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卷上 (5)
卷上 (5)
1. 中濕
麻黃加朮湯,濕家身煩疼。發其汗為宜。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濕家始得病時。可與此方。(外臺)
桂枝附子湯,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前方證。而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甘草附子湯(主治見痛風),病因考。及說約。中濕門載五苓散。香川氏云。小便不利。四肢浮腫。而渴者。艮山翁云。濕氣從小便去也。和田氏。中濕初發。有汗者。用桂枝加朮湯。
按金匱云。中濕之脈。沉而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中濕之一候也。中濕初一身盡痛。不異痛風。然如法施治。則不逾月而瘥。不似痛風荏苒彌歲月。金匱謂中濕死症者。因其誤治也。意中濕者。痛風之輕者也。
白話文:
[濕邪入體]
對於因濕邪導致身體不適、疼痛的情況,適合使用麻黃加朮湯,能幫助發汗,緩解症狀。
另一種情況,當全身疼痛且發熱,特別是下午時分症狀更嚴重,這是由濕邪引起的,可以考慮使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如果出現全身疼痛,甚至無法自行翻身的症狀,則建議使用桂枝附子湯。
若上述症狀存在,但又伴有便祕,小便正常的情況,可使用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甘草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類似痛風的疾病,若濕邪導致的疾病,小便不順,四肢浮腫,且感到口渴,可能是濕氣需通過小便排出的信號。
在濕邪初發時,若伴隨出汗,可考慮使用桂枝加朮湯。
根據古籍記載,濕邪入侵的特徵脈象為沉細,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順暢,這是濕邪入體的一個表現。濕邪初起時,全身疼痛的症狀與痛風相似,然而若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通常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康復,不像痛風那樣可能長達數月或更久。古籍中提到濕邪導致的死亡案例,往往是因為治療錯誤。可以認為,濕邪導致的疾病,相較於痛風,病情較為輕微。
2. 瘧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柴胡薑桂湯(陰瘧為陽瘧宜撰用此二方。),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瘧病發渴者。亦治久瘧。
柴胡加芒消湯,欲成瘧母者。
白虎加桂枝湯,溫瘧者。
牡蠣湯,蜀漆散,夾鍾丸,大柴胡湯,張會卿雲。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截瘧如神。
截瘧湯(家方),常山,草果,知母,貝母(各等分。),上四味。以酒三勺漬之。夜露一宿。發日早晨。以水二合。煮取一合服。臨發。查再煎服。或草果代檳榔最效。
又截瘧方,發日早晨。用備急丸一分。或用吐劑亦效。
按外臺。有單常山湯。煎法服法如截瘧湯。間日瘧五六發。則宜服截果。每日發者。宜候十四五日後。邪氣漸衰。而截之。截果宜陽瘧。不宜陰瘧。陰瘧者。宜候數發之後。為陽瘧而截之。陰陽謂晝夜也。小兒瘧疾因蟲者。或兼服鷓鴣菜湯。瘧用附子劑者。希有焉。千金瘧門有附子劑三方。
外臺八方。宜隨證治之。凡瘧瘥後。禁飲酒房事遠行。瘧並瘧母灸法。脊際自七九至十三四椎。瘧振寒少熱。面青大便溏泄者。用果附湯。(濟生),和田氏截瘧灸法。灸大椎尖頭七壯。或灸章門。不截則灸承山。尚無效者。灸湧泉。又云凡瘧者。惡寒始於足指頭。有此症者。
瘧症不具。亦為瘧治而可也。又云。瘧用常山劑。不愈者。化毒丸二分。發日早晨。冷水服。有效者。必下黑便也。若瞑眩則輕者。用冷水。重者。冷水內朱或石膏。攪服。或蘭葉煎服。又云瘧母。用鱉甲類。難治者。用化毒丸二分效。按醫方考云。瘧發時。獨寒無熱。
脈遲者用七棗湯。即附子大棗生薑也。又云瘧發時頭疼身熱。脊強脈浮者。大陽症也。麻黃羌活湯主之。麻黃、羌活、防風、甘草、四味也。瘧疾寒熱轉大者。從卯至午發。宜柴胡湯。從午至酉發者。邪在內。宜大承氣湯。從酉至子或至寅發者。邪在血。宜桃仁承氣湯。
下之微利後。更以小柴胡湯撤其邪可也。(眾方規矩)
治瘧病苦渴。(外臺)烏梅(二十枚),上一味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烏梅。和蜜一匙。分二服。瘧脈弦而緊宜下。浮大者宜吐。弦遲者宜溫。(正傳),牛山云。凡瘧疾。二三發之中。宜用發散劑。方輿載柴胡鱉甲湯。及鱉甲一味。酒服散果。
白話文:
標題:[瘧疾]
內容:
-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柴胡薑桂湯(對於陰性瘧疾轉爲陽性瘧疾,適宜選用這兩種藥方。),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用於治療瘧疾併發口渴症狀。同樣適用於長期瘧疾。
-
柴胡加芒硝湯,適用於即將形成瘧疾母病的情況。
-
白虎加桂枝湯,用於溫熱型瘧疾。
-
牡蠣湯,蜀漆散,夾鍾丸,大柴胡湯,張會卿說,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截瘧效果神奇。
-
截瘧湯(家方):常山,草果,知母,貝母(各等分)。將這四種藥物用三勺酒浸泡,夜間露一宿。在瘧疾發作當天早晨,用水二合煮成一合服用。在發作前,再煎服一次。或者用草果代替檳榔,效果最佳。
-
另一截瘧方,在發作當天早晨,使用備急丸一分,或者使用催吐劑也有一定效果。
-
《外臺祕要》中有單常山湯,煎制和服用方法如同截瘧湯。間日瘧發五、六次後,應服用截果。每日發作的,應在十五、六日後,待邪氣逐漸衰退時再進行截瘧。截果適合陽瘧,不適合陰瘧。陰瘧應在數次發作後,轉化爲陽瘧再進行截瘧。陰陽指的是晝夜。兒童瘧疾由蟲引起的,可配合鷓鴣菜湯服用。使用附子類藥物治療瘧疾的,很少見。《千金方》中瘧疾門有三種附子類藥物。
-
《外臺祕要》中的八種藥方,應根據病情來選擇使用。所有瘧疾痊癒後,應禁止飲酒、房事和遠行。瘧疾和瘧疾母病的灸法,脊背從第七到第十三或十四椎骨之間。瘧疾震顫寒戰,發熱輕微,面色青白,大便稀薄的人,應該使用果附湯。(濟生)
-
和田氏的截瘧灸法,灸大椎尖頭七壯。或者灸章門。如果無法截瘧,則灸承山。如果仍無效果,灸湧泉。另外,一般瘧疾患者,從腳趾開始感到寒冷。
-
瘧疾症狀不完全符合上述描述的,也可以按照瘧疾進行治療。另外,使用常山劑治療瘧疾,如果無效,可以使用化毒丸兩分,在發作當天早晨,用冷水送服。如果有效,必定會排黑便。如果出現瞑眩反應,輕度的用冷水,重度的,用冷水內朱或石膏攪拌後服用,或者蘭葉煎服。
-
瘧疾母病,可用鱉甲類藥物,難治的,用化毒丸兩分有效。按照《醫方考》的說法,瘧疾發作時,只有寒冷沒有發熱,脈搏緩慢的,應該使用七棗湯,即附子、大棗、生薑。另外,瘧疾發作時頭疼、身體發熱、脊背僵硬、脈象浮的,是太陽病的症狀,應該使用麻黃羌活湯。麻黃、羌活、防風、甘草,這四種藥物。瘧疾病人寒熱交替加重的,從卯時到午時發作,應該使用柴胡湯。從午時到酉時發作的,邪氣在體內,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從酉時到子時,或者到寅時發作的,邪氣在血液中,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
-
在微利後,再使用小柴胡湯清除邪氣即可。(衆方規矩)
-
治療瘧疾併發口渴。(外臺)烏梅(二十枚),將這一味藥物用水三盞煎煮,取出一盞半,去掉烏梅,加入一匙蜂蜜,分兩次服用。瘧疾脈象弦而緊的,應該使用下法。脈象浮大的,應該使用吐法。脈象弦遲的,應該使用溫法。(正傳)
-
牛山說,凡是瘧疾,二三次發作之間,應該使用發散劑。方輿記載了柴胡鱉甲湯,以及鱉甲一味,酒服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