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裁吾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 第七篇 診斷 (1)

回本書目錄

第七篇 診斷 (1)

1. 第七篇 診斷

國醫痙病之症候,既如前述,而痙病之脈象,又詳辨焉。《脈經》曰: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行。《金匱》曰: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又曰:痙家,脈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夫所謂伏者,非潛伏不見之脈,乃病毒鬱滯於血分之中,不得發越於外,則寸口脈管之搏動處,亦收縮潛伏,舉之不見,按之乃得,則是痙脈必見之於沉部,乃為伏也。堅,即緊如弦也。

築築然,搏而有力之象,不外乎堅耳。然緊已如轉索,而應手似堅矣。乃又如張弓弦,是堅而有脊之象,狀如蠶之僵直,無往來悠揚之情,無高低起伏之狀,故曰直上下行也。

雖然,直上下行者,督脈應見於寸口之現象;舉之浮而直上下行,則為督陽外越之象;按之沉而直上下行,則為督陽內閉之象。《脈經》曰:尺寸俱浮,直上下行,此為督脈。當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又曰: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

皆以浮而形容督陽外越之現象,故為癲、為癇而不為痙,若為痙,則脈沉而不浮矣。夫督脈統督諸陽,為諸陽之首,督陽外越,或癲或癇,則其脈直上直下,何至一時拘急收斂而為痙哉。夫痙病之發生,一方面由於厥陰之沖激,一方面由於太陽之收縮,故督陽內閉,不能發越於外,此脈之所以直上下行,而見之於沉部也。

然則診察痙病之脈,則於沉部之內,即可得痙脈之真象乎?猶未也,則必於痙發之時,方可見痙脈之直上直下;未發則無是象,既發亦無是象。猶如瘧脈自弦,未發不弦,既發亦不弦。但瘧發之時間較長,痙發之時間較短,診痙之弦,每難於診瘧之弦。然則診之於何時乎?蓋當頭獨動搖、兩目上視之時,見其兩頸之人迎搏動,兩額之頷厭搏動,兩耳之和窌搏動,則按其寸口沉部,乃有直上直下之真象。若徒頸項強、背反張,而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無是象也。

若頸項強,進而為身體強、背反張,進而為角弓反張,則一身四體無不痙矣,其直上直下之脈象,非獨見之於沉部,而亦見之於浮部。痙至此,危矣哉。

或者曰:子言痙脈之直上下行也,頭動搖,目上視,只見之於沉部,不見之於浮部;若至身體強,角弓反張,不僅見之於沉部,而亦見之於浮部。則吾既得聞命矣。然徒頸項強、背反張,而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診斷上之脈象又何如?予曰:子未審仲景痙脈之難診乎?予以經歷十餘屆之痙病,而後知仲景之論痙脈,曰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曰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是皆見之於頭動搖、目上視之時也。

若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或沉而細,或沉而遲,或於沉細、沉遲之中,兼澀兼散,兼弱兼短。治之得法,或由沉而浮,或由細而大,或由遲而數,預料其痙之欲解,可斷然者。若頸項強,變而為身體強、背反張,變而為角弓反張,則病者已無頭搖、目竄之症候矣。而其直上下行之脈象,則舉手可按而得也。

白話文:

關於中醫所說的痙病,其病徵如同前面所說的,而痙病的脈象,需要詳細辨別。《脈經》說:「痙病患者,其脈象伏而堅硬,直上直下地運行。」《金匱要略》說:「痙病的脈象,按下去感覺緊繃如琴弦,直上直下地運行。」又說:「痙病患者,脈象搏動有力且像琴弦,直上直下地運行。」

所謂「伏」,並非指脈象潛伏不見,而是指病邪鬱積在血液之中,無法向外發散,使得寸口脈搏動的地方也收縮潛伏,輕輕按摸感覺不到,用力按才摸得到,這就說明痙脈必然出現在沉脈的位置,這就是「伏」。所謂「堅」,就是緊繃如琴弦的意思。

「築築然」,是脈搏跳動有力之意,其實和「堅」的意思差不多。「緊」已經像轉動的繩索了,摸起來感覺很堅硬。又像拉開的弓弦,是堅硬且有稜角的樣子,像蠶僵硬不能動彈,沒有悠揚流暢的感覺,也沒有高低起伏的樣子,所以說脈象是直上直下的。

雖然說,直上直下行的脈象,是督脈在寸口處的表現,但如果輕按就能摸到浮而直上直下的脈象,就是督陽外散的現象;如果用力按才摸到沉而直上直下的脈象,就是督陽內閉的現象。《脈經》說:「寸關尺三部脈都浮,且直上直下,這是督脈的脈象。患者會出現腰背強痛,無法彎腰或仰頭,大人會得癲病,小孩會得風癇。」又說:「脈象中央浮起,直上直下跳動,是督脈的脈象。患者會感到腰背膝蓋發冷,大人會得癲病,小孩會得癇病。」

這些都是用「浮」來形容督陽外散的現象,所以會出現癲病、癇病,而不是痙病。如果是痙病,脈象就會沉而不浮。督脈是所有陽氣的總綱,是所有陽氣的首腦,督陽如果外散,就會出現癲病或癇病,其脈象是直上直下,怎會一時拘急收斂而成為痙病呢?痙病的發生,一方面是由於厥陰經的衝擊,另一方面是由於太陽經的收縮,所以督陽內閉,無法向外發散,這就是脈象直上直下,且出現在沉脈部位的原因。

那麼,診斷痙病的脈象,是否在沉脈的位置,就能夠找到痙脈的真實情況呢?還不行,必須在痙病發作的時候,才能看到痙脈直上直下的現象;沒發作時就沒有這種現象,發作過後也沒有這種現象,就像瘧疾的脈象是弦脈,沒發作時不弦,發作過後也不弦。但瘧疾發作的時間比較長,痙病發作的時間比較短,要診斷痙病的弦脈,比診斷瘧疾的弦脈困難得多。那麼,應該在什麼時候診斷呢?應該在患者頭部獨自搖動、兩眼向上看的時候,觀察其兩側頸部的人迎穴搏動、兩側額頭的頷厭穴搏動、兩側耳朵的和窌穴搏動,然後按壓其寸口的沉脈部位,才會發現直上直下的真實脈象。如果只是頸項僵硬、背部反張,而頭部不搖動、眼睛不上看,就不會有這種脈象。

如果頸項僵硬,進而發展為身體僵硬、背部反張,進而發展為角弓反張,那麼全身四肢就都痙攣了,其直上直下的脈象,不僅會出現在沉脈部位,也會出現在浮脈部位。痙病發展到這種程度,就很危險了。

有人可能會問:你說痙脈的直上直下,在頭部搖動、眼睛向上看的時候,只出現在沉脈部位,不會出現在浮脈部位;如果發展到身體僵硬、角弓反張,不僅會出現在沉脈部位,也會出現在浮脈部位,我已經明白了。但如果只是頸項僵硬、背部反張,而頭部不搖動、眼睛不上看,那診斷上的脈象又會如何呢?我回答說:你還沒有理解張仲景說的痙脈難以診斷的原因啊!我經歷了十幾次痙病,才明白張仲景所說的痙脈,按下去感覺緊繃如琴弦,直上直下地運行,或者搏動有力且像琴弦,直上直下地運行,這些都是在頭部搖動、眼睛向上看的時候才能看到的。

如果頭部不搖動,眼睛不上看,脈象就會是沉而細,或者沉而遲,或者在沉細、沉遲的基礎上,兼有澀脈、散脈,兼有弱脈、短脈。如果治療得當,脈象可能會由沉變浮,或者由細變大,或者由遲變數,這就可以預料痙病即將緩解。如果頸項僵硬,進而發展為身體僵硬、背部反張,進而發展為角弓反張,那麼患者就沒有頭搖、目竄的症狀了,而其直上直下的脈象,則抬手就能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