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十篇,驗案 (10)
第十篇,驗案 (10)
1. 第十篇,驗案
(八)彭昆臣一案
病者彭昆臣,年七歲,湘鄉人,住永湘新街七十三號。
[症候]
既往症:無。
現在症:初頭痛嘔吐,發熱自汗口渴,國醫主二陳湯加藿香、砂仁,嘔止,頭痛如劈,比夜初鼓,突然發痙,神昏不語,兩眼上翻,頭動搖,汗出如雨,兩顴發赤,巔頂烙熱,背脊反張,指甲青紫,時作乾嘔。
[診斷]
病名:續發性痙病。
脈象:沉細遲。
舌苔:黃糙。
判案:此國醫續發性之痙病。首夏將屆,春寒欲解,正值痙病欲罷之時而竟發痙者,當其頭痛嘔吐之時,不服香砂二陳,以堵截伏邪出路,曷致上沖督脈,發生痙病。然顛頂烙熱,頭汗如雨,熱毒上衝,已達極點,非大劑苦寒,開泄厥陰,使其熱毒下趨,則脈伏氣喘,口噤牙關,危險立至,此苦寒開泄之不容緩也。
[處方]龍膽草(三錢),云連(一錢),關柏(三錢),川牛膝(八錢),紫草(三錢),蜣螂(三錢),生山梔(三錢),白芍(八錢),明麻(三錢),貫眾(八錢),全蠍(三錢)
先以紫雪丹一錢,用嫩鉤藤煎湯灌服,續服此湯。
[預效]此方取龍膽湯之苦寒,配紫雪之芳涼,開泄厥陰之熱毒下趨腸腑,而上衝之勢即殺。但此病欲從陽明而出,以故發熱頭痛,自汗口渴,發現陽明之症狀,服此藥後,則脈變浮洪而數,病機仍趨陽明,其痙即解。
【次診】
脈象:沉弦而勁。
舌苔:黑黃厚糙。
判案:兩日一夜,只服前藥一劑,痙勢增劇,深夜以號金十元,趕某醫院西醫注射,其父詢問何病,唯曰「危險」、「危險」,不報而去。天曉,兒科專醫至,謂系急驚風,寫附子理中湯加防風、葛根,旁人有稍知醫者,阻之不與服,乃服予藥。晝夜服前藥三頭煎,則周身微微汗出,瀉下黑紅醬矢;再服前藥三頭煎,日晡壯熱,口渴索飲,前此之欲從陽明而出,被其阻塞,今仍還之於陽明。治當迎機而導之,其痙乃得解也。
[處方]川牛膝(八錢),白芍(八錢),龍膽草(三錢),云連(三錢),關柏(三錢),紫草(三錢),蜣螂(三錢),全蠍(三錢),知母(三錢),蟬蛻(三錢),羚羊角(六分,銼粉,沖服),犀角(一錢五分,銼粉,沖服),紫雪(一錢,沖服),生山梔(三錢),淡豆豉(三錢)
[預效]此方即前方稍為加減,仍是注重厥陰,不重陽明,如陽明清之過早,而厥陰之伏邪愈難透露,必須候其壯熱、口渴、自汗、脈數四者俱至,則伏邪得出,痙乃解也。
【三診】
脈象;左細弦,右浮洪。
舌苔:絳底,黑黃厚膩。
判案:服前方三劑,頭不動搖,項不強,背不反,目不上視,唯日晡潮熱,渴欲飲熱,夜深尤盛,寐則盜汗,病機欲從陽明而出,然合之左脈細弦不浮數,猶有欲出不出之勢,其父電報促其叔至,主大承氣湯加生地、當歸,反增嘔吐。其叔仍邀予主方。予以硝、黃猛力,下趨腸腑,而厥陰之伏熱不得透露,反而上竄,此際痙狀雖解而脈不浮數,仍是內伏,不肯外出也。
白話文:
彭昆臣病例
病人彭昆臣,七歲,湖南湘鄉人,住在永湘新街七十三號。
[症狀]
既往病史:沒有。
現在症狀:最初是頭痛嘔吐,發燒、出汗、口渴。之前有醫生開了二陳湯加藿香、砂仁,嘔吐止住了,但頭痛像被劈開一樣,大約在晚上七點多時,突然抽搐,神志不清說不出話,兩眼向上翻,頭不停搖動,汗像下雨一樣,兩頰發紅,頭頂發燙,背部向後反張,指甲青紫色,有時乾嘔。
[診斷]
病名:繼發性痙攣病。
脈象:脈象沉細且慢。
舌苔:舌苔黃色且粗糙。
判斷:這是之前醫生治療不當引起的繼發性痙攣。初夏將至,天氣轉暖,正是痙攣病快要好的時候,這個孩子卻發作了。當他頭痛嘔吐時,不應該用香砂二陳湯來阻止體內邪氣外散,反而導致邪氣上衝督脈,引發痙攣。現在他頭頂發燙,汗如雨下,說明熱毒上衝非常嚴重。必須用大量苦寒藥物來疏泄厥陰經的熱毒,讓熱毒向下走,否則可能脈搏微弱、呼吸急促、牙關緊閉,非常危險,所以必須立即使用苦寒藥物來疏泄。
[處方] 龍膽草(三錢)、黃連(一錢)、黃柏(三錢)、川牛膝(八錢)、紫草(三錢)、蜣螂(三錢)、生山梔子(三錢)、白芍(八錢)、明麻(三錢)、貫眾(八錢)、全蠍(三錢)。
先用紫雪丹一錢,用嫩鉤藤煎的湯送服,然後再服用這個湯藥。
[預期效果] 這個方子採用龍膽湯的苦寒藥性,搭配紫雪丹的芳香涼性,疏泄厥陰經的熱毒,使其向下排泄到腸胃,這樣熱毒向上衝的勢頭就會被遏制。但這個病想從陽明經而出,所以會出現發燒頭痛、出汗口渴等陽明經的症狀。服用此藥後,脈搏會變得浮大而快,病機仍然是傾向陽明經,這樣痙攣就會解除。
[第二次診斷]
脈象:脈象沉弦且強勁。
舌苔:舌苔黑色、黃色、厚膩且粗糙。
判斷:兩天一夜,只服用了一劑之前的藥,痙攣反而加劇。半夜,他的父親花了十塊錢,趕緊請醫院的西醫來打針,問是什麼病,醫生只說「危險」、「危險」,什麼也沒說就走了。天亮後,兒科醫生來了,說是急驚風,開了附子理中湯加防風、葛根。旁邊有人懂點醫學,阻止他沒讓吃,而是繼續吃我開的藥。白天晚上連著服用了三次之前方子的湯藥,全身微微出汗,拉出黑紅色的稀便。再服用三次之前方子的湯藥,到傍晚的時候開始高燒,口渴想喝水。之前想從陽明經出來的病邪被阻礙了,現在又回到陽明經了,應該順勢引導,痙攣才能解除。
[處方] 川牛膝(八錢)、白芍(八錢)、龍膽草(三錢)、黃連(三錢)、黃柏(三錢)、紫草(三錢)、蜣螂(三錢)、全蠍(三錢)、知母(三錢)、蟬蛻(三錢)、羚羊角(六分,磨成粉,沖服)、犀角(一錢五分,磨成粉,沖服)、紫雪丹(一錢,沖服)、生山梔子(三錢)、淡豆豉(三錢)。
[預期效果] 這個方子是在之前方子的基礎上稍作加減,仍然是注重疏泄厥陰經,不重視陽明經。如果過早地清理陽明經,反而會讓厥陰經的邪氣更難排出,必須等到高燒、口渴、出汗、脈搏加快這四種情況都出現時,潛伏的邪氣才能被驅除,痙攣才能解除。
[第三次診斷]
脈象:左脈細而弦,右脈浮大。
舌苔:舌底紫紅色,舌苔黑色、黃色、厚膩。
判斷:服用了之前方子的三劑藥,頭不再搖晃,脖子也不僵硬,背也不再向後反張,眼睛也不再向上翻,只是在傍晚的時候發潮熱,口渴想喝熱水,晚上更嚴重,睡著後會盜汗。病機想從陽明經排出,但左脈細而弦,不浮大,說明還有邪氣想出來卻又出不來的趨勢。他的父親發電報催他叔叔來,他叔叔主張用大承氣湯加生地、當歸,反而加重了嘔吐。他叔叔又請我來開方子。我認為如果用硝石、黃類的藥物強力地讓邪氣向下排到腸胃,反而會讓厥陰經的伏熱無法排出,反而向上竄。現在雖然痙攣的症狀解除了,但脈搏不浮大,說明邪氣仍然潛伏在體內,不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