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摘要》~ 卷下 (9)
卷下 (9)
1. 吐哯
小半夏湯,同加茯苓湯,吐乳初發。用此二方。秘結者。兼紫丸。不應者。以伏龍肝汁。煎用。以伏龍肝汁。煎用。
吳茱萸加黃連湯,治吐乳將發驚者。吳茱萸,黃連,生薑(各六分),人參,大棗(各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合五勺。煮取五勺服。
旋覆花代赭石湯,一貫云。吐乳噯氣腹鳴者。此湯有效。予未試。
厚朴七物湯,家君吐乳。腹滿者。用之兼紫丸。
紫丸,理中加茯苓湯,吐乳下利者。或加附子。
七寶丸,(活幼口議云。幼兒哯乳不止。服此立效。膩粉一錢。鹽豉七粒。去皮研勻。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藿香湯下。)按戴氏嘔吐噎膈用輕粉丸。
四逆湯,吐乳發搐者,一貫云。吐乳下利者。或用甘草乾薑湯。吐乳諸藥無效者。炒米煎服有效。吐乳後。發搐惡候也。發搐而吐乳者不然也。吐乳發搐。宜四逆湯。
友人越川氏云。吐乳將發驚者。易其乳母則愈。愈而後。復令吮其乳汁佳。雖實母乳汁。可易之。必愈。妙。
吐哯候法,小兒有飽乳而含乳汁於口徐徐吐乳者。又有乳兒即抱持而動兒體吐乳者。皆此非病也。乳兒而不少動兒體。吐乳如湧者。為之吐哯也。
病源云。凡小兒霍亂皆須暫斷乳。又曰。小兒吐利不止。血氣變亂。即發驚癇也。
入門云。吐瀉不止。久則變成慢驚與疳。
白話文:
標題:[嘔吐]
內容:
-
小半夏湯與加茯苓湯,適用於新生兒初次出現的嘔吐。如果便祕,可以配合使用紫丸。如果上述藥方無效,可用伏龍肝汁來煎藥服用。
-
吳茱萸加黃連湯,用於治療將要發作驚厥的嬰兒嘔吐。主要成分包括吳茱萸、黃連、生薑(各六分),人參、大棗(各二分)。以上五種藥材用水一合五勺煮,取出五勺服用。
-
旋覆花代赭石湯,據說對於嬰兒嘔吐、噯氣和腹部鳴響的情況非常有效。但個人尚未嘗試過。
-
厚朴七物湯,適合於因嘔吐導致腹部脹滿的嬰兒,可以搭配紫丸一起使用。
-
紫丸,是由理中加茯苓湯製作而成,用於治療嘔吐並伴有腹瀉的嬰兒。有時會加入附子。
-
七寶丸,適用於嬰兒持續嘔吐不止的情況,由膩粉、鹽豉等製成,每服三丸,用藿香湯送服。
-
四逆湯,適用於嬰兒嘔吐併發搐搦症狀,或者嘔吐並伴有腹瀉的情況。如果其它藥物無效,可以嘗試炒米煎服。嘔吐後出現搐搦是危險的信號,這時應使用四逆湯。
-
友人越川氏建議,對於將要發作驚厥的嬰兒嘔吐,更換乳母可能會有所改善。恢復後,再讓嬰兒吸吮原來的乳汁,即使是親生母親的乳汁也可以更換,效果很好。
-
關於嬰兒嘔吐的觀察方法,有些嬰兒吃飽奶後會慢慢吐出一些奶,有的在抱着移動身體時會吐奶,這些情況都不是疾病。如果嬰兒吃奶後不動身體卻大量嘔吐,這就是嘔吐病症了。
-
據《病源》記載,所有嬰兒出現霍亂症狀時都應暫時停止哺乳。又說,如果嬰兒持續嘔吐、腹瀉不止,血液和體內的氣血就會紊亂,進而引發驚厥。
-
根據《入門》,如果嬰兒持續嘔吐、腹瀉,時間長了就會變成慢驚風或者疳疾。
2. 丹毒
大青龍湯,葛根加石膏湯,小柴胡加石膏湯,大柴胡湯,黃連解毒湯,丹毒攻心者。急用此湯。兼承氣。或紫丸。
調胃承氣湯,紫丸,針,雲門。尺澤。委中。亂刺丹上出血。蜞針,施丹上。
犀角,方輿云。丹毒無大熱。色甚赤。眼中生血絲。或煩躁者。毒劇也。宜用此。
入門丹毒門云。赤腫遊走。遍身不定。其始發於手足。或頭面胸背。令人煩悶腹脹。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若入小腹陰囊。如青傷者死。又曰治法先用針砭去血。外用拔毒涼肌之藥敷。又曰凡丹毒變易非輕。如經三日不治。毒氣入里。腹脹則死。按病源論丹毒二十九種。
千金引肘後云。丹毒須針鑱去血。聖濟云。治法用鎌割。明不可緩故也。玉案云。丹毒火症也。小兒出胎後。多有此症。近則五六日或十日。或半月。遠則愈月後。或兩三月。其病形不同。一貫云。丹毒發於陰股。上至臍及心下者難治。發麵部。下至腹及腳者易治。按病源云。
留火丹之狀。發一日一夜。便成瘡。如棗大。正赤色。又丹發兩臂。赤起如李子。謂之鬼火丹也。由是觀之。丹毒突出而腫者。希有焉。千金有丹毒塗藥赤小豆末。以雞子白調塗丹上。干即易。按丹毒宜春冬針之。夏秋施蜞針。而後塗此藥。東郭翁曰。丹毒無陰症。凡患丹毒人。
十中七八。腹石硬也。丹毒自上來者。針俗曰腕力瘤處。出血最效。
方輿有犀角消毒飲。連堯湯。
白話文:
[丹毒]
大青龍湯、葛根加石膏湯、小柴胡加石膏湯、大柴胡湯、黃連解毒湯,這幾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丹毒,尤其是當丹毒影響到心臟時,應立即使用這些藥物,並可配合使用承氣湯或紫丸。
調胃承氣湯、紫丸、針灸,可以針刺雲門、尺澤、委中等穴位,隨意在丹毒部位針刺出血,或使用蜞針在丹毒上施針。
犀角,根據方輿記載,丹毒若無高燒,但皮膚極度紅潤,眼睛出現血絲,或伴有煩躁不安的症狀,表示病情嚴重,應使用犀角。
一旦發現丹毒,開始於手腳、頭面部、胸部或背部的紅腫,且會移動,遍佈全身,讓人感到煩悶腹脹,皮膚熱如火燒,疼痛難忍,如果丹毒進入小腹或私密部位,呈現青色傷害的,患者可能就會死亡。治療方法首先應進行針刺放血,然後外敷拔毒涼肌的藥膏。若丹毒變化異常,超過三天未治療,毒氣深入體內,導致腹脹,可能會致命。
根據病源論,丹毒共有二十九種類型。千金引肘後記載,丹毒需針刺放血,聖濟記載,治療方法為使用鎌刀割開,說明情況緊急,不可延誤。玉案指出,丹毒屬火症,兒童出生後,多有此症,近則在五六天或十天,或半個月,遠則一個月後,或兩三個月,病狀各異。丹毒從下體向上蔓延至肚臍或心臟下方的,較難治療;若從臉部向下蔓延至腹部或腳部的,則較易治療。
留火丹的特徵,一天一夜就能形成像棗子大小的瘡,呈現鮮紅色;丹毒出現在雙臂,呈現像李子般的紅色,稱為鬼火丹。由此可見,丹毒通常會突起且腫脹。千金記載,可用赤小豆末調雞蛋清塗抹於丹毒上,待乾後再換新的,適用於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則可先針刺,再塗抹藥物。
東郭翁說,丹毒沒有陰性症狀,丹毒患者中,七八成的人腹部堅硬如石。當丹毒從上方蔓延下來時,可針刺俗稱腕力瘤的地方,放血效果最佳。
方輿記載了犀角消毒飲和連堯湯,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