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一篇 正名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篇 正名 (1)

1. 第一篇 正名

國醫之痙病,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也,國醫以其病之形狀言之,故曰痙;西醫以其病之局部言之,故曰腦脊髓膜炎,今簡稱之為腦膜炎是也。然國醫之痙病,在國醫古籍上,有稱之為痓者,不可不為之辨論,以正痙病之名稱焉。

《內經·五常政大論》:火曰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痓。《厥論》:手陽明、太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氣厥論》: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是痓之為病,《內經》只有名稱而無症狀,故其痓,迄莫知為何病耳。若痙之為病,《內經》非特有其名稱,而亦詳其症狀。

其在《六元正紀大論》,有曰:太陽所至為痙;其在《至真要大論》,有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其在《熱病論》,有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齘齒也。綜此以觀,則《內經》之論痓與痙,顯有分辨,不可混合如此。

《傷寒》、《金匱》二書,同為張仲景一人之所手出,然《傷寒》言痓不言痙,《金匱》言痙不言痓,則仲景之論痓與痙,似無甚分別。故《傷寒論》曰: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狀。是項強一症,《內經》屬之痙,而此則屬之痓也。又曰: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面赤目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此非但項強屬之痓,而頭搖、口噤、背反,亦屬之痓。

《金匱》引申《傷寒》原文六條而倍增之,統計一十二條,惟此條略為更改,竟皆稱之為痙。是《傷寒》之痓,都變作《金匱》之痙矣。然則仲景之論痓與痙,在《傷寒》、《金匱》,一而二,二而一,不其無甚分別矣乎。

《千金》、《外臺》,遵《傷寒》而不遵《金匱》,只稱之為痓。朱奉議亦然,謂剛痓屬陽、柔痓屬陰,亦稱之為痓。惟成無己注傷寒論,則引《金匱》之痙,而改《傷寒》之痓。後人信仰無己,遂以為是,自是隻有《金匱》之痙,而無《傷寒》之痓矣。若夫《內經》之痓,更無人道及之者。

垂千餘年,未敢或非。方有執專論痙病,謂痓系傳寫之誤。喻嘉言起而和之,亦謂痓系傳寫之誤。縱喻氏反對叔和、林億,罪無己有逢君之惡,未嘗以無己改痓為痙非之。近世時賢輩出,好學深思,回溯古籍,意欲分別痓之與痙,各有所得,悉錄而辨之如下。

汕頭蔡百星,謂痓為病之名,痙為病之症。傷寒有痓,諸風有痓。仲景書中,剛痓正病,如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是;柔痓正病,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是。故痓中亦有痙、不痙,痓輕而痙重,痓而兼痙尤重。究以何者為痙病,則以經脈與筋強直、角弓反張是也。夫經脈與筋強直,似合西醫之腦脊髓膜炎。

故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謂之痙病則可,謂之痓病則不可耳。

東平劉寅,謂痙病以時發,痓病不以時發。此論尤確切。西醫之腦脊髓膜炎,為春季流行之病,然春季流行之腦脊髓膜炎,則以頸項強、背反張為主症,國醫謂之痙病宜也。若流行於夏、秋、冬,是不以時發者,其症狀即酷似痙病,未必以頸項強、背反張為固定之主症,謂之痓病亦屬無妨,但不可以語春季流行之腦脊髓膜炎耳。

白話文:

中醫所說的「痙病」,就是西醫所稱的「腦脊髓膜炎」。中醫根據這種疾病的形態來命名,所以稱之為「痙」;西醫則根據疾病發生的部位來命名,稱之為「腦脊髓膜炎」。現在我們簡稱它為「腦膜炎」。但是,中醫古籍中,有時會將「痙病」寫成「痓病」,這點必須加以辨別,才能正確使用「痙病」這個名稱。

《黃帝內經》中提到:「火的特性是光亮發熱,火熱之氣盛行時,容易發生痓病。」以及「手陽明經、太陽經的氣血逆亂,會導致喉嚨腫痛、咽喉阻塞,以及發生痓病。」還有「肺熱傳到腎臟,會轉變成柔痓。」可見,《黃帝內經》中只提到「痓病」這個名稱,卻沒有描述它的症狀,所以人們一直不清楚「痓病」到底是什麼疾病。至於「痙病」,《黃帝內經》不僅有這個名稱,還詳細描述了它的症狀。

在《內經》中提到:「太陽經所主之地容易發生痙病」;又說:「各種痙病,只要出現頸項僵硬,都屬於濕邪所致」;還提到:「發熱又伴隨痙攣抽搐,是危險的,會出現腰部折斷、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綜合這些來看,《內經》對「痓病」和「痙病」的論述有明顯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是張仲景所著,但《傷寒論》只提到「痓病」而沒有提到「痙病」,《金匱要略》卻只提到「痙病」而沒有提到「痓病」,看來張仲景對這兩種疾病的看法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傷寒論》說:「結胸病會導致頸項僵硬,呈現柔軟的狀態。」這裡提到的頸項僵硬,《內經》歸類為痙病,而這裡卻歸類為痓病。又說:「病人身體發熱卻手腳冰冷,頸項僵硬緊繃,怕冷,時而臉色發紅、眼睛發紅,頭部會不由自主的搖晃,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僵硬反張,這是痓病。」由此可見,不僅頸項僵硬屬於痓病,頭部搖晃、牙關緊閉、背部反張也都屬於痓病。

《金匱要略》引用並擴充了《傷寒論》原文的六條,增加到十二條,但稍微修改了內容,把全部都稱為「痙」。《傷寒論》中的「痓病」,在《金匱要略》中都變成了「痙病」。這樣看來,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痓病和痙病的看法,似乎沒有太大的差別,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換。

《千金方》、《外臺秘要》都遵循《傷寒論》的說法,只稱之為「痓病」,不使用「痙病」。朱奉議也是這樣,認為剛痓屬於陽證,柔痓屬於陰證,也都稱為「痓病」。只有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時,引用了《金匱要略》的「痙」,而將《傷寒論》的「痓」改為「痙」。後人相信成無己的說法,從此以後只知道《金匱要略》的「痙」,而不知道《傷寒論》的「痓」了。至於《內經》的「痓」,更是沒有人提及了。

一千多年來,沒有人敢提出異議。直到有專家專門研究「痙病」,認為「痓」是傳抄錯誤。喻嘉言也跟著附和,認為「痓」是傳抄錯誤。雖然喻嘉言反對王叔和、林億的觀點,責備成無己有迎合權貴的惡習,卻沒有批判成無己將「痓」改為「痙」的錯誤。近來,許多學者出現,他們好學深思,回溯古籍,試圖區分「痓」和「痙」,都有各自的見解,我將其記錄並加以辨析如下。

汕頭的蔡百星認為,「痓」是疾病的名稱,「痙」是疾病的症狀。《傷寒論》中有痓病,各種風病也有痓病。張仲景的著作中,剛痓是疾病的本質,比如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怕冷的情況;柔痓也是疾病的本質,比如太陽病發熱有汗而不怕冷的情況。所以痓病中也有可能出現痙攣或不痙攣的情況,痓病症狀輕微,痙病症狀嚴重,痓病兼有痙病的情況更加嚴重。究竟什麼才是痙病呢?就是經脈和筋脈強直、身體反張的情況。經脈和筋脈強直的情況,似乎符合西醫的腦脊髓膜炎的特徵。

因此,西醫的腦脊髓膜炎,稱之為痙病是可以的,但稱之為痓病就不恰當了。

東平的劉寅認為,痙病是時常發作的,而痓病則不一定會發作。這個說法很準確。西醫的腦脊髓膜炎是春季流行的疾病,而春季流行的腦脊髓膜炎,主要的症狀是頸項僵硬、背部反張,中醫稱之為痙病是適當的。如果流行於夏、秋、冬,就是不常發作的,其症狀雖然很像痙病,但未必以頸項僵硬、背部反張為主要症狀,稱之為痓病也是可以的,但不能用來指代春季流行的腦脊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