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九篇 詮方 (27)
第九篇 詮方 (27)
1. 乙、開泄厥陰之劑
[製法]上十味,水煎服。
(一七)加減龍膽瀉肝湯(嚴蒼山)
[特治主症]頭痛甚,身熱口渴,目紅如鳩,大使秘結,小便赤澀,脈弦數,苔黃口苦,肝火內燔,風動火升。
[藥品]龍膽草,生山梔,黃芩,赤芍(各二錢),胡黃連(一錢),小生地,車前子(包,各三錢),潼木通,軟柴胡,生甘草(各八分)
[製法]當歸龍薈丸,先空心吞,後服煎藥,每日二次。
[用法]服藥後,大便不通者,去當歸龍薈丸,加生川軍三錢,芒硝一錢五分;頭痛不減者,加羚羊角三分,銼粉化服,並可加玉樞丹以解疫。
(一八)當歸龍薈丸(《局方》)
[原治主症]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滯澀,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等症。
[藥品]當歸,龍膽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一錢五分),麝香(五分)
[製法]麝香另研調入,余藥共為末,炒神麯水泛為丸。
[製法]每次三分或五分,開水吞服。
(一九)黃芩湯(《傷寒論》)
[原治主症]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藥品]黃芩(三錢),芍藥,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劈)
[製法]清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用法]嘔者,加半夏、生薑。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詮義]王士雄曰:少陽膽木挾火披猖,嘔是上衝,利由下迫。半夏、生薑,專開飲結。如其熱熾,宜易連、茹。
予以此為亞急性痙病之主劑,而最急性與續發性亦可通用之。若亞急性痙病之發熱頭痛、嘔吐噁心,西醫認為腦膜炎之前驅症候,究為少陽發生之病。今仲景以下利而謂為太少二陽合病,則必於下利之外,既有發熱惡寒、腰背骨節痛之太陽症,又有胸滿心煩或脅痛嘔吐、口苦咽乾目眩之少陽症。故假之以治亞急性痙病初起之發熱頭痛、嘔吐噁心,允為愜當。
審其有飲,照加薑、夏;審其熱熾,照加連、茹,或再加龍膽草、川楝子、川牛膝、牡丹皮、桑葉、木通以下降之;如猶惡寒不出汗,則加淡豉、蔥白、薄荷以表散之。
但痙未必下利,下利則不痙矣。不當甘以緩中,大棗、甘草,去之可也。如果下利,則未必發痙。其矢酸臭,或黑黃瀑矢,邪熱自有開泄之路,而又兼脈洪浮數,斷斷不致發痙也。如不下利,而脈沉細澀遲,頭痛甚劇,發痙堪虞。此予之歷驗如此,故特表而出之。
(二十)大承氣湯(《金匱》)
[特治主症]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藥品]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製法]上先煮枳樸,去滓;納大黃煮,去滓;納芒硝煮,更上微火一兩沸。
白話文:
乙、開泄厥陰之劑
(十七)加減龍膽瀉肝湯(嚴蒼山)
**主要治療症狀:**頭痛劇烈、身體發熱口渴、眼睛紅得像鴿子眼、大便乾結不通、小便赤黃澀痛、脈象弦而數、舌苔黃膩、口中發苦,這是肝火在體內燃燒,導致風邪引動火勢向上竄升的現象。
**藥物組成:**龍膽草、生山梔子、黃芩、赤芍(各8克),胡黃連(4克),小生地、車前子(用布包起來,各12克),潼木通、軟柴胡、生甘草(各3克)。
**服用方法:**先空腹吞服當歸龍薈丸,之後再服用煎煮好的藥湯,每日兩次。
**加減用法:**如果服藥後大便仍然不通,就去掉當歸龍薈丸,加入生川軍12克、芒硝6克;如果頭痛沒有減輕,加入羚羊角粉1克,用開水沖服,還可以加入玉樞丹來解瘟疫。
(十八)當歸龍薈丸(《局方》)
**主要治療症狀:**治療肝經實火引起的疾病,例如大便乾結不通、小便不暢、胸膈疼痛、陰囊腫脹等。
**藥物組成:**當歸、龍膽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30克),大黃、蘆薈、青黛(各15克),木香(4.5克),麝香(1.5克)。
**製作方法:**將麝香單獨研磨成粉,將其餘藥物研磨成細末,用炒過的麥芽糊製成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少量(約1-2克),用開水吞服。
(十九)黃芩湯(《傷寒論》)
**主要治療症狀:**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導致腹瀉。
**藥物組成:**黃芩(12克),芍藥、甘草(炙,各60克),大棗(12枚,劈開)。
**煎煮方法:**用10升清水煎煮至3升,去除藥渣。
**服用方法:**如果出現嘔吐,加入半夏和生薑。每次溫服1升,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醫理闡述:**王士雄認為,少陽膽經之火旺盛,導致嘔吐是火氣上衝所致,腹瀉則是火氣下迫所致。半夏和生薑是專門用來開解水飲停滯的。如果熱勢很盛,應該改用黃連和知母。
我(作者)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亞急性痙攣病的主要方劑,對於最急性或續發性的痙攣病也可以使用。亞急性痙攣病發作時,會出現發熱頭痛、嘔吐噁心等症狀,在西醫看來像是腦膜炎的前兆,實際上是少陽經發病引起的。張仲景認為出現腹瀉是因為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那麼除了腹瀉之外,肯定同時有發熱怕冷、腰背骨節疼痛的太陽經症狀,以及胸悶心煩、或者脅痛嘔吐、口苦咽乾、頭暈目眩的少陽經症狀。所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亞急性痙攣病初期出現的發熱頭痛、嘔吐噁心,是合適的。
如果病人有飲邪停滯,就加入生薑和半夏;如果熱邪熾盛,就加入黃連和知母,或者再加上龍膽草、川楝子、川牛膝、牡丹皮、桑葉、木通等藥來降泄火氣;如果仍然怕冷不出汗,就加入淡豆豉、蔥白、薄荷來疏散表邪。
但是痙攣病不一定會腹瀉,如果腹瀉,則多半不會發痙攣。就不應該用甘味藥物來緩和,所以可以去除大棗和甘草。如果出現腹瀉,就多半不會發痙攣,如果大便酸臭,或是黑色或黃色的腹瀉,說明邪熱有向外排泄的途徑,而且同時脈象洪大浮數,就肯定不會發痙攣。如果沒有腹瀉,脈象沉細澀遲,頭痛劇烈,就要警惕發生痙攣。這是我(作者)的經驗,所以特別提出來。
(二十)大承氣湯(《金匱》)
**主要治療症狀:**痙攣發病,出現胸悶、口噤(牙關緊閉),躺臥不安,腿腳抽筋,經常咬牙,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
**藥物組成:**大黃(16克,用酒洗過),厚朴(30克,去皮),枳實(5枚,烤過),芒硝(9克)。
**煎煮方法:**先煎煮枳實和厚朴,去除藥渣;再加入大黃煎煮,去除藥渣;最後加入芒硝煎煮,再用小火稍微煮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