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劉裁吾先生所著《痙病與腦膜炎全書》,成書於民國二十四年(西元1935年),正值中西醫學在中國激烈碰撞、相互審視的時代背景下。此書的誕生,並非僅為醫學知識的整理,更是作者劉裁吾及當時國醫界對於西方醫學強勢進入中國,尤其在處理特定傳染病方面,所提出的一份深具回應與挑戰意味的著作。從書名開宗明義將國醫的「痙病」與西醫的「腦膜炎」並列,便可見其核心宗旨:旨在以國醫的理論與實踐,來分析、對比、乃至糾正當時西醫對「腦膜炎」的認識與治療。

此書的寫作動機,根據曾序與自序,可追溯至民國二十四年春,長沙市發生的一場關於腦膜炎的公開辯論與爭議。當時,腦膜炎被西醫界視為來勢洶洶的傳染病,引起民眾普遍恐慌。西醫採取的診斷方式(如脊椎穿刺、腦部穿刺取液化驗)、治療手段(主要依賴普通解毒血清,且被西醫自身承認效驗有限)、以及預防措施(避免入戲院、電影院、疲勞、佩戴口罩、甚至嚴格隔離),在一些國醫人士看來,不僅療效不彰、預防無謂,甚至診斷方法本身可能對病患造成傷害,住院條件(如湘雅醫院讓病患居於通風高樓、剝去厚暖衣被)也被認為不當,加劇病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曾君貢軒、張君駐塵等國醫代表人物,以及後來的劉裁吾先生,對西醫的做法提出了強烈質疑與反駁。這場爭論甚至延燒至報端,引起公眾關注。劉裁吾先生雖未能直接參與前期的論戰,但深受觸動,遂「伏案著書」,以《痙病與腦膜炎全書》作為其系統性的回應與論述。他認為,既然西醫在治療腦膜炎上「無治療方法」,而國醫「有治療腦膜炎之方法」,便有責任將國醫的有效方藥與理論發揚出來,以挽救病患生命,避免特效靈方失傳。這份「不忍以不作」的心情,以及對國醫療效的高度自信,構成了此書寫作的直接推力。

書中首先確立了核心觀點:西醫的腦脊髓膜炎,實質上對應國醫的「痙病」。這種對應並非簡單的病名替換,而是將西醫基於解剖、病原體(雙球菌)的疾病觀念,納入國醫基於症狀(痙攣、抽搐)、病機(外感、內傷、肝陽等)的辨證體系中進行理解。作者指出,西醫以病之「局部」(腦脊髓膜)命名,國醫則以病之「現狀」(痙、抽)命名,兩者切入點不同,但所指涉的臨床表現有高度重疊性。

對於西醫當時強調的病因——雙球菌,劉裁吾先生在自序和例言中提出了質疑。他引述了西醫內部不同學者的研究,指出檢測到的病菌種類繁多且不確定,甚至連淋病也檢出雙球菌,由此推論雙球菌並非診斷腦膜炎的唯一或確定標準。他更從微生物學原理反駁西醫的細菌致病論,認為人體分泌物或腐敗物質在培養下自可生菌,質疑了將細菌視為疾病唯一「原因」的觀點。這種對西醫病原體理論的挑戰,反映了當時國醫界試圖維護自身病因病機解釋體系的努力。

此書的結構,根據例言,分為十篇,層層深入:

  1. 正名: 確立痙病與腦膜炎的對應關係,明確此書的討論對象。
  2. 溯源: 追溯國醫典籍中關於痙病的論述,特別是張仲景在《金匱》中的發明,顯示國醫對此病有悠久認識基礎,而非新近面對的疾病。
  3. 原因: 從國醫角度分析痙病的病因,如外感、內傷等,與西醫的細菌感染論形成對比。
  4. 辨症: 詳細辨析痙病的臨床症狀,區分不同表現。
  5. 類別: 將痙病細分為不同類型(如最急性、亞急性、續發性),同時強調與傷寒、溫病壞症及其他類似疾病的鑒別診斷,尤其強調痙病與癇病、驚風的區別,試圖釐清國醫古籍中可能存在的混淆。這一點與基本介紹中將驚風、癇症歸入痙病有所不同,顯示作者在書中進行了更細緻的辨析和重新歸類。
  6. 病理: 探討痙病在國醫理論中的病機演變。
  7. 診斷: 闡述國醫診斷痙病的方法,與西醫的診斷手段(如穿刺化驗)形成對照。
  8. 治療: 總述國醫治療痙病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如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平肝熄風等),與西醫的治療方法(主要血清注射)對比,強調國醫的多樣化和有效性。
  9. 詮方: 詳解治療痙病的具體方劑。作者根據國醫理論,將方劑分為宣發太陽、開泄厥陰兩門,並特別標示哪些方劑是專治痙病(特治主症),哪些是兼治或治療類似症狀的(原治主症),旨在為讀者提供精確的用藥指導。此外,也採納了當代其他國醫名家的精華論說與方藥。
  10. 驗案: 記錄作者親自診治的成功病例(書中記載僅有十例成功案例),用實證來支持國醫治療痙病的療效,反駁西醫「別無治法」的論斷。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不僅是一本探討特定疾病的醫學專著,更是民國時期中醫學術界面對西方衝擊的一個縮影。作者劉裁吾先生以堅定的國醫立場,系統梳理了國醫對痙病的認識,並以此為基礎,對西醫腦膜炎的診斷、治療、預防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挑戰了西醫當時被視為科學依據的病原體學說,質疑了其療效和安全性,並通過援引經典、折衷時賢、列舉驗案等多種方式,力圖證明國醫在處理此類疾病上的獨特優勢和實際療效。

此書的價值,一方面體現在其對國醫「痙病」理論的系統闡述,尤其是在鑒別診斷和方劑運用方面的細緻工作;另一方面,它忠實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中西醫學交鋒的真實情景,反映了國醫界在面對西方醫學挑戰時的反應、抗爭與調適。儘管書中對西醫的批評可能帶有當時論戰的情緒色彩,甚至在科學認知上存在歷史局限性(例如對細菌學的理解),但它作為國醫在特定疾病領域,試圖與西醫平等對話、甚至超越西醫的嘗試,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意義。它展現了國醫學者在傳統理論基礎上,結合臨床經驗,積極應對時代挑戰的精神面貌,以及對中華醫學傳承與發展的責任感。書末的驗案更是其強調臨床實效、以療效為證的國醫特色體現。總體而言,《痙病與腦膜炎全書》是一部結合學術研究、臨床經驗與時代論戰,旨在捍衛和發揚國醫價值的代表性著作。


曾序 (1)

曾序 (2)

自序 (1)

自序 (2)

自序 (3)

自序 (4)

例言

第一篇 正名 (1)

第一篇 正名 (2)

第二篇 溯源 (1)

第二篇 溯源 (2)

第二篇 溯源 (3)

第三篇 原因 (1)

第三篇 原因 (2)

第三篇 原因 (3)

第四篇 辨症 (1)

第四篇 辨症 (2)

第五篇 類別 (1)

第五篇 類別 (2)

第五篇 類別 (3)

第五篇 類別 (4)

第六篇 病理 (1)

第六篇 病理 (2)

第七篇 診斷 (1)

第七篇 診斷 (2)

第七篇 診斷 (3)

第八篇 治療 (1)

第八篇 治療 (2)

第八篇 治療 (3)

第八篇 治療 (4)

第八篇 治療 (5)

第九篇 詮方 (1)

第九篇 詮方 (2)

第九篇 詮方 (3)

第九篇 詮方 (4)

第九篇 詮方 (5)

第九篇 詮方 (6)

第九篇 詮方 (7)

第九篇 詮方 (8)

第九篇 詮方 (9)

第九篇 詮方 (10)

第九篇 詮方 (11)

第九篇 詮方 (12)

第九篇 詮方 (13)

第九篇 詮方 (14)

第九篇 詮方 (15)

第九篇 詮方 (16)

第九篇 詮方 (17)

第九篇 詮方 (18)

第九篇 詮方 (19)

第九篇 詮方 (20)

第九篇 詮方 (21)

第九篇 詮方 (22)

第九篇 詮方 (23)

第九篇 詮方 (24)

第九篇 詮方 (25)

第九篇 詮方 (26)

第九篇 詮方 (27)

第九篇 詮方 (28)

第九篇 詮方 (29)

第九篇 詮方 (30)

第九篇 詮方 (31)

第九篇 詮方 (32)

第九篇 詮方 (33)

第九篇 詮方 (34)

第九篇 詮方 (35)

第十篇,驗案 (1)

第十篇,驗案 (2)

第十篇,驗案 (3)

第十篇,驗案 (4)

第十篇,驗案 (5)

第十篇,驗案 (6)

第十篇,驗案 (7)

第十篇,驗案 (8)

第十篇,驗案 (9)

第十篇,驗案 (10)

第十篇,驗案 (11)

第十篇,驗案 (12)

第十篇,驗案 (13)

第十篇,驗案 (14)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