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5)
卷五 (5)
1. 舌病
(有補遺)
舌腫難言,七情所郁。及心經熱壅。則舌腫不得息。
金津,玉液,廉泉,少商,行間
千金曰。舌腫滿口溢。如吹豬胞。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刺舌兩邊大脈出血(勿刺中央)
原病式曰熱結於舌中。舌為之腫名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嘗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以䤵針銳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針所出血幾盈斗。一方用蒲黃末摻之。
小兒重舌,刺行間
舌強,中風痰滯。每有此症。
啞門,三間,中衝,行間
舌緩,治同上
舌上黃,魚際
白話文:
舌頭腫脹難以說話,多半是因情緒不暢導致,或是心經有熱氣壅塞,就會讓舌頭腫脹難以消退。
可針刺金津、玉液、廉泉、少商、行間等穴位。
《千金方》說,舌頭腫脹滿口,像吹脹的豬膀胱一樣,氣息不通,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死人。必須刺破舌頭兩邊的大血管讓血流出(不要刺中間)。
《原病式》說,熱氣在舌頭中間聚集,導致舌頭腫脹,稱為木舌脹。木的意思是僵硬不柔軟。曾經治療一位婦女木舌脹,舌頭腫滿整個口腔,用細小的鑱針刺了五七次,三天才消腫,流出的血將近一斗。也有用蒲黃末敷在傷口上的方法。
小兒重舌(舌下有腫塊),可以針刺行間穴。
舌頭僵硬,多半是中風、痰濕阻滯導致,常常會有這種症狀。
可針刺啞門、三間、中衝、行間等穴位。
舌頭鬆軟無力,治療方法同上。
舌苔發黃,可針刺魚際穴。
2. 咽喉病
(有補遺)
喉痹(俗作喉閉。閉壅也),此症先兩日胸膈氣緊出氣短促。驀然喉痛。手足厥冷氣閉。
少商(將患者臂以手將下十來次取油發繩扎大拇指使血聚於指刺出血喉痹即解男先針左女先針右),曲池,合谷,三間,關衝,風府,天突,豐隆,隱白,竅陰
一凡咽喉腫痛閉塞水粒不下者。兼以三稜針刺手大指背頭節上。甲根下排刺三針。
雙乳鵝,熱氣上行。腫於喉之兩旁為雙鵝。腫於一邊為單鵝。此其形必圓突如乳。乃癰疽之類。結於喉間。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並刺後穴。若毒未甚膿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生於嚥下者。難治(咽在喉之後)
金津,玉液,少商
單乳鵝
海泉(在舌下中央脈上○一作廉泉,誤)
白話文:
(有補遺)
喉痹(俗稱喉閉,指的是阻塞不通),這個病症通常先有兩天胸口悶脹、呼吸急促的狀況,接著突然喉嚨疼痛,手腳冰冷,氣息堵塞。
治療方法:
- 少商穴(將患者的手臂用手向下捋十幾次,用油浸過的頭髮繩子扎緊大拇指,讓血液聚集在指尖,然後用針刺出血,喉痹就可緩解。男性先扎左手,女性先扎右手)。
- 其他穴位:曲池、合谷、三間、關衝、風府、天突、豐隆、隱白、竅陰。
凡是咽喉腫痛、阻塞,連水都吞不下的情況,可以用三稜針刺手的大拇指背部第一個關節的上方,在指甲根部下方平行刺三針。
雙乳蛾,是因為熱氣往上衝,導致喉嚨兩側腫脹,稱為雙乳蛾。如果只有一側腫脹,則稱為單乳蛾。這種腫塊的形狀必定圓而突出像乳房,屬於癰疽之類的疾病,在喉嚨間結成,所以容易產生毒素。可以考慮刺破放血,同時針刺後面的穴位。如果毒素不深,膿還沒形成,治療後可以消散。如果是長在咽喉深處的,就比較難治(咽在喉嚨的後面)。
治療穴位:金津、玉液、少商。
單乳蛾
治療穴位:海泉(在舌頭下方中間的脈絡上。有版本寫作廉泉,是錯誤的)。
3. 齒牙病
(有補遺)
上爿牙疼,足陽明病
人中,太淵,衝陽,呂細(在內踝尖上。灸二七壯)
下爿牙疼,手陽明病
承漿,頰車,三間,合谷,列缺(舊名龍元)
一治牙痛。於耳前鬢髮尖內有動脈處。隨病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壯。神效。不必貼膏如發再灸。即可斷根。
齒齲,齒腐也內經注。齒痛也。
承漿,勞宮(各灸一壯),小海,陽谷,少海,合谷,二間,厲兌
牙床腐爛。齒牙脫落名曰走馬牙疳。乃熱毒蘊積所致。
針穴同前,宜服清胃瀉火之藥。又用黃連五倍子煎水雞毛洗口中。
齦痛,齒根肉曰齦
角孫,小海
腎虛牙疼出血
頰車,合谷,足三里,太谿
白話文:
(有補遺)
上面牙齒痛,是足陽明經的病。
可以按壓或針灸人中穴、太淵穴、衝陽穴,還有呂細穴(位置在內踝尖上方。灸七到十四壯)。
下面牙齒痛,是手陽明經的病。
可以按壓或針灸承漿穴、頰車穴、三間穴、合谷穴、列缺穴(以前也叫龍元穴)。
有一個治療牙痛的方法,在耳朵前鬢角髮際線內,有動脈跳動的地方,根據哪邊牙痛就灸哪邊。用小艾草柱灸五到七壯,效果很好。不用貼藥膏,如果再次發作就再灸,這樣就可以根治。
蛀牙,就是牙齒腐爛。《內經》註釋說,牙齒痛也是這樣的原因。
可以按壓或針灸承漿穴、勞宮穴(各灸一壯)、小海穴、陽谷穴、少海穴、合谷穴、二間穴、厲兌穴。
牙床腐爛,牙齒脫落,叫做「走馬牙疳」,是熱毒積聚引起的。
針灸的穴位和前面一樣,應該服用清胃瀉火的藥物。另外用黃連和五倍子煎水,用雞毛沾著洗漱口腔。
牙齦痛,牙齒根部的肉叫做牙齦。
可以按壓或針灸角孫穴、小海穴。
腎虛引起的牙痛出血。
可以按壓或針灸頰車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谿穴。
4. 手足病
風痹(有補遺)
外關,天井,少海,尺澤,曲池,合谷,委中,陽輔
肩臂痛
肩髃,天井,尺澤,少海,曲池,三里,合谷,外關,中渚
手指拘攣
陽谷,(一法灸膝眼穴)
腋肘痛或腫
小海,尺澤,間使,太陵
腿叉風(腿膝痠疼是也)
環跳,風市,陽陵泉
一凡膝以上病灸環跳,風市
膝以下病,灸,犢鼻,膝關,陽陵泉,三里
足踝以上病灸,絕骨,崑崙,三陰交
足踝以下病灸,申脈,照海
膝風腫痛(即鶴膝風。有補遺)
陽陵泉,陽輔,臨泣,梁丘,膝眼,足三里,膝關,委中,陰陵泉,商丘,太衝,中封
腳氣○此因風寒暑濕所浸或飲酒厚味損傷脾胃濕熱下注肝腎而成。其病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濕勝者筋脈弛縱浮腫。但重而不上升。四肢俱寒。治宜辛溫發散繼以分利祛濕。熱勝者筋脈蜷縮。枯細不腫四肢俱熱有時上衝。治以清火降熱其濕熱分爭濕勝則憎寒熱勝則壯熱有兼頭疼身痛狀類傷寒者但初起於腳膝熱腫或屈弱不能動移為異耳。
凡腳氣上攻胸膈喘急嘔吐不止。自汗脈短。促者死入心則恍惚小腹痹脹左寸乍大乍小者死入腎則腰腳腫小便閉額黑胸滿。左尺絕者死。若見危候而脈未絕者以附子為末。津調塗湧泉穴。
一法刺,肩井,三里,太衝
神應經治腳氣,一風市(灸五十壯),二伏兔(刺),三犢鼻(五十壯),四膝眼,五三里(百壯),六上廉,七下廉(百壯),八絕骨
寒濕腳氣
解谿(灸七壯效)
轉筋
轉筋在手十指者。灸手踝骨上七壯
轉筋在脛骨者。灸膝下廉筋上三壯
腹脹轉筋者灸臍上一寸十四壯
腳轉筋,承山,腳踝上(內筋急灸內踝外筋急灸外踝)
痿躄,筋骨軟弱。不痛不癢曰痿,足弱不能行曰躄。由內臟虛耗。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所致。狀與柔風腳氣相類。彼因風寒邪實。故作腫痛。痿屬血氣之虛。但不任用而無痛楚。不可混同風治(有補遺)
環跳(停針待氣二時方可),中瀆,三里
足不能行
三里,三陰交,復溜,行間
穿跟草鞋風
崑崙,丘墟,商丘,照海
白話文:
手足疾病
風濕麻木(附有補充)
- 外關穴、天井穴、少海穴、尺澤穴、曲池穴、合谷穴、委中穴、陽輔穴。
肩膀手臂疼痛
- 肩髃穴、天井穴、尺澤穴、少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外關穴、中渚穴。
手指攣縮
- 陽谷穴。(另一種方法是灸膝眼穴)
腋窩、手肘疼痛或腫脹
- 小海穴、尺澤穴、間使穴、太陵穴。
腿部風濕(腿部膝蓋痠痛)
- 環跳穴、風市穴、陽陵泉穴。
- 凡是膝蓋以上的疾病,就灸環跳穴和風市穴。
- 膝蓋以下的疾病,就灸犢鼻穴、膝關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
- 腳踝以上的疾病,就灸絕骨穴、崑崙穴、三陰交穴。
- 腳踝以下的疾病,就灸申脈穴、照海穴。
膝蓋風濕腫痛(即鶴膝風,附有補充)
- 陽陵泉穴、陽輔穴、臨泣穴、梁丘穴、膝眼穴、足三里穴、膝關穴、委中穴、陰陵泉穴、商丘穴、太衝穴、中封穴。
腳氣病
-
這是因為風寒暑濕侵襲,或飲酒過多、食用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導致濕熱下注肝腎所致。病發時,先從氣衝穴出現隱核痛開始,濕氣盛的話,筋脈鬆弛,身體浮腫,感覺沉重而無法上升,四肢冰冷。治療宜用辛溫藥發散,再用利尿藥祛濕。如果是熱氣盛,則筋脈蜷縮、乾枯細小而不腫脹,四肢發熱,有時熱氣會往上衝。治療要用清火降熱的藥。如果濕氣和熱氣都有,濕氣勝過熱氣就會怕冷,熱氣勝過濕氣就會發高燒,有時會兼有頭痛、身體痛,類似感冒,但最初的病症是從腳膝蓋發熱腫痛,或屈伸無力,無法移動,這點與感冒不同。
-
如果腳氣病向上侵犯到胸膈,會出現喘氣急促、嘔吐不止、自汗、脈搏短促的危險症狀,若入侵心臟,則會神志不清、小腹麻痺脹痛、左手寸關脈時大時小,若入侵腎臟,則會腰腳腫脹、小便不通、額頭發黑、胸悶。左手尺脈消失,就表示病情危險。如果出現危急的症狀,但脈搏還沒消失,可以用附子磨成粉,用唾液調和後塗在湧泉穴。
-
另一種方法是針刺肩井穴、足三里穴、太衝穴。
-
《神應經》治療腳氣的方法:第一風市穴(灸五十壯),第二伏兔穴(針刺),第三犢鼻穴(灸五十壯),第四膝眼穴,第五足三里穴(灸一百壯),第六上廉穴,第七下廉穴(灸一百壯),第八絕骨穴。
寒濕型腳氣
- 解谿穴(灸七壯有效)。
抽筋
- 手指抽筋:灸手腕骨頭上七壯。
- 小腿抽筋:灸膝蓋下邊小腿筋上三壯。
- 腹脹抽筋:灸肚臍上一寸十四壯。
- 腳抽筋:承山穴,腳踝(腳內側筋抽筋就灸內踝,腳外側筋抽筋就灸外踝)。
痿軟無力
- 筋骨軟弱,不痛不癢叫做痿;腿腳無力,不能行走叫做躄。這是由於內臟虛耗,血脈、筋骨、肌肉衰弱無力所致。症狀與柔風腳氣相似,但柔風腳氣是因為風寒邪氣所致,所以會腫痛。痿病則屬於血氣虛弱,只是無力而沒有痛楚,不可以當作風來治療。(附有補充)
- 環跳穴(停針等到氣感出現兩個時辰才可以拔針)、中瀆穴、足三里穴。
足部無力,不能行走
- 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復溜穴、行間穴。
穿鞋磨腳跟造成的疼痛
- 崑崙穴、丘墟穴、商丘穴、照海穴。
5. 腰痛
(有補遺)
腰重痛不可忍。轉側起臥不便。腳膝攣痹。屈伸不利。灸兩腳曲䐐兩紋頭。四處一齊灸各三壯用兩人兩邊同吹至火滅。若午時灸了。至晚或臟腑鳴。或行一二次愈。
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平臍點記。乃用度脊中。灸隨年壯。灸訖藏竹。勿令人知。
凡腰痛不能立者須刺,人中
凡腰痛身之前。刺足陽明原(衝陽)身之後。刺足太陽原(京骨)身之側刺足少陽原(丘墟)
通治腰痛穴
腎俞,白環俞,腰俞,委中,崑崙
白話文:
腰部沉重疼痛難以忍受,翻身、側身、起身、躺下都很困難,腳和膝蓋彎曲麻木,伸展不順。用艾灸灸兩腳腳踝彎曲處的兩條紋路盡頭,四個地方一起灸,各灸三壯,用兩個人從兩邊同時吹氣直到艾炷燒完。如果在中午灸完,到晚上可能會聽到肚子裡咕嚕咕嚕叫,或者排便一兩次就會好轉。
腰痛到無法彎腰或後仰,讓患者站直,用竹杖抵著地面,在肚臍的位置做記號。然後用竹杖量脊椎長度,依照年齡灸相應的壯數。灸完後把竹杖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
凡是腰痛到站不起來的,需要針刺人中穴。
凡是腰痛在前側的,針刺足陽明經的原穴(衝陽穴);腰痛在後側的,針刺足太陽經的原穴(京骨穴);腰痛在側面的,針刺足少陽經的原穴(丘墟穴)。
通治腰痛的穴位有:腎俞穴、白環俞穴、腰俞穴、委中穴、崑崙穴。
6. 心胸胃脘腹痛門
心痛,心痛在岐骨陷中。胸痛則橫滿膈間。胃脘痛在。心之下。(有補遺)
曲澤,內關,太陵,神門,中脘
諸心痛者。皆少陰厥氣上衝也。有熱厥心痛者。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洪大。當灸太谿崑崙各三壯。謂表裡俱瀉之。熱病汗不出。引熱下行。表汗通身出者愈也。
又心痛針,湧泉,太衝
胸脅痛(有補遺)
支溝,天井,太陵,期門,三里,章門,丘墟,陽輔,行間
腋下痛或腫
陽輔,丘墟,臨泣
胃脘痛,胃之上口曰賁門。與心相連。故胃脘。當心而痛。亦由痰食積氣鬱遏清陽濁陰不降。阻礙道路而為痛其或滿脹。或嘔吐噎氣吞酸不能食。或大便難或瀉痢不止。或面浮面黃。本病與客邪雜見也。
內關,膈俞,胃俞,商丘
腹痛(有補遺)
內關,膈俞,脾俞,腎俞,中脘,三里,陷谷,太白,商丘,行間
繞臍痛
天樞,氣海,水分
小腹脹滿痛
陰交,氣海(凡臍下三十六疾小腹痛甚欲死者。灸之即生),三里,內庭,太白,大敦,中封
陰寒腹痛欲死,人有房事之後。或起居犯寒。致臍腹痛極者。急用大附子為末。唾和作餅如錢厚。置臍上以大艾炷灸之。如倉卒難得大附。即用生薑或蔥白頭切片代之。若藥餅焦。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換之。宜待灸至汗出體溫而止。或更於氣海丹田關元各灸二七壯。使陽氣內通。逼寒外出。手足溫脈息起。則陰消而陽復矣。
白話文:
心痛:心痛的位置在胸骨劍突下方凹陷處。如果是胸痛,則是橫向充滿胸腔。胃脘痛則位於心臟下方。
治療心痛的穴位:曲澤穴、內關穴、太陵穴、神門穴、中脘穴。
各種心痛,大多是少陰經的氣機逆行上衝所致。如果屬於熱性心痛,嚴重時會煩躁、嘔吐、額頭冒汗,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徵兆。這時脈象會洪大,應該用艾灸太谿穴和崑崙穴,各灸三次,這樣可以同時瀉掉表裡之邪熱。如果是熱病,汗出不來,可以引導熱向下走,使全身出汗,病就會好轉。
另一個治療心痛的針灸穴位:湧泉穴、太衝穴。
胸脅痛:
治療胸脅痛的穴位:支溝穴、天井穴、太陵穴、期門穴、足三里穴、章門穴、丘墟穴、陽輔穴、行間穴。
腋下痛或腫:
治療腋下痛或腫的穴位:陽輔穴、丘墟穴、臨泣穴。
胃脘痛:胃的上口叫做賁門,與心相連,所以胃脘痛會發生在心臟下方。胃脘痛也是因為痰、食物積滯、氣機鬱結,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阻礙氣機運行而造成疼痛。可能會出現腹脹、嘔吐、打嗝、吞酸、食慾不振、大便困難或腹瀉不止,甚至面部浮腫或發黃。這種病常常是本身疾病與外來的邪氣混雜在一起的。
治療胃脘痛的穴位:內關穴、膈俞穴、胃俞穴、商丘穴。
腹痛:
治療腹痛的穴位:內關穴、膈俞穴、脾俞穴、腎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陷谷穴、太白穴、商丘穴、行間穴。
繞臍痛:
治療繞臍痛的穴位:天樞穴、氣海穴、水分穴。
小腹脹滿疼痛:
治療小腹脹滿痛的穴位:陰交穴、氣海穴(凡是臍下三十六種疾病,小腹痛得快要死的時候,灸氣海穴就能活命)、足三里穴、內庭穴、太白穴、大敦穴、中封穴。
陰寒腹痛,痛到快死:有人在性生活後,或因生活起居不慎受寒,導致臍腹劇痛,這時可以用大附子磨成粉,用唾液調成厚度像銅錢的餅,敷在肚臍上,然後用大的艾炷灸。如果情況緊急,難以找到大附子,可以用生薑片或蔥白頭片代替。藥餅燒焦了,可以用唾液再調和一下,或換新的藥餅。要灸到出汗、體溫回升才停止。也可以再灸氣海穴、丹田穴和關元穴,各灸十四壯,使陽氣在體內流通,逼迫寒邪外出。如果手腳溫熱,脈搏恢復正常,就表示陰寒已經消退,陽氣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