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失血

咳血吐血(有補遺)

間使,列缺,太淵,魚際,神門,百勞,風門,肺俞,肝俞,脾俞,乳根,上脘,三里

白話文:

咳嗽帶血、吐血(有補充說明)

可以按壓或針灸以下穴道:

間使穴、列缺穴、太淵穴、魚際穴、神門穴、百勞穴、風門穴、肺俞穴、肝俞穴、脾俞穴、乳根穴、上脘穴、足三里穴。

2. 肺痿肺癰

(有補遺)

肺痿,咳嗽上氣喘急。口中反有濁唾涎沫。為肺痿之病。

肺俞(灸三壯),氣戶,太淵

肺癰,咳嗽吐臭痰。胸中隱隱痛。自汗喘急。呼吸不利。便是肺癰之候。

尺澤,太淵,列缺,少商,合谷,間使,太陵,支溝,肺俞(灸三壯),庫房

按金匱云。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亡津液得之。為陰虛之症。如咳久肺癟。喉啞聲嘶咯血多不可治肺癰由感受風寒。停留肺中。蘊發為熱。或挾濕熱痰涎蒸淫肺竅。以致血為凝滯。變成癰膿治法大忌溫補。凡初受風寒咳嗽。即見上氣喘急。將成肺痿肺癰之候。

可施以灸法。若肺痿熱已深肺癰膿已成。吐出如米粥者皆不宜灸。灸則助邪傷肺。反為害矣。

白話文:

肺痿

肺痿的症狀是咳嗽、氣喘急促,而且口中會反覆出現混濁的唾液和泡沫,這就是肺痿這個疾病的表現。

可以針灸的穴位有:肺俞(灸三壯)、氣戶、太淵。

肺癰

肺癰的症狀是咳嗽並吐出有臭味的痰,胸口會隱隱作痛,還會自發性地流汗、氣喘急促、呼吸困難,這些就是肺癰的徵兆。

可以針灸的穴位有:尺澤、太淵、列缺、少商、合谷、間使、太陵、支溝、肺俞(灸三壯)、庫房。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熱在上焦(指胸腔以上部位)的疾病,因為咳嗽而導致的,就是肺痿。肺痿這個病,是因為體內津液喪失而引起的,屬於陰虛的症狀。如果咳嗽久了,導致肺部萎縮、喉嚨沙啞、聲音嘶啞,且咳血量多,就難以治療了。肺癰是因為感受風寒之邪,停留在肺部,積久化熱,或者夾雜濕熱痰涎,侵擾肺部,導致血液凝滯,進而形成膿腫。治療肺癰最忌諱使用溫補的方法。凡是剛開始感受風寒而咳嗽,就出現氣喘急促的現象,就代表有可能會發展成肺痿或肺癰。

可以使用灸法來治療。但如果肺痿的熱邪已經深入,或者肺癰的膿液已經形成,吐出的痰像米粥一樣,就不適合使用灸法,因為灸法反而會助長邪氣,傷害肺部,反而會造成危害。

3. 頭面病

頭痛,風寒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

腦痛連兩額屬太陽,頭額痛連目齒屬陽明,頭額痛連耳根屬少陽,太陽穴痛屬脾虛,巔頂痛屬腎,目系痛屬肝(有補遺)

百會,天柱(真頭痛速灸此三穴),風池,風府,前頂,上星,攢竹,後谿,腕骨,少海解谿,絲竹空,中渚,合谷,頭維,頭臨泣,足臨泣(絲竹空下治偏頭痛○以上諸穴當驗邪所從來擇用之)

醉頭風,口吐清涎。眩暈。或三四五日不省人事。不進飲食。此痰飲停於胃脘。藥宜利氣化痰。

印堂,攢竹,風門,膻中,中脘,頭旋(有補遺)

百會,絡卻,目窗,風池,俠谿,豐隆,解谿,甲脈,至陰

頭腫,一名發頤。腫在耳前後(詳見卷六大頭瘟)

曲池,大迎,曲差,完骨

面腫作癢

迎香,合谷,陷谷(面目壅腫刺出血愈),厲兌

白話文:

頭痛,是風寒侵襲經絡所致。會使人發冷顫抖、頭痛、身體沉重、怕冷。

腦部疼痛連帶到兩邊額頭,屬於太陽經的問題;頭部和額頭痛連帶到眼睛和牙齒,屬於陽明經的問題;頭部和額頭痛連帶到耳根,屬於少陽經的問題;太陽穴痛,屬於脾虛;頭頂痛,屬於腎虛;眼睛深處的疼痛,屬於肝的問題(以上有補充說明)。

百會穴、天柱穴(真正的頭痛要趕快灸這三個穴位)、風池穴、風府穴、前頂穴、上星穴、攢竹穴、後谿穴、腕骨穴、少海穴、解谿穴、絲竹空穴、中渚穴、合谷穴、頭維穴、頭臨泣穴、足臨泣穴(絲竹空穴下方治療偏頭痛。以上這些穴位要根據邪氣侵入的部位來選擇使用)。

酒醉引起的頭痛,會口吐清口水、頭暈,甚至有三、四、五天都昏迷不醒、無法進食的情況,這是痰飲停留在胃部。用藥應該要疏通氣機、化解痰飲。

印堂穴、攢竹穴、風門穴、膻中穴、中脘穴,可以治療頭暈(以上有補充說明)。

百會穴、絡卻穴、目窗穴、風池穴、俠谿穴、豐隆穴、解谿穴、甲脈穴、至陰穴,可以治療頭部相關問題。

頭部腫脹,又叫做「發頤」,腫脹在耳朵前後(詳細請看卷六大頭瘟的內容)。

曲池穴、大迎穴、曲差穴、完骨穴,可以治療頭部相關問題。

臉部腫脹發癢。

迎香穴、合谷穴、陷谷穴(臉部和眼睛腫脹刺出血會痊癒)、厲兌穴,可以治療臉部相關問題。

4. 目病(有補遺)

目赤腫痛,赤熱時氣流行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盛。元氣虛者則傳染為累。

上星,睛明,攢竹,風池,合谷,三間,太陽,目窗,百會,前頂,絲竹空

大眥痛,少澤

小眥痛,關衝

睛痛欲出

十指縫中(刺出血),內關,內庭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凡頭目苦痛。取睛明、玉枕。

怕熱羞明,皆由火燥血熱。若目不赤痛。但畏明者。乃肝血虧。不能運精華以敵陽光之故。

行間

眼紅腫澀爛沿

睛明,二間,三間,合谷,光明

風目眶爛

頭維,顴髎

目眶赤爛(俗名為赤瞎)

刺目眶外出血。以瀉濕熱。

眼生翳膜,翳自熱生。如碎米者易散。梅花瓣者難消。其有赤眼。與之涼藥過多。又滌以水。血為之凝。翳不能去治宜發物。使其邪動。翳膜乃浮。輔以退翳之藥。則能自去。此症受病已深。未可一時針愈。須如法三四次刺之。

睛明,太陽,翳風,瞳子髎,光明,合谷,命門,肝俞,臨泣(治白翳),攢竹,液門,後谿(治赤翳)

又凡胡椒。韭菜根。橘葉。菊葉之類。皆可杵爛為丸。用綿裹塞鼻中觸之。過夜則星自落。

眼生倒睫拳毛,目病之人脾受風邪。則弦緊而外皮鬆。令毛倒睫。頻頻拭擦。毛漸侵睛。掃成雲翳。藥治無效。當用手扳將內眶向外。以針刺出血愈。

青盲無所見

商陽(左取右右取左),肝俞

雀目不能夜視,此肝虛也。蓋木旺於寅。絕於申。酉戌時木氣衰甚遇夜始生至卯稍盛。是以晚暗而曉復明也。

肝俞(灸七壯又刺後穴不宜出血),睛明,光明,臨泣,三陰交

迎風冷淚,此由醉後當風。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熱物所致。

頭維,睛明,臨泣,攢竹,風池,液門,合谷,腕骨,後谿

婦人經行與男子交。感穢氣衝上頭目。亦成此證。

三陰交

眼瞼瞤動

頭維,攢竹

偷針眼,眼內眥生小塊。須視其背上有細紅點如瘡

以針刺破即瘥。此以解太陽之鬱熱也。

白話文:

眼睛紅腫疼痛,發紅發熱的時候是流行病,或是原本就有眼疾,加上體內痰火旺盛。如果體質虛弱,這種病症還會傳染開來。

可以取穴:上星穴、睛明穴、攢竹穴、風池穴、合谷穴、三間穴、太陽穴、目窗穴、百會穴、前頂穴、絲竹空穴。

大眼角(外眼角)疼痛,可以取穴:少澤穴。

小眼角(內眼角)疼痛,可以取穴:關衝穴。

眼睛疼痛到好像要跑出來一樣,可以取穴:十個手指指縫中間(刺出血)、內關穴、內庭穴。

足太陽經有一條經脈通到脖子進入大腦,這條經脈直接關係到眼睛的根本,叫做「眼系」。凡是頭和眼睛感到疼痛,可以取穴:睛明穴、玉枕穴。

怕熱、怕光,都是因為體內火氣大,血熱的緣故。如果眼睛不紅不痛,只是畏光,那是因為肝血不足,無法將精華運送到眼睛來抵抗陽光。

可以取穴:行間穴。

眼睛紅腫、澀痛、潰爛,可以取穴:睛明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光明穴。

眼睛周圍潰爛,可以取穴:頭維穴、顴髎穴。

眼眶紅腫潰爛(俗稱「赤瞎」),可以刺破眼眶外的血管出血,用來去除體內的濕熱。

眼睛長出翳膜,翳膜是因為體內有熱而產生的。如果翳膜像碎米一樣,容易散開;如果像梅花瓣一樣,就難以消退。如果眼睛紅腫,用太多寒涼藥物,又用水清洗,會讓血液凝滯,導致翳膜無法去除。治療方法應該用發物,讓體內的邪氣活動起來,這樣翳膜才會浮出,再配合退翳膜的藥物,就可以自行消退。這種病症已經深入體內,無法一次針灸就治好,必須按照方法進行三四次針灸才能痊癒。

可以取穴:睛明穴、太陽穴、翳風穴、瞳子髎穴、光明穴、合谷穴、命門穴、肝俞穴、臨泣穴(治療白翳),攢竹穴、液門穴、後谿穴(治療紅翳)。

還有,像胡椒、韭菜根、橘葉、菊花葉之類的,都可以搗爛做成藥丸,用棉花包裹塞入鼻孔,過夜後翳膜就會自行脫落。

眼睛長出倒睫毛,這是因為眼睛有病的人,脾臟受到風邪的影響,導致眼皮的筋脈緊張,外面的皮膚鬆弛,讓睫毛倒生。經常擦拭眼睛,會讓倒睫毛慢慢侵入眼睛,形成雲翳。用藥治療效果不大,應該用手把內眼眶向外扳開,用針刺出血就能治好。

眼睛看不見東西(青盲),可以取穴:商陽穴(左邊病痛取右邊穴位,右邊病痛取左邊穴位)、肝俞穴。

雞盲(晚上看不見東西),這是因為肝虛。因為木氣在寅時最旺盛,在申時衰弱,酉時和戌時木氣更加衰敗。等到晚上木氣才開始產生,到卯時稍微旺盛。所以晚上看不見,早上就能看見。

可以取穴:肝俞穴(灸七壯,再刺後面的穴位,不宜出血)、睛明穴、光明穴、臨泣穴、三陰交穴。

迎風流冷淚,這是因為醉酒後吹風,或是眼睛紅腫疼痛時不注意禁忌,仍然同房、吃熱性食物所導致的。

可以取穴:頭維穴、睛明穴、臨泣穴、攢竹穴、風池穴、液門穴、合谷穴、腕骨穴、後谿穴。

婦女在月經期間與男子同房,受到污穢之氣衝擊到頭和眼睛,也會形成這種病症。

可以取穴:三陰交穴。

眼皮跳動,可以取穴:頭維穴、攢竹穴。

偷針眼(麥粒腫),眼內眥長出小硬塊,應該看看背部有沒有像瘡一樣的細小紅點。

用針刺破紅點就會痊癒,這是為了疏解太陽經的鬱熱。

5. 耳病

(有補遺)

耳聾,亦名重聽有從外不能達者。其病在經。有從內不能通者。其病在臟。

新聾多熱。取少陽陽明,久聾多虛。補足少陰。

液門,中渚,外關,翳風,耳門,後谿,聽宮,聽會,合谷,俠谿

耳鳴,此乃痰火上升。壅閉聽戶。或因腦怒而得者。少陽之火客於耳也。鳴不甚。其脈細者多虛。

耳門,聽會,聽宮,前谷,腕骨,陽谷,絡郄,腎俞

聤耳,生瘡形似赤肉。又耳出惡水曰聤。

聽宮,翳風,耳門,合谷,下關

白話文:

(耳病補遺)

耳聾,也叫做重聽,有的是因為外面的聲音無法傳達進去,這種病是經絡的問題;有的是因為裡面的氣機無法通暢,這種病是臟腑的問題。

剛發生的耳聾大多是熱症,可以選用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穴位;久病耳聾大多是虛症,要補益足少陰經的穴位。

(治療耳聾常用的穴位)液門、中渚、外關、翳風、耳門、後谿、聽宮、聽會、合谷、俠谿。

耳鳴,這是因為痰火向上升,堵塞了聽覺的通道;有的是因為大怒引起的,是少陽經的火邪侵犯到耳朵。耳鳴聲音不大,而且脈象細弱的,大多是虛症。

(治療耳鳴常用的穴位)耳門、聽會、聽宮、前谷、腕骨、陽谷、絡郄、腎俞。

聤耳,是耳朵裡長瘡,形狀像紅色的肉;還有耳朵流出臭水,也叫做聤耳。

(治療聤耳常用的穴位)聽宮、翳風、耳門、合谷、下關。

6. 鼻病

(有補遺)

鼻塞不聞香臭,鼻司呼吸。往來不息。或因風寒閉腠理。則鼻塞不利。火鬱清道。則香臭不知。或生息肉而阻塞氣道。謂之鼻齆。此陽明熱滯留結也。

百會,風府,百勞,上星,水溝,迎香,通天

鼻痔息肉

通天,囟會(各灸七壯效)

鼻淵又名腦漏,鬱熱重者。時流濁涕而多臭氣。謂之鼻淵。熱微者。鼻流清涕。謂之鼽。

上星,風府,曲差,人中,合谷,鼻衄

上星,風府(血由此而入腦。注鼻灸三壯立止),二間,合谷,隱白

又用蒜一頭搗如泥。作餅如錢大。一分厚貼腳心。左衄貼右。右衄貼左。兩孔俱出。左右俱貼即止。

白話文:

鼻子的病症(有補充)

鼻子阻塞,聞不到香味或臭味,鼻子掌管呼吸,氣息來回不停。有時因為風寒使皮膚毛孔閉塞,就會導致鼻子阻塞不通暢。如果體內火氣鬱結,阻礙了清氣上升的通道,就會聞不到香臭。有時會長出息肉而阻塞呼吸通道,這就叫做鼻齆,這是陽明經的熱邪停滯積聚的緣故。

可以針灸的穴位有:百會穴、風府穴、百勞穴、上星穴、水溝穴、迎香穴、通天穴。

鼻痔息肉

可以針灸的穴位有:通天穴、囟會穴(每個穴位灸七壯,效果好)。

鼻淵又名腦漏,體內鬱熱嚴重的人,會時常流出混濁且有臭味的鼻涕,這就叫做鼻淵。體內熱邪較輕的人,會流出清稀的鼻涕,這就叫做鼽。

可以針灸的穴位有:上星穴、風府穴、曲差穴、人中穴、合谷穴。

鼻子出血

可以針灸的穴位有:上星穴、風府穴(血由此進入腦部,再從鼻子流出,灸三壯可以立即止血)、二間穴、合谷穴、隱白穴。

另外,也可以用一頭大蒜搗成泥狀,做成如錢幣大小、一分厚的餅狀,貼在腳底心。左邊鼻子出血就貼在右腳底,右邊鼻子出血就貼在左腳底。如果兩邊鼻子都出血,就兩邊腳底都貼,這樣就可以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