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九篇 詮方 (5)
第九篇 詮方 (5)
1. 甲、宣發太陽之劑
故人身之筋肉,西醫解剖分為兩種,一為隨意筋,一為不隨意筋。故隨意筋之當動而不動者,如手足癱瘓,不仁不用,謂之風;不隨筋之不當動而動者,如口眼歪斜,手足搐搦,亦謂之風。
故凡國醫籍中稱為風痹、風痱、風懿、風癇、驚風,凡有涉風字者,皆不離此二種意義也,白花蛇主治大風諸疾者,蓋以蛇為冷血動物,心臟缺乏,能使人身之血行遲緩,此即截風之義也。又蛇之肌肉柔軟,任意張縮,能使人身之肌肉弛張自如,此又截風之義也。諸蛇死皆閉目,而白花蛇蘄產,精氣獨注於目,死皆突出不閉,故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目上視,亦以蘄產為治痙之要藥。李瀕湖謂物之善行而迅速者,唯風與蛇。
而蛇又為截風之要藥,則以善行迅速之物,而治善行迅速之病,不相符合也耶。
蜈蚣有兩種。一種黑頭野產,冬蟄春出,予嘗於郊外見之,有大毒,觸之灼熱疼痛。一種金頭,由於培養而成,春季出新,可供藥用。陳仁山謂以雞毛濕透,埋於坎中,蓋之以薦,日久乃生。鄭肖嚴謂以生草堆積腐爛,日久便生。湘省藥市,售皆川產。相傳以米和土,掩之即成。
蜈蚣之能治痙病,辛以散結,溫以通行,非蜈蚣之特效也。蜈蚣每一環節生腳一對,末端如鉤,腳凡十五至二十五,與西醫解剖屍體自腦至脊之神經對對相關無異。又蜈蚣之呼吸口,生於頸部環節之兩旁,一氣貫通,故主治痙病之頸項強、背反張,即是調節神經、回覆反射也。
然唐、宋以來,誤認痙病為驚風,如《聖惠方》之治小兒撮口風,以丹砂、輕粉而配蜈蚣,非頸項強、背反張,而其風何能成撮口之狀。《直指方》之治小兒天吊風,以麝香而配蜈蚣,非頸項強、背反張,而其風何能成天吊之狀。他如命名內釣者,蓋外面之有頸項強、背反張,而內實有釣起之原因。
國醫先哲形容今日之腦脊髓膜炎,可謂畢肖。足見今日之對於腦脊髓腦炎,其特效有如此者。
全蠍,用全者稱全蠍,用梢者稱蠍尾。張山雷謂古人恆治大人風痹、小兒風癇,皆用蠍尾,則此蟲之力多在於尾。而尾之性情,下行為順。藥肆漬之以鹽,鹽亦潤下,且又節節靈通,宣通之力,必為迅利,正與氣血上菀之病情針鋒相對。然治痙病,當用全蠍,但較蜈蚣之力稍遜。
而其形態與之略同,全體凡十三環節,其後腹部有六環節,亦與解剖屍體自腦至脊之神經,對對相開無異。張氏既謂節節靈通,則弛緩神經之力,在全身而不在尾。故《本事方》治慢脾風,取其全者,與白朮、麻黃等分為末。《聖惠方》治天釣風,亦取其全者,與硃砂為末。
國醫先哲,非獨用尾也。今以之治腦脊髓膜炎,上必連腦,下必連尾,則全身之力,勝尾多矣。況佐於苦降藥隊中,則其效能,何患其不下行耶。
白話文:
人體的肌肉,西醫解剖學分為兩種,一種是隨意肌,另一種是不隨意肌。隨意肌應該活動卻不能動,像是手腳癱瘓、麻木無力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風」;不隨意肌不應該活動卻自行活動,像是口眼歪斜、手腳抽搐的情況,也被稱為「風」。
所以,中醫典籍中提到的風痹、風痱、風懿、風癇、驚風等,凡是帶有「風」字的病症,都離不開這兩種意思。白花蛇之所以能治療大風類的疾病,是因為蛇是冷血動物,心臟功能不強,能使人體血液循環減慢,這就是「截風」的道理。此外,蛇的肌肉柔軟,能任意伸縮,也能使人體的肌肉放鬆自如,這也是「截風」的道理。各種蛇死後都會閉上眼睛,但蘄州產的白花蛇,精氣特別集中在眼睛,死後眼睛會突出而不閉上,所以,像痙攣病症中出現的頸項強直、背部反張、眼睛上翻等情況,也把蘄州產的白花蛇視為治療痙攣的重要藥物。李時珍說過,萬物中,行動最快速的,就是風和蛇。
而蛇又是截風的重要藥物,這就好像用行動快速的藥物,去治療行動快速的疾病,難道不是非常符合嗎?
蜈蚣有兩種。一種是黑頭的野生蜈蚣,冬天冬眠,春天出來,我曾經在郊外見過,有劇毒,碰到會感到灼熱疼痛。另一種是金頭的,是人工養殖的,春天新生,可以作為藥用。陳仁山說,把雞毛浸濕,埋在土坑裡,上面蓋上草席,久了就會生出蜈蚣。鄭肖嚴說,把腐爛的雜草堆積起來,久了也會生出蜈蚣。湖南的藥材市場賣的都是四川產的。相傳,把米和土混在一起,掩蓋起來就會變成蜈蚣。
蜈蚣能治療痙攣性疾病,是因為它辛散可以解開結聚,溫熱可以疏通經絡,並非蜈蚣有什麼特效。蜈蚣的每一環節都長著一對腳,末端像鉤子,腳的數量大約有十五到二十五對,這與西醫解剖人體發現的從腦部到脊髓的神經對應關係很相似。另外,蜈蚣的呼吸孔長在頸部環節的兩旁,氣息貫通全身,所以能治療痙攣病症的頸項強直、背部反張,其實就是調節神經、恢復反射功能。
但是,唐宋以來,人們誤以為痙攣病症就是驚風,例如《聖惠方》治療小兒撮口風,用丹砂、輕粉來搭配蜈蚣,但若不是因為頸項強直、背部反張,風怎麼會變成嘴巴緊縮的樣子呢?《直指方》治療小兒天吊風,用麝香來搭配蜈蚣,如果不是因為頸項強直、背部反張,風怎麼會造成身體向上吊的樣子呢?其他像是被稱為「內釣」的病症,其實是外面有頸項強直、背部反張的症狀,而內在有引起這種情況的原因。
中醫先賢對今天所說的腦脊髓膜炎的描述,可說是完全相符。可見,今天對於腦脊髓膜炎的治療,有這樣的特效藥。
全蠍,使用整個的稱為全蠍,使用尾部的稱為蠍尾。張山雷說,古人常常治療大人風痹、小兒風癇,都使用蠍尾,可見這種蟲的藥力主要在尾部。而尾部的性質,是向下走的。藥店用鹽來浸泡蠍尾,鹽也有潤下的作用,而且蠍尾一節一節相連,很靈活,宣通的力量肯定很迅速,正好與氣血上逆的病情相反。然而,治療痙攣病症,應該使用全蠍,只是藥力比蜈蚣稍微弱一些。
全蠍的形態與蜈蚣相似,整個身體有十三個環節,腹部後面有六個環節,這也與解剖人體發現的從腦部到脊髓的神經對應關係很相似。張山雷既然說蠍尾節節靈通,那麼放鬆神經的力量應該在全身,而不只是在尾部。所以,《本事方》治療慢脾風,就取用全蠍,與白朮、麻黃等分研末使用。《聖惠方》治療天釣風,也取用全蠍,與朱砂一起研末使用。
可見,中醫先賢並非只用蠍尾。現在用全蠍來治療腦脊髓膜炎,上面必定連接到腦部,下面必定連接到尾部,那麼全身的藥力,勝過只用尾部太多了。何況再搭配苦寒降下的藥物,它的藥效,又何愁不能夠向下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