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四篇 辨症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篇 辨症 (1)

1. 第四篇 辨症

國醫之痙病,憑諸症候,當其病之初起,一見而知痙病之發生。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不憑症候,只憑細菌,必至結果抽驗脊髓、培養細菌而後知之。試將國醫痙病之症候辨別而論列之,乃知西醫細菌之學,無足憑也。

然欲辨國醫痙病於今日能統轄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者,初起時代,各有不同,未可概論,約略言之,分為三種,一曰最急性痙病,二曰亞急性痙病,三曰續發性痙病,而痙病之症狀,無遁形焉。

胡為最急性痙病也?初起寒戰口噤,昏僕於地,旋即斃者。其痙病之成立與否,尚未可知。若初起時期卒然發痙,不即斃者,頭之溫度最高,足之溫度最低,此病者自知之,他人不得而知之,必於痙罷之後,可詢病人而知之也。試問今日之患最急性腦脊髓膜炎者,有此頭熱足寒之先兆否。

白話文:

在傳統中醫學中,對痙病的診斷主要基於症狀的觀察,而一旦病發,醫生可以立即識別出痙病的存在。相對於西醫學中的腦脊髓膜炎,後者則需要通過細菌的檢測才能確定診斷,並且需要在脊髓活組織檢查及細菌培養後才能確定。

接下來,我們將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討論痙病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都是明確且易於辨認的。

其中一種類型的痙病被稱為「最急性痙病」,其特徵是初期會出現寒戰和口啞,然後突然昏倒,甚至可能因此死亡。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已經確診為痙病還存在疑問。如果病發時沒有立即死亡,那麼患者的頭部溫度會特別高,腳部溫度則相對較低,這種情況患者自己能感知到,但旁人無法察覺。只有在痙病癥狀結束後,透過詢問患者,才能確認這一情況。

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是否有患最急性腦脊髓膜炎的病患,他們會有頭熱腳冷這樣的先兆嗎?

以上分析顯示,西醫學中的細菌理論,在中醫學的診斷方法面前,似乎並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疾病的初發階段特性可能會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因此,這裡所描述的三種痙病(最急性、亞急性、繼發性)只是大致分類,實際診斷時仍需綜合考慮其他因素。

況頭之溫度不高,則人身之水液、血質不能充滿於腦,貫注於背,必不能灼熱、潮紅、腫脹、疼痛而發炎,此無須乎解剖而可推測者。至口噤一症,更可從生理而證明其病理。口不噤,則呼吸氣管不能收縮,而其水液、血質亦不能充滿於腦,貫注於背,烏能巔頂高腫,而肚腹陷沒如舟。

發生腦脊髓膜炎之重篤者,惟其水液、血質一時沖激,則最急性之痙病不即斃者,頭獨動搖,面赤目赤,頸項強,背反張,其痙病之主要症狀乃得完全而發現,此為國醫最急性痙病之成立。

胡為亞急性痙病也?初起手足麻痹,嘔噦交作,惡寒則足寒尤盛,發熱則頭熱尤盛,此為痙病之症候。故初起一二日或一星期,頸側之動脈管、額角之動脈管、耳前之動脈管澎漲跳躍,頭痛最烈,頭上溫度最高,或巔頂高腫,斯為西醫所謂灼熱、潮紅、腫脹、疼痛而發炎,漸致頸項強、背反張,現出痙病之主要症狀,此為國醫亞急性痙病之成立。

白話文:

第一段

若頭部溫度不高,人體的水液和血液就無法充盈腦部,也無法流向背部,自然也不會出現灼熱、潮紅、腫脹、疼痛的發炎現象。這是不需要解剖就能推測出來的。至於口噤這個症狀,更能從生理角度證明其病理。口部不閉合,呼吸道就不能收縮,水液和血液也無法充盈腦部、流向背部,又怎麼可能出現頭頂高腫,而腹部凹陷如舟的現象呢?

第二段

患上腦脊髓膜炎的重症患者,由於水液和血液突然大量湧入,會出現最急性痙攣,若未立即死亡,則頭部會不停搖動,面部和眼球都泛紅,頸項僵硬,背部反弓,這些都是痙攣的主要症狀,這在中醫就被稱為最急性痙攣。

第三段

什麼是亞急性痙攣呢?起初患者會出現手腳麻木,嘔吐和呃逆交替出現,怕冷時腳部尤其寒冷,發熱時頭部尤其發熱,這些都是痙攣的先兆。因此,在發病初期的一兩天或一星期,頸部側面的動脈、額角的動脈、耳前的動脈會膨脹跳動,頭疼劇烈,頭部溫度最高,甚至頭頂會高腫,這正是西醫所說的灼熱、潮紅、腫脹、疼痛的發炎現象。隨著病情發展,頸項僵硬、背部反弓等痙攣的主要症狀就會逐漸顯現出來,這就是中醫所說的亞急性痙攣。

胡為續發性痙病也?初起惡寒發熱,頭痛骨節痛,或口渴自汗,或口苦咽乾目眩,此皆伏氣溫病之見症,非痙病也。若頭痛在腦後風池、風府之分,則伏氣從太陽而出;若頭痛在腦前眉心之分,則伏氣從陽明而出;若頭痛在腦側頷厭或耳前和窌之分,則伏氣從少陽而出。醫者治不得法,或過服升散,或早服寒涼,或誤服溫補,皆足以致痙。

一見頸項強、背反張,則為痙病之主要症狀,即為國醫續發性痙病之成立。

要而言之,頸項不強,背不反張,其病灶上不在腦,下不在背,即非西醫之所謂腦脊髓膜炎也。故除頸項強、背反張為國醫痙病之主要症狀外,其餘諸症時有時無,忽現忽沒,或周身麻痹,或兩腳彎曲,或神經過敏,或神識昏迷,或顏面掣動,或手足瘛瘲,或巔頂高腫,或肚腹陷沒,或目上視,或口噤不語,此種症候,只為國醫痙病常有之見症,而不可為國醫痙病之主症也。

白話文:

為什麼會發生繼發性痙病呢?剛開始可能出現畏寒發熱,頭痛以及全身骨節疼痛,或者口渴、自汗、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等症狀,這些都是潛伏的溫病所呈現的症狀,並非是痙病。如果頭痛在腦後的風池、風府部位,那麼可能是潛伏的氣從太陽穴而出;如果頭痛在腦前的眉心部位,那麼可能是潛伏的氣從陽明經出;如果頭痛在腦側的頷厭或耳前和窌部位,那麼可能是潛伏的氣從少陽經出。醫師如果治療方法不當,或是過量服用升散藥物,或是早用寒涼藥物,或者誤用溫補藥物,都可能導致痙病。

一旦出現頸部僵硬、背部反向彎曲,這就是痙病的主要症狀,也就是國醫所稱的繼發性痙病。

總而言之,如果頸部不僵硬,背部不反向彎曲,那麼病竈既不在腦部,也不在背部,就不算是西醫所說的腦脊髓膜炎。所以除了頸部僵硬、背部反向彎曲是國醫痙病的主要症狀之外,其他各種症狀時有時無,忽現忽沒,包括全身麻木、雙腳彎曲、神經過敏、意識昏迷、臉部抽搐、手腳抽搐、頭頂高漲、腹部凹陷、眼睛上翻、嘴巴緊閉不說話等,這些只是國醫痙病常見的症狀,但不能作為國醫痙病的主要症狀。

然其中頸項強、背反張,與夫目上視、口噤不語四症,又有初起、進行不同,不得不分辨於下。

(一)頸項強,為痙病初起之症候;而身體強,則進行矣。頸項強者,強在局部;身體強者,強在周身也。

(二)背反張,為痙病初起之症候;而角弓反張,則進行矣。背反張者,頭向後仰,背為之反張;角弓反張者,頭與臀撐住其身,則背部全體作弓形之狀也。

(三)目上視,為痙病初起之症候;而目眩轉,則進行矣。目上視者,目系之因腦後仰,而目珠上竄;目眩轉者,目珠眩運旋轉,而睛不定也。

(四)口噤不語,為痙病之初起症候;而神昏不語,則進行矣。口噤不語者,牙關緊閉,則不能語;神昏不語者,神識昏迷,則不知語也。

白話文:

(一) 頸項強

這是痙病發病初期的症狀;而身體僵硬,則表示病情進一步發展。頸項強者,僵硬只限於頸項局部;身體強者,則全身都感到僵硬。

(二) 背反張

這是痙病發病初期的症狀;而角弓反張,則表示病情進一步發展。背反張者,頭部向後仰,背部因此反向伸展;角弓反張者,頭部與臀部撐起全身,使得背部呈弓形。

(三) 目上視

這是痙病發病初期的症狀;而目眩轉,則表示病情進一步發展。目上視者,由於腦部向後仰,使得眼珠向上竄;目眩轉者,眼珠昏眩轉動,眼神不定。

(四) 口噤不語

這是痙病發病初期的症狀;而神昏不語,則表示病情進一步發展。口噤不語者,牙關緊閉,無法說話;神昏不語者,神志昏迷,失去意識,自然也不會說話。

綜上症候觀之,雖初學國醫者,莫不知為痙病之發生,鑿鑿可據,毫無疑義,何必如西醫之腦脊髓膜炎,必至焦頭爛腦,抽驗脊髓、培養細菌而後知之哉。

至西醫謂腦膜炎之灼熱而非體溫,尤不可不辯。夫人之體溫只一耳,平常則為生理,失常則為病理,灼熱即是體溫之奔集於局部也。故體溫之奔集於腦者,即為腦膜炎之灼熱。當其卒然奔集之時,兩頸人迎脈管之搏動,兩額頷厭脈管之搏動,耳前和窌脈管之搏動,搏動之極,即腫脹、疼痛之極,腫脹、疼痛之極,即灼熱、潮紅之極,或頭部之熱如蒸籠,或口鼻之氣如火烙。

況體溫上奔,不能衛護周身,則周身惡寒;且體溫上奔,而在下之溫度低減,則惡寒之候,尤覺兩足如冰如鐵。倘能以檢溫器測驗之,頭上之溫度,必高達於極點;足下之溫度,必低達於極點,惟其足下之溫度低,而頭上之溫度高。斯其水液、血質充滿於腦,貫注於脊,於是凝而不動,結而不散,而腫脹,而疼痛,而潮紅,而灼熱,此腦脊髓膜炎所由成也。

白話文:

從綜合症狀來看,即使是初學中醫的人,都知道這是痙病的發作,這一點確鑿無疑,並無爭議,何必像西醫對腦脊髓膜炎,一定要頭腦混亂,抽取脊髓、培養細菌才能得知呢。

至於西醫說腦膜炎的熱度不是體溫,這點更是值得辯論。人的體溫只有一個,正常狀態是生理反應,異常就是病理現象,熱度就是體溫集中於某一部位。所以,當體溫集中於腦部時,就是腦膜炎的熱度。當熱度突然集中時,頸部人迎脈管的跳動,額頭頷厭脈管的跳動,耳前和窌脈管的跳動,跳動到極點,就代表腫脹、疼痛到極點,腫脹、疼痛到極點,就代表熱度、潮紅到極點,或者頭部熱得像蒸籠,或者口鼻的氣息熱得像被火烙。

況且,當體溫上沖,無法保衛全身,全身就會感到寒冷;而且當體溫上沖,下面的溫度降低,那麼感到的寒冷會更像腳冷如冰如鐵。如果能夠用溫度計測量,頭上的溫度一定非常高,腳下的溫度一定非常低,只有腳下的溫度低,頭上的溫度高。這時,體內的水分、血液充滿在腦部,流動到脊髓,於是凝結不動,聚集成塊,造成腫脹、疼痛、潮紅、熱度,這就是腦脊髓膜炎形成的緣由。

張山雷謂:近年來,發生一種時疫,雖與中風之腦充血見症不盡符合,而其氣火上衝理無二致。時逸人謂:時行痙病,其在進行時間,腦及脊髓呈顯著劇烈之充血。蔡百星謂:無論如何痙症,總是腦部或充血、或鬱血、或出血、或積水,遂致牽動神經,發生痙攣現象。此皆水液、血質充滿於腦、貫注於脊之說也,豈有細菌作祟於其間哉。

譬如夏月之癤子,彼西醫認為發炎矣,不謂之細菌,而竟謂之暑熱刺激。又如冬月之凍瘡,彼西醫亦認為發炎矣,不謂之細菌,而竟謂之寒冷刺激。推此可以知彼,觀外可以知內,何獨於腦脊髓膜炎而必有雙球菌作祟於其間哉,不徒見科學醫之杳渺無憑、誕妄不經矣乎。

白話文:

張山雷認為,近來流行一種疾病,雖然不完全符合中風的腦充血症狀,但其氣火上衝的原理是一樣的。時逸人則指出,這種流行性的痙攣病,在發病過程中,腦部和脊髓會出現明顯的充血。蔡百星則表示,無論哪種痙攣症,都是由於腦部充血、鬱血、出血或積水,導致神經受到牽動而出現痙攣。這些都是水液、血質充盈於腦部,灌注於脊髓的現象,怎麼可能會有細菌在其中作祟呢?

就好比夏天的癤子,西醫認為是發炎,卻不說是細菌感染,而是說暑熱刺激造成的。同樣地,冬天的凍瘡,西醫也認為是發炎,但卻不說是細菌感染,而是說寒冷刺激造成的。以此類推,觀察外在現象可以了解內在原因,為何單單腦脊髓膜炎就一定要說是雙球菌感染呢?這不正好說明西醫的理論空洞無憑、荒誕不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