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九篇 詮方 (15)

回本書目錄

第九篇 詮方 (15)

1. 甲、宣發太陽之劑

[詮義]顧氏之論腦脊髓膜炎,而有惡塞之期,而有發熱之期,而有危險之期,而有不治之期,正予之所謂亞急性與續發性者,固有此種種症候也。惟為期最短六語,乃合予之所謂最急性痙病,性極迅速,一時暴發即斃,不斃則延長亦不過一二日。顧氏所謂經過時刻二十四鍾,或三十六鍾至四十八鍾者是也。

若當一時猝發之時,以針刺病者之手指爪甲或曲池、委中諸穴,無血則死,國醫所謂內閉外脫,無從救療;有血則生,以飛龍奪命丹或混合紫雪灌服之。須臾汗出或嘔瀉,即為可愈之病。若汗後發生煩躁喘促,是為汗之不得其法,亦非不死之症,從厥陰開泄之,則喘促即平矣。

若初起而惡寒發熱、頭痛嘔惡,此皆痙之前驅症候,治之得法,未必成痙。夫痙病必須頸項強、背反張,方為國醫督脈之病,方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顧氏所謂惡寒之期固不是痙病,而發熱之期亦未必是痙病。必至此脈洪躁,結喉兩旁人迎跳動,則熱毒上衝。而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乃得有此種現象。

降以大劑苦寒,如龍膽、芩、連之類,從厥陰開泄之,無不立效。若其表未解,則仍兼以宣發太陽之藥,但當用辛香芳涼以橫散,不當用辛溫升散以豎開。斯時也,葛根、防風一派豎升之藥,皆為所忌,不似第一期時代,猶可勝葛根、防風之辛溫升散也。若不顧熱毒上衝,而再用辛溫升散之劑,則腦脊髓膜炎從此成矣。

此立方所以必貴選藥也。

(3)危險期:發熱期治之不得法,或未經醫治,則熱不得退,不退剛傳入神經系。就病理言,凡熱皆上行。上行則侵入腦部。延髓為神經總彙之區,熱邪上行,則神經受其熏炙而緊張,平常工作,頓失常態,且一切均不由自立。此時即見頸項強直,甚則頭向後反,此即腦脊髓膜炎所致。

其神志昏糊,即知識神經受病之見端;手足痙攣,運動神經亦病;其目睛上視或歧視,或牙關勁強而不得開張者,則滑車神經並頰神經皆病矣。發熱期未見神經症時,以退熱為先務,熱退即可無事。此時熱雖壯,當以弛緩神經為最要,發熱一層,反居於次要地位。故此時用藥,當以弛緩神經為首要之圖,苦寒降熱,亦不可少。

如此乃為合法。方用犀角地黃湯為主。

犀角尖(三分,磨沖),膽草(六分),川連(三分),鮮生地(六分),滁菊(三錢),歸身(四錢),蠍尾(二分,去毒,炙,研沖),赤芍(一錢五分),迴天再造丸(一粒,藥化服),安腦丸(一粒,藥化服)

[說明]此時期之神經症,每多陣發性,倘一劑不知,可照方連服二三劑,每劑分三次服,每服隔半時或一小時,只服頭煎,不服二煎。病重而痙攣頻作者,第一劑中,當加羚羊三分磨沖,第二、第三劑去之,因羚羊只可偶用、少用,不可常用、多用。如此施治,輕者二劑當效,重者三劑甚效。

白話文:

顧氏(指顧松園)認為腦脊髓膜炎有病情惡化、發熱、危險和不治的幾個階段,這和我所說的亞急性與繼發性腦脊髓膜炎的各種症狀是一致的。其中病程最短的只有六個小時,這相當於我所說的最急性痙病,發病非常快,一下子就可能死亡,如果沒有立即死亡,也最多只會延長一到兩天。顧氏所說的病程經過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甚至四十八小時的情況,就是指這個。

如果病症突然發作,可以用針刺病人的手指甲、腳趾甲,或曲池、委中等穴位,如果沒有血流出,就表示病情危急,在中醫上稱為「內閉外脫」,無法救治;如果有血流出,就表示還有救,可以灌服飛龍奪命丹或紫雪散。如果服藥後很快就出汗或嘔吐腹瀉,就表示病情可以好轉。如果出汗後出現煩躁、呼吸急促,就表示出汗的方法不對,但也不是絕症,可以從厥陰經疏通宣洩,呼吸急促的狀況就會平息。

如果一開始是怕冷、發熱、頭痛、想吐,這些都是痙攣的前兆,如果治療得當,未必會發展成痙攣。痙攣的病症必須出現頸項僵硬、背部反張,在中醫上才屬於督脈的疾病,才符合西醫所說的腦脊髓膜炎。顧氏所說的怕冷階段並非痙病,而發熱階段也未必是痙病。必須等到脈搏洪大躁動,喉結兩旁的人迎穴跳動,就表示熱毒向上衝擊。而西醫所說的腦脊髓膜炎,也會出現這種現象。

這時可以用大量苦寒的藥物,如龍膽草、黃芩、黃連之類,從厥陰經疏通宣洩,通常都能立刻見效。如果表證(體表症狀)還沒解除,則仍然要配合宣發太陽經的藥物,但應該用辛香、芳香、清涼的藥物來橫向疏散,不應該用辛溫升散的藥物來向上發散。這時,像葛根、防風等一類向上升散的藥物都是禁忌的,不像第一階段時,還可以承受葛根、防風等辛溫升散的藥力。如果無視熱毒向上衝擊,而再使用辛溫升散的藥物,就會導致腦脊髓膜炎的形成。

因此,這個階段的處方選藥非常重要。

(3)危險期:發熱期如果治療不當,或者沒有經過治療,導致熱邪無法消退,就會傳入神經系統。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熱邪都會向上運行。熱邪上行就會侵入腦部。延髓是神經匯集的地方,熱邪上行,神經受到熱邪的熏烤而變得緊張,平常的功能就會失去常態,而且一切都會不受控制。這時就會出現頸項僵硬,嚴重時頭部會向後仰,這就是腦脊髓膜炎所導致的。

如果出現神志不清,就表示知覺神經受到損害;手腳痙攣,表示運動神經也受損;如果出現眼睛向上看或斜視,或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則表示滑車神經和頰神經都受到影響。在發熱期還沒有出現神經症狀時,應該以退熱為首要任務,熱退了就沒事了。這時即使高熱,最重要的是鬆弛神經,退熱反而變成次要。因此,這時用藥,應該以鬆弛神經為主要目標,苦寒降熱也是不可或缺的。

這樣才是符合病情的治療方法。處方以犀角地黃湯為主:

犀角尖(三分,磨成粉末沖服),龍膽草(六分),黃連(三分),鮮生地(六分),滁菊花(三錢),當歸身(四錢),蠍尾(二分,去除毒性,炙過,磨成粉末沖服),赤芍(一錢五分),迴天再造丸(一粒,藥化後服用),安腦丸(一粒,藥化後服用)。

[說明] 這個時期出現的神經症狀,大多是陣發性的,如果服用一劑藥沒有效果,可以按照原方連續服用二到三劑,每劑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間隔半小時或一小時,只服用頭煎,不服用二煎。如果病情嚴重,痙攣頻繁發作,可以在第一劑中加入羚羊角三分,磨成粉末沖服,第二、第三劑則不用,因為羚羊角只能偶爾少量使用,不宜經常大量使用。這樣治療,病情輕的服用兩劑就會見效,病情嚴重的服用三劑也會有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