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川成章

《證治摘要》~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馬脾風

麻杏甘石湯,馬脾風初發。用此湯。兼甘遂丸或紫丸。

越脾加半夏湯,此湯麻杏甘石之一等重者也。

瀉心湯,紫丸,姑洗丸,七寶丸,救喘丸(家方),化毒丸,小言云。用二分效。

醫學綱目云。暴喘。欲傳為馬脾風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奪命散。後用白虎湯平之。馬脾風在百日內者不理。按奪命散。黑白牽牛、大黃、檳榔、四味散藥也。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下。涎多加膩粉少許。又同書有辰砂、輕粉、甘遂、三味無價散。曰治馬脾風悶亂。

入門馬脾風。用麝香丸。聖濟喘急門。有砒石、瓜蒂。小言云。馬脾風惡病也。重於驚風。可十治一二。按馬脾風小兒之喘息也。故病源。千金及翼。外臺。聖濟。無馬脾風病名。往古長幼共謂之喘也。馬脾風后世之俗稱也。方輿載參連湯。

白話文:

[馬脾風]

一開始發生馬脾風時,可以使用麻杏甘石湯,同時搭配甘遂丸或者紫丸。

若病情加重,可用越脾加半夏湯,這是相對濃縮的麻杏甘石湯。

另可使用瀉心湯、紫丸、姑洗丸、七寶丸、救喘丸(家傳祕方)、化毒丸,據說用二分之一劑量就有效。

根據醫學綱目記載,突然喘息不止的情況可能轉變為馬脾風,如果大小便困難,應立即進行瀉下治療,可使用牛黃奪命散,之後再使用白虎湯調理。馬脾風若在一百天內未得到治療,後果不堪設想。牛黃奪命散成分包括黑白牽牛、大黃、檳榔,三歲孩童每次服用二錢,用冷漿水送服,如口水過多可加少量膩粉。同書還有一種辰砂、輕粉、甘遂組成的無價散,用於治療馬脾風引起的煩躁。

對於新診斷的馬脾風,可使用麝香丸。聖濟喘急門中有砒石、瓜蒂,小言說馬脾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比驚風更為嚴重,治療率只有十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馬脾風實際上是兒童的喘息症狀,所以病源、千金及翼、外臺、聖濟都沒有馬脾風的病名,過去無論老少,都稱之為喘息。馬脾風是後世的俗稱。方輿中記載了一種參連湯。

2. 急慢驚

葛根湯,金匱曰。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按驚風壯熱者。宜用此發汗。

還魂湯(方見卒死)此湯。即傷寒論。麻黃湯。加麻黃一兩者也。無汗表實。卒然昏冒者。用之。與便閉裡實。用備急等者不同。宜詳診察焉。

小柴胡加大黃湯,袖珍小兒方云。療急驚風有熱者。

柴胡龍骨牡蠣湯,驚惕不安。動氣盛者。

石膏黃連甘草加鐵砂湯,治急驚有熱。瘛瘲劇者。本方加鐵砂一錢煎服。或入蜜服。按滋德堂方。有救急驚神方。石膏十兩。辰砂五錢。研末用生蜜調下。是亦類方也。和久田氏。和田氏。此症。用風引湯。

大承氣湯,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彎急必齘齒。

瓜蒂散,子和曰。小兒三五歲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涎潮搐搦如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死者。(中略)輕者為驚風天吊。重者為癇病風搐。可用吐涎及吐之藥。按子和風搐反張。往往用吐劑。(詳於事親)

紫丸,走馬湯,急驚。腹滿口噤。便秘者。宜用此下之。屢驗。千金云。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

姑洗丸,急驚。痰涎壅盛者。或兼用之。

理中加附子湯,真武湯,慢驚風下利者。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慢驚。慢脾風。下利者。與通脈四逆。多灸神闕。尚不愈者。可與白通加豬膽汁湯。如無豬膽。則以熊膽代之。亦可。白通人尿也。男兒三歲為佳。醫方集解。用五歲尿。

灸慢驚風,神闕。氣海。天樞。章門。

針,方輿云。小兒稱驚風者。詳診之。若有青紫筋者。乃為痧病。可放而已。本莊氏云。小兒有可刺絡之證。如急慢驚直視。咬牙之類是也。

肘後療驚癇瘲掣(幼幼新書),上取熊膽一兩豆大。和乳汁及竹瀝汁服。去心中涎效驗。

七寶丸,急驚發汗後。或用此丸。有奇效。本草水銀條云。治小兒驚熱涎潮。附方云。小兒癇疾。急驚墜涎。本草小兒驚癇門云。水銀輕粉。並主驚癇風痰熱痰。聖濟急驚門。有水銀劑二十餘方。

有持云。慢驚。爪章門。有知覺者。宜施治。還魂湯。急驚妙藥。手足掣抽宜龍膽湯。病因考驚癇門云。治方熊膽灸。按方輿載桂枝加桂湯。風引湯。龍膽湯。參連湯。衝心者。用參連。其劇者。加熊膽二分。名熊參湯。又載烏蠍散。通關散。雄黃解毒丸,聶久吾云。慢脾風者。

即慢驚失治而甚者耳。其實難大分別。亦不必別立治法。寇氏驚風論曰。效傷寒陰陽二證之治而可也。小言云。驚風者。胎毒成塊。不時奔騰者也。瀉心大小柴胡。參連白虎。熊參湯。紫丸等。可撰用。又云小兒夢驚。夢成魘者。灸章門效。千金驚癇條云。未下有實而灸者。

氣逼前後不通殺人。又云。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云。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又云。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復與之。聖濟云。小兒急驚之狀。身體壯熱。

白話文:

急慢驚

葛根湯,用於太陽病,無汗而尿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說話,將要發作痙攣。驚風伴有壯熱的,宜用此方發汗。

還魂湯(方劑詳見卒死篇),此方即傷寒論中的麻黃湯加麻黃一兩而成。用於無汗、表實,突然昏迷的症狀。與因便秘裡實而引起的急症不同,需詳細診察。

小柴胡加大黃湯,據《袖珍小兒方》記載,用於治療急驚風伴有發熱的症狀。

柴胡龍骨牡蠣湯,用於驚悸不安,動氣盛的症狀。

石膏黃連甘草加鐵砂湯,治療急驚伴發熱,抽搐劇烈的症狀。此方加鐵砂一錢煎服,或加蜜服用。據《滋德堂方》記載,有救急驚神方:石膏十兩,硃砂五錢,研末用生蜜調服,此方與之類似。和久田氏和田氏治療此症,則使用風引湯。

大承氣湯,用於痙攣,胸滿口噤,臥不安席,腳彎曲且必定咬牙的症狀。

瓜蒂散,據《子和》記載,用於三至十幾歲的小兒,發作驚癇,涎潮、抽搐、搦(nuò)動如鋸齒狀,不省人事,目瞪、氣喘,瀕臨死亡者。(略)輕者為驚風,重者為癇病。可用於催吐涎液的藥物。按,子癇和風搐反張,往往使用催吐劑。(詳見《事親》)

紫丸、走馬湯,用於急驚,腹滿口噤,便秘者,宜用此方瀉下,屢驗有效。《千金要方》記載,凡灸癇症,應先瀉下,使虛,然後再灸。

姑洗丸,用於急驚,痰涎壅盛者,可同時使用。

理中加附子湯、真武湯,用於慢驚風伴有腹瀉的症狀。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用於慢驚、慢脾風伴有腹瀉的症狀。與通脈四逆湯合用,多灸神闕穴,仍未痊癒者,可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如無豬膽,可用熊膽代替。白通指人尿,以男童三歲的尿為佳。《醫方集解》用五歲童子尿。

灸治慢驚風,灸刺神闕、氣海、天樞、章門穴。

針灸,據《方輿勝覽》記載,小兒稱驚風者,應詳加診察。如有青紫筋脈者,為痧病,可放血治療。本莊氏云:小兒有可刺絡的證候,如急慢驚、直視、咬牙等。

《肘後救卒方》、《幼幼新書》記載,取熊膽一兩豆大,和乳汁及竹瀝汁服,可去心中涎液,效驗很好。

七寶丸,急驚發汗後,可用此丸,有奇效。《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治療小兒驚熱涎潮。《附方》記載,治療小兒癇疾、急驚墜涎。《本草小兒驚癇門》記載,水銀、輕粉皆主治驚癇風痰熱痰。《聖濟總錄急驚門》有二十餘個水銀方劑。

有人認為,慢驚,按壓章門穴,如有知覺,宜施治。還魂湯是治療急驚的妙藥,手足抽搐宜用龍膽湯。《病因考》驚癇門記載,治療方劑有熊膽灸。《方輿勝覽》載有桂枝加桂湯、風引湯、龍膽湯、參連湯。衝心者,用參連湯;劇烈者,加熊膽二分,名為熊參湯。又載有烏蠍散、通關散、雄黃解毒丸。聶久吾云:慢脾風即慢驚失治而加重者,實際上難以區分,不必另立治法。寇氏《驚風論》曰:效法傷寒陰陽二證的治療方法即可。小言云:驚風者,胎毒成塊,不時奔騰所致。瀉心湯、大小柴胡湯、參連白虎湯、熊參湯、紫丸等,可擇用。又云,小兒夢驚,夢魘者,灸章門穴有效。《千金要方驚癇條》記載:未瀉下而有實熱者可灸。

氣機阻滯,前後不通,可致死。又云:手足大動,抽搐者,灸手足十指端。又云:發病時身體軟弱,時而清醒,稱為癇;身體僵直,反張如弓,不時清醒,稱為痙。又云:小兒發熱,不願哺乳,臥不安穩,屢屢驚嚇,這是癇的初期,服用紫丸即可痊癒,若不癒,再服之。《聖濟總錄》記載,小兒急驚的症狀,身體壯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