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五篇 類別 (3)

回本書目錄

第五篇 類別 (3)

1. 第五篇 類別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所至,為痙;少陽所至,為瘛。

《素問·生氣通天論》: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

《千金方》:小兒癇,熱盛亦為痙。癇有三種,有驚癇,有風癇,有食癇。

張元素:癇與痙,亦驚風之類。

陳藏器:驚癇,即急驚。

王云鶴:痙、癇、驚風,統為腦膜炎。

此言驚、癇、瘛、厥之類痙當辨者。吳鞠通曰:後人不分痙,瘛、厥為三病,統言之曰驚風熱痰,曰角弓反張,曰搐搦抽掣。方有執作《痙書》,其或問中,混瘛為痙。葉桂《臨症指南》治痙、癇、厥最多,而混稱痙、厥,無瘛之名目,亦混瘛為痙。究之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前人所謂痙也。

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搐搦抽掣,前人所謂瘛也。然搐搦抽掣之謂瘛,而時作時止,止而復發,或數日一發,或數月一發,發不待治而自止者,癇也。吳氏此論,對於痙、瘛、癇,頗有分析。然《千金》謂小兒癇,熱盛亦為痙。予以臨床事實證之。小兒每發搐搦抽掣,醫家、病家呼為驚風,然有一發而止,有一日數發,或數日一發者,《千金》謂之小兒癇,實相符合。

若熱毒重篤,或治不得法,乃得有頸項強、背反張之現象,《千金》謂之熱盛為痙,亦相符合。然其癇有起於驚嚇者,有起於感冒者,有起於食積者,較之吳氏之論癇,數月一發,發不待治者有間矣。至吳氏論厥,謂四肢冷如冰者為厥則是,謂四肢熱如火者為厥則非也。仲景《傷寒》熱深厥深,則是熱在裡而寒在表,乃謂之熱厥。

若溫熱、暑濕之為厥病,則厥每與痙相連,薛氏《濕溫篇》中已言及之,而葉氏《臨症指南》連類並稱者亦多,皆四肢厥冷之厥,而無四肢火熱之厥。若以厥與痙、瘛、癇三者,並立為病名,則是《內經》之厥巔疾,即西醫之腦充血,昏瞀眩僕,或失知覺,或失運動,正《內經》所謂大厥、薄厥也。山東張伯龍、蘭溪張山雷、天津張錫純,論之最詳且盡,又非以四肢厥冷為厥也。

近日有因腦脊髓膜中,而有水液、血質,認為腦充血者,豈知西醫之腦充血,為國醫之痙病,久已訛為中風,若果為腦充血,則今日之中風者,幾見有頸項強、背反張,如西醫之腦脊髓膜火者乎,此固無庸辨也。

《金匱》:新產血虛,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

此言產後之類痙當辨者。予屢診產後,頭暈,汗出,面赤,目眩,齘齒,言蹇,手足蠕動,或拘急,即斷為產後病痙,而頸項強者間有之,若背反張者則未之見焉,此不可認為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也。

《金匱》:太陽病,發汗大多,因致痙。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痙病有灸病,難治。

白話文:

太陽經氣所到的地方,容易發生痙病;少陽經氣所到的地方,容易發生瘛病。

血氣鬱積在頭部,會使人昏厥。

血和氣一起向上衝,如果氣能回到原位,人就能活;如果氣不能回來,人就會死亡。

小兒癲癇,熱氣旺盛也會導致痙病。癲癇有三種,分別是驚嚇引起的癲癇、風邪引起的癲癇和飲食不當引起的癲癇。

張元素認為癲癇和痙病都屬於驚風的範疇。

陳藏器認為驚癇就是急驚風。

王云鶴認為痙病、癲癇和驚風,都屬於腦膜炎。

這些說的是驚、癲癇、瘛、厥等類似痙病的疾病,需要仔細辨別。吳鞠通說:後人不區分痙病、瘛病和厥病,把它們統稱為驚風熱痰,或者角弓反張,或者抽搐。方有執寫了《痙書》,但書中卻把瘛病混同於痙病。葉桂的《臨症指南》治療痙病、癲癇和厥病最多,也把痙病和厥病混稱,沒有提到瘛病,也是把瘛病當成了痙病。仔細研究,痙病是指身體強直,後人所說的角弓反張,就是前人所說的痙病。

瘛病是指肌肉蠕動抽縮,後人所說的抽搐,就是前人所說的瘛病。但抽搐有時發作,有時停止,停止後又會復發,或者幾天發作一次,或者幾個月發作一次,發作時不用治療也會自己停止,這種情況就是癲癇。吳鞠通的這些論述,對痙病、瘛病和癲癇做出了很好的分析。但是《千金方》說小兒癲癇,熱氣旺盛也會導致痙病。從臨床實際情況來看,小兒每次發作抽搐,醫生和家屬都稱之為驚風,但有的只發作一次就停止了,有的則一天發作多次,或者幾天發作一次。《千金方》所說的小兒癲癇,實際上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熱毒嚴重,或者治療不當,就會出現頸項僵硬、背部反張的現象,《千金方》說熱氣旺盛會導致痙病,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癲癇有的因驚嚇引起,有的因感冒引起,有的因食積引起,這與吳鞠通所說的癲癇,數月發作一次且發作時不用治療也會自己停止的情況有所不同。至於吳鞠通說的厥病,認為四肢冰冷才是厥病,這是對的;認為四肢發熱是厥病,則是不對的。《傷寒論》說熱邪深入體內,厥的症狀也會加重,這是指熱邪在內而寒邪在外的熱厥。

如果溫熱病或暑濕病引起的厥病,厥病往往會和痙病同時出現,薛氏的《濕溫篇》中已經提到過這種情況,而葉氏的《臨症指南》也經常把這兩者連在一起說,這裡說的都是四肢冰冷的厥病,而不是四肢發熱的厥病。如果把厥病和痙病、瘛病、癲癇並列為不同的疾病名稱,那麼《內經》所說的厥癲疾,就相當於西醫所說的腦充血,患者會昏迷、眩暈、跌倒,或者失去知覺,或者失去運動能力,這正是《內經》所說的大厥或薄厥。山東的張伯龍、蘭溪的張山雷、天津的張錫純,對此都有詳細而全面的論述,他們也沒有把四肢冰冷的現象當作厥病。

最近有人認為腦脊髓膜中有液體或血液,就認為是腦充血,卻不知道西醫的腦充血,就是中醫的痙病,很久以來一直被誤認為是中風。如果真的是腦充血,那現在的中風病人,有幾個會出現頸項僵硬、背部反張,像西醫的腦脊髓膜炎那樣?這是不需要爭論的事實。

《金匱要略》說:產婦因為產後血虛、出汗,容易感受風邪,所以會導致痙病。

這些說的是產後容易發生的類似痙病的疾病,需要仔細辨別。我多次診治產後的病人,發現她們有頭暈、出汗、面色潮紅、眼睛發花、磨牙、說話困難、手腳蠕動或拘攣等症狀,我都會判斷為產後痙病,其中偶爾有頸項僵硬的,但沒有出現背部反張的,這不能認為是西醫的腦脊髓膜炎。

《金匱要略》還說:太陽病,發汗過多,也會導致痙病。如果因為感受風邪而導致痙病,如果再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加重痙病;如果再發汗,病情會更加嚴重,出現拘攣的現象。痙病如果用艾灸治療,很難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