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十篇,驗案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篇,驗案 (3)

1. 第十篇,驗案

[處方]龍膽草(三錢),云連(二錢),關柏(三錢),生小梔(三錢),貫眾(八錢),川牛膝(八錢),白芍(八錢),蜣螂(三錢),全蠍(三錢),川蜈蚣(一錢,炙焦,研末,沖服劑),白花蛇肉(一錢,炙焦,研末,沖服)

先以紫雪一錢,用忍冬藤煎湯,徐徐吞服。續服此湯。

[預效]此治痙之大劑,於極苦寒藥中,加入全蠍、蜈蚣、白花蛇,直入督脈,則角弓反張之症一除,而諸症自可續平。

【次診】

脈象:浮長數。

舌苔:絳底,黑苔厚膩。

判案:服前藥五帖,周身微微汗出,夜間稍得安寢,不呼「爸爸」、「媽媽」矣;背頗柔軟,不作槓粱之狀;脈象長數,不復上下直行。病勢漸滅,大為可慶。

[處方]龍膽草(三錢),川連(一錢),關柏(三錢),白芍(四錢),川牛膝(四錢),貫眾(八錢),蜣螂(一錢),全蠍(一錢),川蜈蚣(五分,炙焦,研末,沖服),白花蛇(五分,炙焦,研末,沖服),生山梔(三錢)

[預效]前方既已得效,再服原方,分量輕減,續當獲效。

【三診】

脈象:浮長而滑。

舌苔:絳底,黑苔薄黃。

判案:服藥四劑,昨夜口渴,汗出不休,便泄黑黃瀑矢,小便由赤轉黃,下午及夜不潮熱,目不竄,背不反張,兩腳能屈。唯頭暈,周身骨節疼痛,唇裂出血,不能起立,則是便瀉已久,血液虧耗,邪去正亦衰矣。

[處方]西洋參(三錢),鮮石斛(五錢),鮮淮地(一兩,絞汁沖服,滓入藥),鮮茅根(一兩),元參(三錢),蟬蛻(三錢),桑葉(三錢),忍冬藤(一兩),紅花(一錢五分)

此方於滋養血液之中,加以宣通脈絡,使餘熱外散,不致留滯耳。

【四診】

脈象:浮數。

舌苔:紅底,薄黃苔。

[判案]服前藥三劑,已能安寢矣。忽一夜不得臥寐,燥熱自汗,渴飲熱茶,自頸項、肩背、胸腋,遍發紅疹,西醫所謂匍匐疹者是也。乃知前此之骨節疼為發疹之先兆。予之前方,欲使熱盡從外散者,亦即此意也。

[處方]元參(三錢),犀角片(三錢),白茅根(一兩),土銀花(一兩),連翹(三錢),知母(一錢五分),蟬蛻(三錢),蘇薄荷(一錢五分),生山梔(三錢),淡豆豉(三錢),紫背浮萍(三錢,去泥沙)

[預效]國醫痙脈,唯恐其不浮數耳。前既浮數已退,旋而浮數,法當於清血解毒藥中,使之宣泄外出;既出,又當使之消散,此方是也。

【五診】

脈象:浮緩。

舌苔:紅底,溲黃薄苔。

判案:服前藥六劑,紅疹消滅無跡,骨節疼痛平,諸症悉除,唯略有咳嗽耳。此病化險為夷,猶能治愈者,一在熱毒內潰,自行排泄於大便,故症雖險惡,而無神識昏迷之狀;一在脈象浮數,陽症陽脈,而熱毒易於透發,不致沉伏內藏。現在諸症悉平,只須甘淡以養液而已。

白話文:

第一次看診

開的藥方是:龍膽草三錢、黃連二錢、黃柏三錢、生梔子三錢、貫眾八錢、川牛膝八錢、白芍八錢、蜣螂三錢、全蠍三錢、炙燒過的川蜈蚣一錢(磨成粉,用藥湯沖服)、炙燒過的白花蛇肉一錢(磨成粉,用藥湯沖服)。

先用紫雪一錢,用忍冬藤煮的湯,慢慢吞服。之後再服用這個藥方。

預期效果:這個藥方是治療抽搐的大劑量藥,在極寒的藥物中,加入全蠍、蜈蚣、白花蛇,讓藥力直接進入督脈,這樣就能解除角弓反張的症狀,其他症狀自然也會跟著平緩下來。

第二次看診

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又長又快。

舌苔:舌頭底色是紅色,上面覆蓋著一層又厚又膩的黑色苔。

判斷病情:吃了之前開的藥五帖後,全身微微出了汗,晚上稍微能睡著了,不再喊「爸爸」、「媽媽」;背部也變得柔軟,不會像木棍一樣僵硬;脈象是長而快,不再是上下直直衝的感覺。病勢正在減弱,值得慶幸。

開的藥方是:龍膽草三錢、黃連一錢、黃柏三錢、白芍四錢、川牛膝四錢、貫眾八錢、蜣螂一錢、全蠍一錢、炙燒過的川蜈蚣五分(磨成粉,用藥湯沖服)、炙燒過的白花蛇肉五分(磨成粉,用藥湯沖服)、生梔子三錢。

預期效果:既然之前的藥方有效,再次服用原方,只是藥量減輕,應該可以繼續見效。

第三次看診

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長而滑。

舌苔:舌頭底色是紅色,上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黃黑色苔。

判斷病情:吃了四帖藥後,昨天晚上感到口渴,汗一直流不停,大便像瀑布一樣瀉出黑黃色的稀便,小便顏色由紅色轉為黃色,下午和晚上不再發熱,眼睛不再亂動,背部也不再反張,兩腿可以彎曲。只是頭暈,全身骨節疼痛,嘴唇乾裂出血,不能站立。這是因為腹瀉太久,導致血液虧損,邪氣雖然去除了,但身體也虛弱了。

開的藥方是:西洋參三錢、新鮮石斛五錢、新鮮生地黃一兩(絞汁沖服,藥渣加入藥中一起煮)、新鮮茅根一兩、元參三錢、蟬蛻三錢、桑葉三錢、忍冬藤一兩、紅花一錢五分。

這個藥方在滋養血液的同時,還能疏通經絡,讓殘餘的熱氣從體外散發出去,不會滯留在體內。

第四次看診

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且快。

舌苔:舌頭底色是紅色,上面覆蓋著一層薄黃色的苔。

判斷病情:吃了之前的藥三帖後,已經可以安穩睡覺了。但是突然有一晚無法入睡,感到燥熱、自汗,口渴想喝熱茶。從脖子、肩膀、背部、胸部和腋下,都長出了紅疹,這就是西醫所說的匍匐疹。才知道之前感覺到的骨節疼痛是發疹的前兆。之前開的藥方,是希望熱氣完全從體外散發出去,也是這個道理。

開的藥方是:元參三錢、犀角片三錢、白茅根一兩、土銀花一兩、連翹三錢、知母一錢五分、蟬蛻三錢、蘇薄荷一錢五分、生梔子三錢、淡豆豉三錢、紫背浮萍三錢(去掉泥沙)。

預期效果:中醫認為抽搐的脈象,就怕它不浮在表面而且快。之前脈象浮快已經減退,現在又出現浮快的現象,治療方法應該在清熱解毒的藥中,加入能讓邪氣向外宣洩的藥;邪氣排出後,又要使它消散,這個藥方就是為此而設的。

第五次看診

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且緩和。

舌苔:舌頭底色是紅色,上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黃色苔。

判斷病情:吃了之前開的藥六帖後,紅疹消失得無影無蹤,骨節疼痛也平息了,所有症狀都解除了,只是稍微有點咳嗽。這次的病情能從危險轉為平安,並且能夠治癒,一方面是因為熱毒往體內潰散後,自行從大便排出,所以即使病情凶險,也沒有出現神智不清的狀況;另一方面是因為脈象浮而快,屬於陽症的陽脈,熱毒容易向外發散,不會沉伏在體內。現在所有症狀都已平息,只需要用甘淡的藥來滋養身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