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五篇 類別 (2)
第五篇 類別 (2)
1. 第五篇 類別
《金匱》: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兀兀然,脈反沉遲,此為痙。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張氏醫通》:痙,止屬太陽而不及他經者,何也?蓋痙必反張,其病在督。背之經絡,惟太陽與督脈耳,言太陽,則督必在其中矣。
薛立齋:足三陰痙,手足厥冷,筋脈俱急,汗不止,項強脈沉。太陰則四肢不收,少陰則閉目合面,厥陰則頭搖口噤。
王海藏:發汗大多,因致痙。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痙也。若低頭視下,手足牽引,時膝相搆者,陽明痙也。若一目或左右斜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痙也,手足厥逆,筋脈拘急者,太陰痙也。
喻嘉言:項強背反,不能仰者,太陽之痙,以賅三陽。身踡足曲,不能俯者,太陰之痙,以賅三陰。
此言六經之類痙當辨者。然國醫之痙病,為督脈發生之病,固與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相合。但六經無督脈,惟以太陽、厥陰之痙,屬諸督脈也。故太陽之經,在背兩行,言太陽則督在其中,誠有如《張氏醫通》所云者。即可知厥陰之腧在背項,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頂,言厥陰,則督亦在其中也。
又六經惟厥陰包管神經,而督脈實能統領神經,故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不能外國醫之督脈,以言溝通,即不能外太陽厥陰,以言溝通也。非此則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之痙,皆與督脈不相涉,皆為痙之類症也。《靈樞》: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謂仰。督脈統制諸陽,能仰而不能俯。
故今日之腦脊髓膜炎,無一能俯者,其屬諸督脈也無疑矣。薛立齋分三陰,王海藏分三陽與太陰,喻嘉言以太陽賅三陽、太陰賅三陰,皆痙之類症,非正式痙病也。況喻氏以項強、背反不能仰者,為陽痙。夫既項強、背反,即有仰之現象,胡為項強、背反而猶謂之不能仰者,此喻氏絕少經驗之談也。
《金匱》之剛痙、柔痙,唐容川注為痙病門中主中之賓,不得稱為正式痙病,確有見地,令人欽佩。足見西醫之腦脊髓膜炎,非剛痙、柔痙之比。但剛、柔二字,仲景明明以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分之,毫無疑義,而朱奉議謂剛痓屬陽、柔痓屬陰,固非;後世以剛痙即急驚、柔痙即慢驚,亦不可解;近日又以神經興奮為剛痙、神經衰弱為柔痙,尤屬想像之詞。
況《內經》柔痓,王冰注以骨弱不舉、筋緩無力為解,而仲景《傷寒》謂項強如柔痓狀,是柔痓亦有項強之症,與王注大相反對。則剛、柔二字,如不以仲景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分之,只可付之郭公夏五之例,若欲強解之,亦不達矣。
白話文:
第五篇 類別
《金匱要略》說:太陽病,發燒沒有出汗,反而怕冷,這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燒有出汗,不怕冷,這叫做柔痙。太陽病,各種症狀都出現,身體僵硬,看起來呆呆的,脈象反而沉而遲緩,這就是痙。太陽病,沒有出汗而且小便反而很少,氣往上衝到胸口,嘴巴緊閉說不出話,這是將要發作剛痙的徵兆。
《張氏醫通》說:痙這種病,只屬於太陽經,不涉及到其他經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痙一定是身體反張,它的病變位置在督脈。背部的經絡只有太陽經和督脈,說到太陽經,督脈一定也在其中了。
薛立齋說:足三陰經的痙,會手腳冰冷,筋脈都繃得很緊,汗流不止,脖子僵硬,脈象沉。太陰經的痙會導致四肢無力收縮,少陰經的痙會導致眼睛閉合,面部僵硬,厥陰經的痙會導致頭部搖晃,嘴巴緊閉。
王海藏說:發汗太多,會導致痙。身體發熱,腳部冰冷,脖子僵硬,怕冷,頭部發熱,臉部腫脹,眼睛發紅,頭部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張,這是太陽經的痙。如果頭低下來看著下方,手腳被牽引,膝蓋時常相互碰觸,這是陽明經的痙。如果一隻眼睛或左右斜視,且一隻手或一隻腳抽搐,這是少陽經的痙。手腳冰冷,筋脈繃得很緊,這是太陰經的痙。
喻嘉言說:脖子僵硬,背部反張,不能往後仰,這是太陽經的痙,可以涵蓋三陽經。身體蜷縮,腿彎曲,不能向前彎腰,這是太陰經的痙,可以涵蓋三陰經。
以上說的是六經的痙,應該仔細辨別。然而,中醫認為痙病是督脈發生的病,這點和西醫的腦脊髓膜炎相符。但是,六經中沒有督脈,只把太陽經和厥陰經的痙歸屬於督脈。所以太陽經在背部兩側,說到太陽經,督脈一定在其中,就像《張氏醫通》所說的那樣。也可以知道厥陰經的腧穴在背部和脖子,厥陰經和督脈在頭頂會合,說到厥陰經,督脈也一定在其中。
而且六經中只有厥陰經掌管神經,而督脈實際上統領神經,所以西醫的腦脊髓膜炎,不能脫離中醫的督脈來溝通解釋,也不能脫離太陽經和厥陰經來溝通解釋。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的痙,都和督脈沒有關係,只是痙的類似症狀。《靈樞》說:陽經生病的人不能彎腰,陰經生病的人不能仰頭。督脈統領所有的陽經,所以能仰頭而不能彎腰。
所以現在的腦脊髓膜炎,沒有一個能彎腰的,歸屬於督脈是沒有疑問的。薛立齋把痙分為三陰經的痙,王海藏把痙分為三陽經和太陰經的痙,喻嘉言用太陽經概括三陽經的痙,用太陰經概括三陰經的痙,這些都是痙的類似症狀,不是真正的痙病。況且喻嘉言認為脖子僵硬、背部反張、不能仰頭是陽痙。既然脖子僵硬、背部反張,就應該有仰頭的現象,為什麼又說脖子僵硬、背部反張卻不能仰頭呢?這是喻嘉言缺乏經驗的說法。
《金匱要略》中的剛痙和柔痙,唐容川註解認為它們是痙病中的主賓,不能稱為真正的痙病,這個見解確實很有道理,令人佩服。由此可見西醫的腦脊髓膜炎,不是剛痙和柔痙可以比的。但是,剛、柔二字,張仲景明明是根據有沒有出汗、怕不怕冷來區分的,沒有任何疑問。而朱奉議說剛痙屬陽,柔痙屬陰,這是不對的;後世把剛痙當成急驚風,把柔痙當成慢驚風,這也是不合理的;最近又有人說神經興奮是剛痙,神經衰弱是柔痙,這些更是憑空想像的說法。
而且《內經》中說柔痙,王冰註解說是骨頭軟弱無力,筋脈鬆弛無力,而張仲景《傷寒論》中說脖子僵硬像柔痙的症狀,也就是說柔痙也有脖子僵硬的症狀,這和王冰的註解大相矛盾。那麼剛、柔二字,如果不按照張仲景說的有汗沒汗、怕冷不怕冷來區分,就只能當作模棱兩可的例子,如果硬要解釋,也是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