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九篇 詮方 (7)
第九篇 詮方 (7)
1. 甲、宣發太陽之劑
[製法]以上各為細末,稱准,於端午日午時,在靜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加蟾酥,和研調黏,方入各藥,共極極勻,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服三丸,患者嚼爛,同蔥白五寸,包好,熱酒一杯送下,被蓋,汗出為效。
[詮義]此亦痙病之特效靈方。銅為金質之一,可以伸展延長,通電傳熱,性極迅速。綠,即銅經空氣潮濕變化,而起一種青綠色之鏽衣也。合乳香、沒藥,能消瘀化膿;合枯、膽二礬,能斂液防腐,上可湧吐青碧之痰涎,下可開泄大便之惡濁。此方陳實功用治腦疽、發背、惡瘡,初起嘔吐昏憒,與腦脊髓膜炎初起之症候相同。
而腦腔發炎,巔頂高腫,與腦疽何異;脊腔發炎,椎骨凸突,與發背惡瘡何異。此方服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治腦疽、發背之惡瘡如是,治腦脊髓膜之發炎亦如是。其勝於西醫之刺脊髓膜以減輕腦壓,灌鹽水以洗滌脊腔者多矣。陳氏謂有回生之功,為惡症中之至寶丹,詢不誣哉。
羅氏牛黃丸,從此方套出。白花蛇、全蠍、天麻、白附、川烏,對於項強、背反,確有效驗。而巔頂高腫,背脊凸突,然無銅綠、乳、沒、二礬,則不能化膿防腐,此方較勝。
(九)琥珀抱龍丸(曾氏方)
[原治主症]急慢驚風,發熱咳嗽作搐,痰喘驚悸。
[藥品]琥珀(二錢五分,包在精肉內,煨透,取出研末),牛膽南星(一兩六分,臘月同牛膽套用者佳),殭蠶(二錢,炒),雄黃,硃砂,人參,茯苓(各三錢),天竺黃(錢),鉤藤鉤(一兩五錢),牛黃(五分),麝香(一錢)
[製法]碾極細末,用甘草八兩銼碎,以水四大碗,熬膏二盞,入藥末為丸,每料二百丸,每丸重五分,金箔為衣,黃臘包好。
[用法]每服一丸,生薑薄荷湯送下。
[詮義]此方以下至返魂丹,計共一十一首,皆是從厥陰之裡而宣發太陽之表,以治急、慢二驚。如此方之名以抱龍者,取厥陰肝木,屬諸青龍之義是也。因各方藥品之多寡出入不同,而其宗旨主義,無不同也。今用治痙病,人參、茯苓之補,肉桂、附子之溫,末期或有可用之處,而初期與中途,用者絕少;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為辛溫升散之品,對於痙病,亦當慎用。
予備選此種方藥於此,欲使學者知從厥陰之裡而宣發太陽之表,以療治痙病,權變化裁,自有左右逢源之妙,不必泥其方而執其藥也。
國醫痙病,認為驚風,肇自宋人錢仲陽,故自宋以下,只有驚風諸方,曾無一方及於痙者。至今日以西醫腦脊髓膜炎顯著之症狀,而適符國醫之痙病,故治痙之方,當於驚風門中求之,與唐以下治痙之方,當於驚癇門中求之無異也。然痙之初起暴發者,為急驚風;痙之起於中途或末期者,為慢驚風,社會名稱,至今未改。
白話文:
甲、宣發太陽之劑
[製法] 將以上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精確秤量。在端午節中午時分,於安靜的房間內,先將蝸牛搗爛,再加入蟾酥,攪拌均勻成黏稠狀,然後加入其他藥粉,充分混合均勻,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 每次服用三顆藥丸,讓病人嚼碎,用五寸長的蔥白包好,用一杯熱酒送服,蓋上被子,讓身體發汗即為有效。
[詮義] 這也是治療痙病的特效靈方。銅是金屬的一種,可以伸展延展,傳導電流和熱能,作用非常迅速。綠色,指的是銅在潮濕的空氣中氧化而產生的青綠色鏽層。與乳香、沒藥合用,能夠消散瘀血、化解膿液;與枯礬、膽礬合用,能夠收斂體液、防止腐敗,向上能使人嘔吐出青綠色的痰涎,向下能疏通排出大便的污穢。這個方子是陳實功用來治療腦疽、背部疔瘡和惡性瘡瘍的,初期症狀表現為嘔吐、昏迷,與腦脊髓膜炎的初期症狀相同。
腦部發炎,頭頂高腫,與腦疽有何不同;脊椎發炎,椎骨突出,與背部疔瘡有何不同。服用此方,尚未形成的腫塊可以消散,已經形成的腫塊可以潰破流膿。治療腦疽、背部疔瘡的惡性瘡瘍是如此,治療腦脊髓膜炎也是如此。它比西醫的脊髓穿刺減輕腦壓、用鹽水沖洗脊椎腔的方法要好得多。陳實功認為此方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是惡性疾病中的至寶,這話一點也不虛假。
羅氏牛黃丸,是從這個方子衍生出來的。白花蛇、全蠍、天麻、白附子、川烏,對於頸部僵硬、背部反弓確實有效。但是如果頭頂高腫、背脊突出,卻沒有銅綠、乳香、沒藥、枯礬、膽礬這些藥物,就不能化膿、防腐,所以這個方子更勝一籌。
(九)琥珀抱龍丸(曾氏方)
[原治主症] 治療急性和慢性驚風,發燒咳嗽時抽搐,有痰、喘息、驚恐不安。
[藥品] 琥珀(二錢五分,用精肉包裹後煨透,取出研磨成粉末),牛膽南星(一兩六分,用臘月時用牛膽浸泡過的為佳),殭蠶(二錢,炒過),雄黃、硃砂、人參、茯苓(各三錢),天竺黃(一錢),鉤藤鉤(一兩五錢),牛黃(五分),麝香(一錢)
[製法] 將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甘草八兩切碎,加四大碗水熬成兩碗濃縮膏狀,加入藥末混合均勻製成藥丸,每劑製成二百丸,每丸重五分,用金箔包裹,再用黃蠟包好。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薄荷湯送服。
[詮義] 這個方子到接下來的返魂丹,總共十一個方子,都是從厥陰的深層而發散太陽的表層,用來治療急性和慢性兩種驚風。這個方子之所以名為「抱龍」,是取厥陰肝木,屬於青龍的含義。因為每個方子的藥材用量和出入不同,但是它們的宗旨和主張都是相同的。現在用來治療痙病,人參、茯苓的補益,肉桂、附子的溫陽,在末期或許可以使用,但是在初期和中期,很少會用到。羌活、防風、白芷、藁本,屬於辛溫升散的藥物,對於痙病,也應謹慎使用。
我在此處備選這些方藥,是想讓學者明白從厥陰的深層發散太陽的表層,來治療痙病,可以權衡變化,靈活運用,自然會有左右逢源的妙處,不必拘泥於方子而執著於藥材。
中醫認為的痙病,就是驚風,這種觀點起源於宋代的錢仲陽,所以自宋代之後,只有治療驚風的方子,沒有一方是針對痙病的。直到今天,西醫的腦脊髓膜炎的明顯症狀,恰好符合中醫的痙病,所以治療痙病的方子,應該從驚風的門類中尋找,這與唐代以後治療痙病的方子,應該從驚癇的門類中尋找是一樣的道理。然而,痙病初期突然發作的,稱為急性驚風;痙病在中期或末期發生的,稱為慢性驚風,這個社會名稱至今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