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痿厥」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痿病兼見氣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為主證。《靈樞.邪氣臟府病形》:「脾脈……緩甚為痿厥。」《類經.刺四支病》:「痿厥者必體廢,張其四支而取之,故血氣可令立快也。」《張氏醫通》卷六:「足痿弱不收為痿厥。有二,一屬腎與膀胱。經雲:恐懼不解則傷腎,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腎傷精脫也,都氣丸;審系陽虛,用八味丸。又雲: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其痿厥腨XX,是膀胱在下發病也,五苓散。一屬脾濕傷腎。經雲:凡治痿厥發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腎著湯加萆薢。又雲: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活……」。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腳腫痛,用安腎丸;目中流火,眩暈耳鳴,行步不正,腰膝無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潛丸;老人痿厥,再加附子。屬於膏粱厚味,火鬱於內,陽盛拒陰者,用滋腎丸。屬於濕熱者,用潛行散、二妙散。中醫古代典籍中記載相關穴道如下:
1.《針灸大成》:「主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飛尸遁疰,痿厥不仁。小便淋瀝。」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飛屍遁注。痿厥不仁。小便淋澀。」
1.《針灸大成》:「痿厥:丘墟。」
2.《針灸甲乙經》:「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丘墟主之。」
3.《子午流注說難》:「證治: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頭腫。久瘧振寒。痿厥。腰痠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
1.《針灸甲乙經》:「寒疝痛,腹脹滿,痿厥少氣,陰市主之。」
1.《針灸甲乙經》:「癲疝,陰暴痛(《千金》㿗疝陰暴痛,痿厥,身體不仁),中封主之。」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痎瘧色蒼蒼如死狀。善太息振寒。大便難。小便腫痛。五淋。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熱。」
1.《針灸甲乙經》:「痿厥癲疾洞泄,然谷主之。」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咽內腫。心恐懼。如人將捕之。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少腹滿。上搶胸脅。咳唾血。喉痹。淋瀝。女子不孕。男子精溢。胻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初生小兒臍風。口噤痿厥洞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