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九篇 詮方 (28)

回本書目錄

第九篇 詮方 (28)

1. 乙、開泄厥陰之劑

[用法]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詮義]《金匱》治痙三方,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宣發太陽劑也;大承氣湯,開泄厥陰也。然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兩方,義已詳上。而大承氣湯本是《傷寒論》治陽明胃府之方,而《金匱》以之治痙病,則曰可與者,是開泄陽明胃府,而厥陰之邪熱隨之而下,不致沖激於腦也。

唐容川補正《金匱》,以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大承氣湯三方,皆為痙病門中主中之賓,非治痙之正方。此論誠是。然以陳修園論痙注中,有由於血少津枯不能養筋脈句,遂以生津血、利筋脈為治痙之正法則非也。蓋生津血、利筋脈則是痙罷調理之法,若當痙發之時,一面宣發太陽、消散水液,一面開泄厥陰、溶解血質,正當汗、下消化血液之不暇,何況生津和血哉。

倘以《金匱》發汗太多致痙、風病下之致痙,謂仲景明示以生津血、和筋脈之法,則是誤治致成類痙之療法,非僅汗、下兩端也。今日西醫之誤施注射,致成類痙,猶可以生津血、和筋脈治之;若夫國醫溫熱諸病,誤施溫補,致成類痙,則生津血、和筋脈,得不添薪助油耶。

邇來市醫,不辨痙之原因,隨聲附和,總以生津血、和筋脈為能事,戒用汗、下,無怪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而國醫無解決之日也。

(二一)風引湯(《千金要方》)

[原治主症]除熱癱癇。

[藥品]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製法]上十二味,杵,粗篩,以葦囊盛之。

[用法]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詮義]陳修園曰:《金匱》:痙病,灸瘡難治。仲景未出其方。《傷寒論》火逆諸方,亦恐其過溫。余用風引湯減去桂枝、乾薑一半,研末煎服,往往獲效。

此方開泄之中,兼以鎮斂。

(二二)瀉青丸(錢乙)

[原治主症]治肝膽實熱,多驚多怒,不能安臥,目斜上視,黑睛緊小,白睛青赤腫痛,大便不通,腸風便血,陰汗躁臭,小兒急驚、抽搐、痰熱、目直竄視。

[藥品]當歸,龍膽草,川芎,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

[製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水泛亦可。

[用法]每服半丸至一丸,竹葉煎湯,用砂糖溫水化下。或煎竹葉,泡薄荷湯下。

[詮義]此方開泄之中,兼以宣發。

(二三)清瘟敗毒飲(余師愚)

[藥品]生石膏(一兩),黃芩,赤芍,連翹,牡丹皮,生地,知母,淡竹葉,山梔,玄參(各三錢),甘草(一錢),犀角,川連,桔梗(各一錢五分)

時逸人加減法:

痰熱盛,加浙貝五錢,羚羊角一分,磨沖,芒硝一錢,泡沖;喉痹,加山豆根五分,射干五錢,川鬱金一錢五分;項強,加山甲片三錢,桃仁三錢,三七末一錢。

白話文:

乙、開泄厥陰之劑

[用法] 藥要分溫熱時多次服用,如果服藥後產生排便,剩餘的藥就不要再服用了。

[詮義] 《金匱要略》中治療痙病的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和麻黃湯,這些都是宣發太陽經的藥方。而大承氣湯則是開泄厥陰經的藥方。《金匱要略》提到大承氣湯可以治療痙病,是因為它可以宣泄陽明胃腑的實熱,讓厥陰經的邪熱跟著一起從大便排出,避免熱邪衝擊到頭部。

唐容川認為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大承氣湯這三方,在痙病中只能算是配角,並非治療痙病的主要藥方。這個觀點是對的。陳修園認為痙病是因為血少津液不足無法滋養筋脈,因此應該用滋養津血、疏通筋脈的方法來治療,這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痙病發作時,一面要宣散太陽經的邪氣、排除體內的水液,一面要開泄厥陰經、溶解血中積滯,正忙著發汗、瀉下、消化血液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滋養津血呢?

如果把《金匱要略》中提到發汗過多或用瀉下藥物後導致痙病,認為是張仲景暗示要用滋養津血、疏通筋脈的方法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根本是把錯誤治療導致的痙病當成標準的痙病來醫治,而不是單單發汗或瀉下藥物使用不當的問題。現在西醫誤用注射導致類痙病,還可以用滋養津血、疏通筋脈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如果中醫誤用溫補藥物導致類痙病,再用滋養津血的方法,豈不是火上加油嗎?

現在的醫生不分痙病的原因,跟著大家說要滋養津血、疏通筋脈,不敢用發汗、瀉下的藥,難怪西醫的腦脊髓膜炎可以處理,而中醫卻無法解決。

(二一)風引湯(《千金要方》)

[原治主症] 治療熱性癲癇。

[藥品] 大黃、乾薑、龍骨(各16克),桂枝(12克),甘草、牡蠣(各8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24克)

[製法] 以上十二味藥,搗碎,用粗篩子篩過,裝入蘆葦做的袋子裡。

[用法] 每次取三指抓一把藥,用三升井水煮沸三次,溫服一升。

[詮義] 陳修園說:《金匱要略》說痙病,用艾灸會難以治癒。仲景沒有提出具體藥方。《傷寒論》中的火逆諸方,又擔心太過溫熱。我用風引湯,減去一半桂枝、乾薑,研成末煎服,常常有效。 這個藥方在開泄的同時,兼有鎮靜收斂的作用。

(二二)瀉青丸(錢乙)

[原治主症] 治療肝膽實熱引起的驚恐、易怒、不能安睡、眼睛斜視向上、黑眼珠緊縮變小、白眼珠發青發紅腫痛、大便不通暢、腸風便血、陰部汗多騷臭、小兒急驚風、抽搐、痰熱、眼睛直視。

[藥品] 當歸、龍膽草、川芎、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

[製法] 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芡實一樣大,也可以用水做成水丸。

[用法] 每次服用半丸到一丸,用竹葉煎湯,加入砂糖溫水送服。也可以煎竹葉,用薄荷湯送服。

[詮義] 這個藥方在開泄的同時,兼有宣散的作用。

(二三)清瘟敗毒飲(余師愚)

[藥品] 生石膏(30克),黃芩、赤芍、連翹、牡丹皮、生地、知母、淡竹葉、山梔、玄參(各9克),甘草(3克),犀角、川連、桔梗(各4.5克)

時逸人加減法: 痰熱嚴重,加浙貝(15克),羚羊角磨粉沖服(0.3克),芒硝泡水沖服(3克);喉嚨腫痛,加山豆根(1.5克),射干(15克),川鬱金(4.5克);脖子僵硬,加穿山甲片(9克),桃仁(9克),三七粉(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