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九篇 詮方 (14)
第九篇 詮方 (14)
1. 甲、宣發太陽之劑
[藥品]炙麻黃(三分),杏仁(三錢),炙草(六分),葛根,秦艽(一錢五分)
[說明]此方用張仲景之麻黃湯加減而成。若病者覺後腦痛,方中加膽草二分,川連三分;口苦口乾口燥,加入淡芩一錢,茅根三錢;舌苔厚膩,終日不知飢餓,加楂炭三錢,枳實炭一錢;小溲短赤,加赤苓三錢,方通一錢。藥後溫覆取汗,若予粥湯則更佳,但以周身微汗為度,萬不可覆被過厚,使病者大汗淋漓,大汗淋漓,病反不除,且有熱勢加甚之流弊,願病家注意及之。夫此症多數從春溫轉屬而成,非病理所特發的。
而春溫之惡寒期,為時甚暫,病家往往不及醫治,不治則發熱,其症狀及治法如下。
[詮義]痙病之發生於春季,外則宣發太陽之表,內則開泄厥陰之裡,予之三十年前研究所得者,爾時不知西醫之有腦脊髓膜炎也。今春長沙市發生腦脊髓膜炎,察其症情,一一與國醫之痙病吻合。顧氏之第一、第二療法,則用仲景之麻黃、葛根、青龍等方,固為宣發太陽之表,而一覺後腦疼痛,即加入膽草、芩、連等藥,為開泄厥陰之裡。遙隔萬里,得一氣求聲應之友,不知景仰之何似也。
但國醫痙病,為氣候病理之所特發,而謂為多數溫病轉屬,亦猶夫人之見。故謂痙病初起,只知在太陽最淺一層,而不知為厥陰之大熱內沖,然一覺後腦疼痛,不重加麻、桂、葛根與附子,而必用膽草、芩、連者,蓋知此當然而不知此所以然,故不能申說病源之所在也。予之初診是病,亦固若是,嗣後屢診而屢研究之,乃知病源之所在,則宣發太陽、開泄厥陰,為治痙家之要素焉。
(2)發熱期:惡寒之後,繼以發熱,噁心嘔吐,移時熱壯,有汗或無汗,躁熱口渴,引飲無度,水入即嘔,氣粗而喘,小溲短赤,兩目漸漸無神,脈洪而躁,舌絳苔干,頭痛加盛,結喉旁人迎脈管跳動,不惡寒而反惡熱。此時之治法,當分兩種:一為有汗之治法,一為無汗之治法。有汗之治法,用葛根芩連為主,擬方如下:
葛根(一錢五分),茅根(四錢),膽草(四分),桑葉,杏仁(各三錢),淡芩(一錢),川連(三分),蘆根(一兩),炙草(六分)
[說明]壯熱口燥甚者,必見津干,可加花粉一錢;後腦痛甚者,膽草可加重至七分。藥後如其見效,病必熱勢退減,噁心稀少,口燥漸潤,脈靜而和,舌絳漸淡。否則從速延醫,尚再因循生誤,病即入於危險。無汗之治法,常以大青龍湯為主。擬方如下:
生麻黃(四分),生石膏,膽草,杏仁,桑葉,茅根(各三錢,去心),川連(四分),炙草(六分),葛根(一錢五分),蘆根(一兩,去節),薄荷(一錢,後入)
[說明]藥後當令周身出汗,得汗則熱當退,煩躁當安,氣喘當平,如此現象,即是病退。若不爾,從速延請良醫診察,因病愈之機會,不可失去,一失即難於挽救。且此病為期甚短,自起病以迄臨危,中間經過時刻僅二十四鍾,多則亦不過延至三十六鍾,或四十八鍾而已。
白話文:
甲、宣發太陽之劑
[藥方]
炙麻黃(少許)、杏仁(約11克)、炙甘草(約2克)、葛根、秦艽(約5.6克)
[說明]
這個藥方是從張仲景的麻黃湯修改而來的。如果病人感到後腦疼痛,可以在藥方中加入膽草(少許)和黃連(少許);如果感到口苦、口乾、口燥,可以加入淡黃芩(約3.7克)和茅根(約11克);如果舌苔厚膩,整天都沒有飢餓感,可以加入焦山楂(約11克)和焦枳實(約3.7克);如果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可以加入赤茯苓(約11克)和通草(約3.7克)。服藥後要蓋被子保暖以幫助發汗,如果能喝點粥湯效果更好,但發汗程度以全身微微出汗為宜,千萬不能蓋太厚的被子,讓病人大汗淋漓。大汗淋漓不僅不能治好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希望病人及其家屬注意這一點。這種病大多是從春季的溫病轉變而來,並不是單獨發生的疾病。
春季溫病引起的惡寒(怕冷)時期很短,病人常常來不及就醫,如果不治療就會發燒。這種病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如下:
[解釋]
痙病(一種抽搐性疾病)發生在春季,治療上要從外宣散太陽經的表邪,從內疏通厥陰經的鬱滯。這是我三十年前研究得到的經驗,當時還不知道西醫有腦脊髓膜炎這種病。今年春天長沙市發生了腦脊髓膜炎,觀察其症狀,一一與中醫的痙病相符合。顧氏的第一、第二種治療方法,是使用張仲景的麻黃、葛根、青龍等藥方,確實可以宣發太陽經的表邪。而一旦出現後腦疼痛,就加入膽草、黃芩、黃連等藥,就是為了疏通厥陰經的鬱滯。相隔萬里,能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是非常敬佩啊!
但是中醫認為痙病是由於氣候病理的特殊因素引起的,而說成是多數溫病轉變而來,這也是一家之言。所以說痙病剛開始發作時,只知道在太陽經最淺的部位,而不知道是厥陰經的熱邪內沖。然而,一旦出現後腦疼痛,不加重使用麻黃、桂枝、葛根和附子,反而使用膽草、黃芩、黃連,這說明他們只知道要這樣做,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不能說明病因所在。我最初診治這種病時,也是這樣。後來經過多次診治和研究,才明白病因所在,所以宣發太陽、疏通厥陰,是治療痙病的關鍵。
(2) 發熱期:
在惡寒之後,接著就會發熱,噁心嘔吐,很快就會高燒,有時有汗,有時無汗,煩躁口渴,大量喝水卻還是渴,喝水後就吐,呼吸急促,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兩眼漸漸失去光彩,脈搏洪大而急促,舌頭顏色深紅且乾燥,頭痛加劇,喉結旁邊的人迎穴脈搏跳動,不感到怕冷反而覺得怕熱。這個時候的治療方法,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汗的治療方法,一種是無汗的治療方法。
有汗的治療方法,以葛根黃芩黃連湯為主,藥方如下:
葛根(約5.6克)、茅根(約15克)、膽草(少許)、桑葉、杏仁(各約11克)、淡黃芩(約3.7克)、黃連(少許)、蘆根(約37.5克)、炙甘草(約2克)
[說明]
如果高燒口乾特別嚴重,肯定會出現津液不足的現象,可以加入花粉(約3.7克);如果後腦疼痛特別嚴重,可以將膽草的用量加重到約2.6克。服藥後如果有效,病人的發熱就會減退,噁心會減輕,口乾會慢慢緩解,脈搏會趨於平和,舌頭的紅色也會逐漸變淡。如果沒有效果,就要趕緊請醫生診治,如果繼續拖延,病情就會進入危險的境地。
無汗的治療方法,通常以大青龍湯為主。藥方如下:
生麻黃(約1.5克)、生石膏、膽草、杏仁、桑葉、茅根(各約11克,去心)、黃連(約1.5克)、炙甘草(約2克)、葛根(約5.6克)、蘆根(約37.5克,去節)、薄荷(約3.7克,後下)
[說明]
服藥後應該讓全身出汗,出了汗,發熱就會消退,煩躁會平靜,氣喘會平復,如果出現這些現象,就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沒有出現這些現象,就要趕緊請有經驗的醫生診斷,因為治病的機會稍縱即逝,錯過了就難以挽救。而且這種病病程很短,從發病到危險時刻,中間經過的時間僅為二十四小時,多則也只會延遲到三十六小時或四十八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