又速愈。無石灰。灰亦可用。聖濟云。五倍子、龍骨、血竭。皆單行止血。正宗飛血不止者。傅金刀散。松香、枯礬、生礬也。病源云。凡金瘡卒無汁者。

中風也。腕折中風痙候云。若風入瘡內。犯經絡所致痙。痙者。脊背強直。口噤不能言也。聖濟云。金瘡中風水者。以封裹不密所致也。三因方痙敘論云。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病。又本草痙風條云。金瘡折傷癰疽。產後俱有破傷風濕。發痙之症。按痙與破傷風為同病。

白話文:

打撲(金瘡破傷風)

瀉心湯用於治療打撲損傷,伴隨昏眩不醒或出血不止的症狀,金瘡也適用。症狀嚴重者,則需服用九痛丸。

桃核承氣湯用於治療打撲未造成外傷,但瘀血凝滯,腫痛的症狀。

桂枝茯苓丸加芎歸湯用於治療打撲輕症,此方可單獨使用。

承氣丸和芫菁膏(家傳偏方)也可用於治療打撲。

對於腰脊受重創,瘀血凝滯疼痛,導致無法屈伸的症狀,需緊急使用桃核承氣湯,並將芫菁膏塗抹在約三寸見方的棉片上,貼敷患處,一日二次。一、兩日後疼痛便會減輕,能屈伸自如。此法屢試不爽,之後可配合蜞針(一種針灸方法)或亂刺法,排出瘀血。打撲較輕者,單用蜞針即可。

武羅牟都煎(華岡醫家方劑)用於治療打撲損傷。此方由合歡花(無合歡花可用其樹皮代替)、續斷、樟腦等分量相等的藥材,以火酒煎煮後,熱敷患處。

楊柏散(同前)也是治療跌撲損傷的方劑,由楊梅皮、無名異(藥名待考)、小麥粉、黃柏等分量相等的藥材組成,研磨成粉末後,用醋或雞蛋清調和敷於患處。

茯苓杏仁甘草湯用於治療伴有瘀血,且患者健忘、不願聽人說話、胸悶氣短的症狀。(出自《千金要方》傷損門),和田氏認為此方適用於打撲後出現類似癇症的症狀。

芎歸膠艾湯(出自《千金要方》傷損門),即大膠艾湯加入乾薑一兩。主治男子外傷昏迷,或從高處墜落導致五臟受損,輕者吐血,以及金瘡傷及經絡的症狀。

走馬湯用於治療打撲的嚴重症狀(和田氏經驗)。東郭先生醫案中也有用此方治療成功的案例。

桂枝加朮附湯用於治療打撲已久未癒的症狀,可同時服用梅肉散。(武田氏經驗)

《千金要方》記載,對於打撲氣絕的患者,可灌服溫熱的小便二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也記載此法。書中另有記載:內傷出血,流入臟腑者,可服用少量童尿兌酒;人中白末五分,酒服;血寒凝固者,不可飲用冷水,以免血液流入心臟致死。另有簡便方法:皂莢末急吹入鼻,或用活薑汁和香油灌服;於百會穴艾灸三壯,可使患者迅速甦醒。正宗療法是用消腫藥物,如不醒,則用獨參湯;病情危重者,則要用參附湯。

和田氏指出,打撲久治不癒者,可用曼陀羅花水煎服,服用後會發狂,但病也會痊癒。醫書記載,不論金瘡位於何處,傷口疼痛,脈搏浮數,惡寒發熱,頭痛便秘,小便減少,或嘔吐、口渴、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等均為常見症狀。若大量失血,傷口乾燥無光澤,面色萎黃,唇舌蒼白,胡言亂語,面紅如狂,脈象沉微,四肢冰冷;或喘息、嘔吐不止、呃逆、寒戰、自汗等,皆為凶險徵兆。書中又記載,金瘡內服藥物,輕重症皆宜服用人參調榮湯;大失血虛弱者,宜服用獨參湯、人參湯;疼痛不止,寒熱久治不癒者,宜服用逍遙散;眩暈頭痛,心下痞滿,便秘者,宜服用苓桂朮甘湯合瀉心湯。人參調榮湯為華岡氏所創,是八物湯加蓬萍根、牛皮消而成。人參湯即理中湯。另《正宗金瘡經驗全書》記載獨參湯、八珍湯等方劑,以及止血藥物等。 《千金要方》金瘡條記載,出血可用石灰厚敷包紮,既止痛又能加速癒合;無石灰可用草木灰代替。《聖濟總錄》記載,五倍子、龍骨、血竭均可單獨使用止血。《正宗金瘡經驗全書》記載,出血不止者,可敷用金刀散(松香、枯礬、生礬)。《病源》記載,金瘡突然沒有膿液者,屬於中風。《腕臂肘腋折損傷寒痙候論》記載,若風邪入侵傷口,侵犯經絡,則會導致痙攣,症狀為脊背僵直,口噤不能言語。《聖濟總錄》記載,金瘡中風水腫是因包紮不嚴密所致。《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痙攣條敘述,傷寒汗出過多,以及患瘡、產後均可導致此病。《本草綱目》痙風條記載,金瘡、骨折、癰疽、產後均可引起破傷風濕,導致痙攣。痙攣與破傷風為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