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卷上 (26)
卷上 (26)
1. 中風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又有荊瀝。竹瀝。薑汁。三味等分方。又治中風口噤不知人者方。服荊瀝一升。又方服淡竹瀝一升。
卒中風口噤不得開。灸機關(千金翼名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少近前。灸五壯。即得語。
回生散(家方),治中風口噤。
每服二錢。酒送下。又荊芥薄荷等分煎服。有奇效。
一醫雲中風。風引湯有效。凡初中時。昏沉口噤。不能進藥。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通關散搐鼻內。提起頭髮。立蘇。有嚏可治。無嚏不可治。或急以手指。掐刻人中即醒。其或不醒者。急以三稜針。刺手十指甲角十井穴。捋去黑血。就以氣針。刺合谷二穴。人中一穴。覺稍醒。即多灌香油。或加麝香一二分。或薑汁亦可。(濟世)
初病暴僕昏悶。不省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強不語。兩寸脈浮大而實。急用吐法。人迎脈緊盛。或六脈浮盛者。急續命湯表之。大法中風脈浮遲者吉。急疾者凶。(正傳),若中人髮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手撒。遺尿。聲如鼾睡。
俱不可治。(要訣),山東洋云。中風者。心胸間蓄熱也。宜石膏劑。按中風有鼾者。脈浮大痰涎壅盛者。遺尿者凶兆。後藤氏用反鼻酒。載附錄。方輿載通關散。參連湯。滌痰湯。無憂散。反鼻酒。
白話文:
中風
古代治療中風的方法,主要使用竹瀝、生葛汁、生薑汁等混合溫服,分三次服用。也有使用荊瀝、竹瀝、薑汁等分量相同混合的方劑。針對中風口噤(嘴巴不能張開)的患者,則有以下幾種療法:服用荊瀝或淡竹瀝;灸刺頰車穴(耳下約八分,靠近前面一點的地方),灸五壯即可恢復說話能力;服用回生散(家傳藥方)或荊芥薄荷煎劑。
一位醫生提到,中風初期昏沉口噤,無法服藥時,可將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使用通關散搐鼻,並提起頭髮,患者若打噴嚏則可痊癒,反之則不可。也可以掐人中穴或用三稜針刺手指十指甲角及十井穴放血,再以氣針刺合谷穴及人中穴,稍有清醒便灌服香油,可加麝香或薑汁。
初發病時,突然昏倒、意識不清、痰多、舌硬說不出話、脈搏浮大有力,應立即使用吐法治療;若人迎脈緊或六脈皆浮大有力,則需使用續命湯;中風脈搏浮而遲者預後較佳,脈搏急促者預後不良。患者頭髮直豎、吐出清液、搖頭、面紅如妝、汗珠如雨、或頭面發黑發紅、眼睛閉合嘴巴張開、手抖、尿失禁、鼾聲如睡,則屬於不可治癒的症狀。
山東洋認為中風是心胸積熱所致,宜使用石膏類藥物。鼾聲、脈搏浮大、痰多、尿失禁等都是凶兆。書中還記載了其他治療中風的藥方,例如:反鼻酒、通關散、參連湯、滌痰湯、無憂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