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四篇 辨症 (1)
第四篇 辨症 (1)
1. 第四篇 辨症
國醫之痙病,憑諸症候,當其病之初起,一見而知痙病之發生。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不憑症候,只憑細菌,必至結果抽驗脊髓、培養細菌而後知之。試將國醫痙病之症候辨別而論列之,乃知西醫細菌之學,無足憑也。
然欲辨國醫痙病於今日能統轄西醫之腦脊髓膜炎者,初起時代,各有不同,未可概論,約略言之,分為三種,一曰最急性痙病,二曰亞急性痙病,三曰續發性痙病,而痙病之症狀,無遁形焉。
胡為最急性痙病也?初起寒戰口噤,昏僕於地,旋即斃者。其痙病之成立與否,尚未可知。若初起時期卒然發痙,不即斃者,頭之溫度最高,足之溫度最低,此病者自知之,他人不得而知之,必於痙罷之後,可詢病人而知之也。試問今日之患最急性腦脊髓膜炎者,有此頭熱足寒之先兆否。
況頭之溫度不高,則人身之水液、血質不能充滿於腦,貫注於背,必不能灼熱、潮紅、腫脹、疼痛而發炎,此無須乎解剖而可推測者。至口噤一症,更可從生理而證明其病理。口不噤,則呼吸氣管不能收縮,而其水液、血質亦不能充滿於腦,貫注於背,烏能巔頂高腫,而肚腹陷沒如舟。
發生腦脊髓膜炎之重篤者,惟其水液、血質一時沖激,則最急性之痙病不即斃者,頭獨動搖,面赤目赤,頸項強,背反張,其痙病之主要症狀乃得完全而發現,此為國醫最急性痙病之成立。
胡為亞急性痙病也?初起手足麻痹,嘔噦交作,惡寒則足寒尤盛,發熱則頭熱尤盛,此為痙病之症候。故初起一二日或一星期,頸側之動脈管、額角之動脈管、耳前之動脈管澎漲跳躍,頭痛最烈,頭上溫度最高,或巔頂高腫,斯為西醫所謂灼熱、潮紅、腫脹、疼痛而發炎,漸致頸項強、背反張,現出痙病之主要症狀,此為國醫亞急性痙病之成立。
胡為續發性痙病也?初起惡寒發熱,頭痛骨節痛,或口渴自汗,或口苦咽乾目眩,此皆伏氣溫病之見症,非痙病也。若頭痛在腦後風池、風府之分,則伏氣從太陽而出;若頭痛在腦前眉心之分,則伏氣從陽明而出;若頭痛在腦側頷厭或耳前和窌之分,則伏氣從少陽而出。醫者治不得法,或過服升散,或早服寒涼,或誤服溫補,皆足以致痙。
一見頸項強、背反張,則為痙病之主要症狀,即為國醫續發性痙病之成立。
要而言之,頸項不強,背不反張,其病灶上不在腦,下不在背,即非西醫之所謂腦脊髓膜炎也。故除頸項強、背反張為國醫痙病之主要症狀外,其餘諸症時有時無,忽現忽沒,或周身麻痹,或兩腳彎曲,或神經過敏,或神識昏迷,或顏面掣動,或手足瘛瘲,或巔頂高腫,或肚腹陷沒,或目上視,或口噤不語,此種症候,只為國醫痙病常有之見症,而不可為國醫痙病之主症也。
白話文:
中醫所說的「痙病」,是透過觀察病人症狀來判斷的。當疾病剛開始時,只要一看就知道是痙病。而西醫的腦脊髓膜炎,不是靠症狀判斷,而是靠檢驗細菌,必須抽脊髓液、培養細菌後才能確診。我將中醫痙病的症狀加以辨別說明,大家就會知道西醫的細菌學說,並不可靠。
然而,要用中醫的痙病來涵蓋西醫的腦脊髓膜炎,因為發病初期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最急性痙病」,第二種是「亞急性痙病」,第三種是「續發性痙病」。這樣分類後,痙病的症狀就無所遁形了。
什麼是最急性痙病呢?就是發病時先感到寒冷顫抖、牙關緊閉,然後昏倒在地,很快就死亡。這種情況是否能確定是痙病,還很難說。如果發病初期突然抽搐,但沒有立即死亡,就會出現頭部溫度最高、足部溫度最低的情況,這種情況病人自己知道,旁人無法得知,必須在抽搐停止後,詢問病人才會知道。試問現在患有最急性腦脊髓膜炎的病人,有出現過頭熱足寒的徵兆嗎?
如果頭部溫度不高,人體的水液和血液就無法充滿大腦,灌注到背部,就無法出現發熱、潮紅、腫脹、疼痛等發炎症狀,這是不用解剖就能推測的。至於牙關緊閉的症狀,更可以從生理來證明其病理。如果牙關沒有緊閉,呼吸道就無法收縮,水液和血液也無法充滿大腦,灌注到背部,又怎能讓頭頂高高腫起,而腹部卻像船一樣凹陷呢?
發生腦脊髓膜炎重症時,是因為水液和血液一時衝擊所導致,這時如果最急性痙病沒有立即死亡,就會出現頭部不斷搖動、臉紅眼紅、脖子僵硬、背部反張等情況,痙病的主要症狀就完全顯現出來了。這就是中醫所謂的最急性痙病。
什麼是亞急性痙病呢?發病初期會出現手腳麻木、嘔吐,怕冷時腳會更冷,發熱時頭會更熱。這就是痙病的徵兆。發病一兩天或一個星期後,頸側、額角、耳前的動脈血管會膨脹跳動,頭痛劇烈,頭頂溫度最高,或是頭頂高高腫起,這就是西醫所說的發熱、潮紅、腫脹、疼痛等發炎症狀,逐漸導致脖子僵硬、背部反張,出現痙病的主要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謂的亞急性痙病。
什麼是續發性痙病呢?發病初期會出現怕冷發熱、頭痛、骨節疼痛,或是口渴自汗,或是口苦咽乾、頭暈眼花,這些都是體內有伏熱的溫病症狀,並不是痙病。如果頭痛的位置在腦後的風池穴和風府穴附近,表示伏熱是從太陽經發出來的;如果頭痛的位置在腦前眉心附近,表示伏熱是從陽明經發出來的;如果頭痛的位置在腦側的頷厭穴或耳前和窌穴附近,表示伏熱是從少陽經發出來的。如果醫生治療不當,或是過度使用發散藥物,或是太早使用寒涼藥物,或是誤用溫補藥物,都可能導致痙病。
一旦出現脖子僵硬、背部反張的症狀,就表示是痙病的主要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謂的續發性痙病。
總而言之,如果脖子不僵硬、背部不反張,病灶不是在大腦,也不是在背部,就不是西醫所說的腦脊髓膜炎。所以,除了脖子僵硬、背部反張是中醫痙病的主要症狀外,其他症狀時有時無,忽隱忽現,有時是全身麻木,有時是兩腳彎曲,有時是神經敏感,有時是神智不清,有時是臉部抽動,有時是手腳抽搐,有時是頭頂高腫,有時是腹部凹陷,有時是眼睛向上看,有時是牙關緊閉、說不出話來。這些症狀只是中醫痙病常見的現象,但不能作為中醫痙病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