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二篇 溯源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篇 溯源 (2)

1. 第二篇 溯源

蹺、維諸經,發生羊鳴、僵仆等等症狀,為國醫痙病所常見之症狀,亦為西醫解剖所不能得之病理。此皆西醫病理學之根本錯誤處,故其治腦脊髓膜炎也,不憑症候,只憑雙球菌,而孰知其雙球菌為不可憑者哉。

雖然此種特異症狀,固為西醫解剖所不能知,而國醫自仲景以後,知之者亦少真象。如巢元方之《病源》,知有痙病,而混於厥、癇。孫思邈之《千金方》,亦知痙病,而混於風癇、食癇、驚癇之內,不立痙論。此外王燾之《外臺秘要》、許叔微之《本事方》、陳無擇之《三因方》,以及《聖濟總錄》、《和劑局方》,不以痙混於癲、癇、厥,即誤認為驚風。究之癲、癇、厥,有不可以相混者,類別於第四篇,皆與仲景痙病之症狀相隔甚遠。

若驚風,則鑄成九州之大錯。錢仲陽醫學浩瀚,為一代兒科聖手,猶不免焉。甚矣!醫學之難言也。劉河間、朱丹溪、《赤水玄珠》,間亦論及痙病,亦不以痙為獨立之門戶,仍與厥、癲、驚、癇,無甚分別,而痙病之真面目,何由而得見國人乎?若王海藏論痙,知遵仲景,而以項強、背反,屬之太陽;低頭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搆,屬之陽明;一目或左或右,一手一足搐搦,屬之少陽;手足厥逆,筋脈拘急,統屬於太陰。此是三陽及太陽能寒之類似痙症,要未得仲景論痙之旨,與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不相符合。

喻嘉言謂痙者強也,亦知遵仲景,而以太陽之項強背反、不能仰者,指為太陽之痙,以賅三陽;以少陰之身𤸼足曲、不能俯者,指為太陰之痙,以賅三陰。此是三陽三陰傷寒之類似痙症,亦未得仲景論痙之旨,與西醫之腦脊髓膜炎不相符合。此皆由於診斷之不確,歷驗之不深也。

方有執遭家庭之變故,痛膝下兒女之死於是者,哭泣之餘,辨論滔滔,極斥抽掣搐搦為驚風之非,迄今讀其遺書,則方氏對於仲景論痙之旨,亦未見引而不發,躍躍紙上。何況今之醫者,不三折肱、九折臂,烏能循其當然而知其所以然哉。

然則腦脊髓膜炎之為吾國痙病者,孰為之開始乎?蓋自滬上諸醫,開會研究,定名為疫痙始也。秦氏伯未折之以片言曰:項強背反為痙,蔓延傳染為疫。痙病不傳染,傳染者乃疫痙耳。嚴氏蒼山又從而晰之曰:今之痙病,與普通痙病不同,沿門合境,大小相似,可謂之疫氣痙病。是皆言病,不得為傳染之病。

必須沿門合境,無間老幼,互相傳染,乃為疫痙。不然,雖百里千里之遙,同時響應,然不沿門遍戶,無間老幼,究系時令上之氣候所致,只可名之為痙,不可名之為疫耳。

近來中央國醫館統一病名表內,歷舉國醫之厥、癇、驚風,註釋於腦膜炎下,而痙之名義又失矣。國醫館意欲名之為痙,則恐破傷風、瘛狗咬以及產後鬱冒、小兒急驚相濫,而不知混於腦神經性者,豈獨國醫痙病也哉。其在病名表內科統一書中,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者,其相濫為何如也。

白話文:

從經絡來看,出現像羊叫、身體僵硬倒地等症狀,是中醫所說的痙病常見的症狀,但這種病理是西醫解剖學無法解釋的。這顯示了西醫病理學的根本錯誤之處,所以他們治療腦脊髓膜炎時,不根據症狀,只憑藉雙球菌,卻不知道雙球菌其實並不可靠。

雖然這種特殊的症狀,西醫解剖學無法理解,但中醫自張仲景之後,真正了解這種病的人也相當少。例如,巢元方的《病源》知道有痙病,但把它跟厥症、癲癇混淆了。孫思邈的《千金方》也知道有痙病,卻把它歸在風癇、食癇、驚癇之中,沒有單獨提出痙病的理論。此外,王燾的《外臺秘要》、許叔微的《本事方》、陳無擇的《三因方》,以及《聖濟總錄》、《和劑局方》等醫書,不是把痙病跟癲、癇、厥混淆,就是誤認為是驚風。但癲、癇、厥這些病,彼此之間有不能混淆的地方,我會在第四篇中詳細說明,它們跟張仲景所說的痙病症狀差異很大。

至於驚風,那更是鑄成了大錯。錢仲陽醫學知識淵博,是一代兒科名醫,但還是犯了這個錯誤。醫學的奧妙,真是難以言說啊!劉河間、朱丹溪、《赤水玄珠》等醫書中,雖然偶爾有提到痙病,但也沒有把它當作獨立的病症來看待,還是把它跟厥、癲、驚、癇混在一起,沒有什麼區別。這樣一來,痙病的真面目,又如何能被國人認識呢?王海藏論述痙病時,雖然遵循了張仲景的理論,但他將項頸僵硬、背部反張歸於太陽經,將低頭看地面、手腳牽引、肘部和膝部靠攏歸於陽明經,將一隻眼睛偏斜或左或右、一隻手一隻腳抽搐歸於少陽經,將手腳冰冷、筋脈拘緊都歸於太陰經。這些都是三陽經及太陽經寒症引起的類似痙病的症狀,並沒有真正理解張仲景論述痙病的含義,也跟西醫的腦脊髓膜炎不符合。

喻嘉言認為痙就是「強」,也知道要遵循張仲景的理論,但他把太陽經的項頸僵硬、背部反張、無法抬頭,說成是太陽經的痙病,以此概括三陽經;把少陰經的身體彎曲、腳蜷縮、無法俯身,說成是太陰經的痙病,以此概括三陰經。這些也是三陽三陰經傷寒引起的類似痙病的症狀,同樣沒有理解張仲景論述痙病的含義,也跟西醫的腦脊髓膜炎不符合。這些都是因為診斷不夠精確,經驗不夠深入所導致的。

方有執因為家中變故,經歷了兒女死於疾病的痛苦,在悲痛之餘,他滔滔不絕地辯論,極力反對把抽搐說成是驚風。如今讀他的遺著,可以知道方氏也並沒有真正理解張仲景論述痙病的含義。更何況現在的醫生,如果不經過多次的失敗和嘗試,又怎麼能了解其中真正的道理呢?

那麼,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腦脊髓膜炎當作我們中醫所說的痙病呢?應該是從上海的醫生們開會研究,將其定名為「疫痙」開始的。秦伯未先生一語點破:「項頸僵硬、背部反張是痙病的症狀,而蔓延傳染的才是疫病。痙病本身不會傳染,會傳染的才是疫痙。」嚴蒼山先生也接著解釋說:「現在的痙病,跟普通的痙病不同,常常是整個村子、整個地區,大人小孩都得一樣的病,可以稱之為『疫氣痙病』。」這些都只是說明了疾病的狀態,並不是說它就是會傳染的疾病。

只有當疾病在整個村子、整個地區,不分老幼,互相傳染,才能稱為疫痙。如果不是這樣,即使在很遠的地方同時發病,但不符合在整個村子、整個地區、不分老幼都發病的情況,那麼就是時令的氣候導致的,只能稱為痙病,不能稱為疫病。

近來,中央國醫館制定的統一病名表中,把中醫的厥、癇、驚風都歸在腦膜炎之下,這樣一來,痙病這個名稱又被忽略了。國醫館或許是想把這種病稱為痙病,但又怕跟破傷風、狂犬咬傷、產後昏厥、小兒急驚等疾病混淆。他們卻不知道,跟腦神經疾病混淆的,豈止是中醫的痙病呢?在病名表內科統一書中,還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它們之間的混淆又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