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3)
卷五 (3)
1. 霍亂
霍亂揮霍撩亂也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氣。關格陰陽也。至於舌卷陽縮入腹者不治。又霍亂為胃氣反逆。誤犯穀食米飲必死。
關衝,支溝,委中,承山,三陰交,公孫,太白,太谿(吐瀉神效),夾脊穴
吐瀉不止者,中脘,天樞,氣海(或針或灸立愈)
霍亂將死者。以細白乾鹽填滿臍中。艾灸七壯。立蘇。
白話文:
霍亂這種病,就像揮霍一樣,來得又快又亂。邪氣在上焦就會嘔吐,在下焦就會腹瀉,如果邪氣在中焦,就會同時發生嘔吐和腹瀉。這種因為濕氣引起的霍亂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病人無法吐或瀉,邪氣就無法排出,會阻塞身體的正常運作,導致陰陽之氣無法流通。如果到了舌頭捲曲、陰囊萎縮縮入腹部的狀況,就無法醫治了。還有,霍亂是胃氣反逆造成的,如果誤吃了穀物米飯或飲料,一定會死亡。
治療霍亂可以針灸關衝穴、支溝穴、委中穴、承山穴、三陰交穴、公孫穴、太白穴、太谿穴(這些穴位對止吐止瀉有神效),以及夾脊穴。
如果吐瀉不止,可以針灸或艾灸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可以立刻見效。
如果霍亂已經到了快要死亡的程度,可以用細的乾白鹽填滿肚臍,然後艾灸七次,可以馬上甦醒。
2. 噁心嘔吐
(噦病見補遺)
噁心,胃口有邪。見飲食便生畏惡。心下欲吐不吐。若寒氣噁心者嘔清水。痰火噁心嘔酸水。煩渴。
胃俞,幽門,中脘,商丘
嘔吐,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
太淵,太陵,兩乳穴(即乳根灸三壯),中脘,氣海,足三里,通谷
白話文:
噁心嘔吐
噁心,通常是胃部受到外邪侵擾的表現。當看到食物就感到厭惡,心口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如果是因為寒氣引起的噁心,通常會吐出清水;若是痰火引起的噁心,則會吐出酸水,並且感到煩躁口渴。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道有:胃俞、幽門、中脘、商丘。
嘔吐,吐這個現象歸屬於太陽經。嘔吐時如果沒有聲音,並且吐出的是血,這是血病;嘔這個現象歸屬於陽明經,嘔吐時如果有聲音,代表是氣血都有問題。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道有:太淵、太陵、兩乳穴(也就是乳根穴,可以灸三壯)、中脘、氣海、足三里、通谷。
3. 翻胃噎隔
(有補遺)
翻胃,上焦吐者氣上衝胸。食已即吐。中焦吐者胸中痞悶。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下焦吐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冷小便清。大便不通。或飲食後兩日吐者。脾絕胃枯。不可治也。
隔俞,脾俞,上脘,中脘(各灸二七壯),天樞,氣海,三里,太白
噎病,憂噎胸中痞滿。氣逆時。嘔食不下思噎。心悸善忘。氣噎心下痞噎噦不食。胸背痛。勞噎。氣上膈。支滿背痛食噎。食急胸痛。不得喘息。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靜養者可治。
天突,胃俞,中脘,氣海,三里,膏肓俞,脾俞(思噎更效),膻中(治氣噎),膈俞(治勞噎)
白話文:
翻胃
翻胃,上焦(指上腹部)的嘔吐,是因為氣往上衝到胸部引起的。吃完東西就吐出來。中焦(指中腹部)的嘔吐,是胸口感到悶脹不舒服,可能先痛後吐,也可能先吐後痛。下焦(指下腹部)的嘔吐,是早上吃的東西傍晚才吐出來,傍晚吃的東西早上才吐出來,而且四肢冰冷、小便清澈,大便不通暢。有的情況是吃完東西兩天後才吐出來,這是脾臟功能衰竭、胃氣枯竭的表現,無法醫治。
治療翻胃的穴位:
隔俞穴、脾俞穴、上脘穴、中脘穴(每個穴位各灸十四次),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穴、太白穴。
噎病
噎病,因為憂愁煩惱而引起的噎病,會感到胸口悶脹不舒服。氣逆的時候,會想嘔吐卻吃不下東西,想到吃東西就感到噎住。還會有心悸、健忘的症狀。氣噎的症狀是心窩處悶塞、噁心想吐、吃不下東西、胸口背部疼痛。勞累過度引起的噎病,會感到氣往上衝到橫膈膜,支撐脹滿、背痛,進食時會感到噎住。如果吃飯吃太快,也會導致胸痛,呼吸困難。噎病是精神思慮過度引起的疾病,只有向內觀照、靜心休養才能治好。
治療噎病的穴位:
天突穴、胃俞穴、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膏肓俞穴、脾俞穴(對於思考過度引起的噎病更有效)、膻中穴(治療氣噎)、膈俞穴(治療勞累過度引起的噎病)。
4. 三消
三消證。三焦受病也。上消屬肺大渴引飲。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名曰膈消。亦曰消渴中消屬胃。多食善飢而曰漸消瘦。名曰消中。亦曰消穀。下消屬腎。煩躁引飲。面黑耳焦。溺如膏。名曰腎消亦曰內消。是皆心胃之火上炎。真陰不足也。
承漿,金津,玉液,腎俞
白話文:
三消這種病症,是三焦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上消屬於肺部病變,會感到非常口渴,不停地想喝水,這是因為上焦的津液枯竭所導致的,又稱為膈消,也叫做消渴。中消屬於胃部病變,會吃很多東西、容易感到飢餓,但是身體卻逐漸消瘦,又稱為消中,也叫做消穀。下消屬於腎臟病變,會感到煩躁不安,也想一直喝水,臉色發黑、耳朵焦枯,小便像油脂一樣混濁,又稱為腎消,也叫做內消。這些都是因為心胃的火氣向上竄,導致身體的真陰不足所引起的。
承漿穴、金津穴、玉液穴、腎俞穴。
5. 咳嗽哮喘門
咳嗽,有聲無痰曰咳傷於肺氣也。有痰無聲曰嗽。動於脾濕也。有聲有痰。名曰咳嗽因傷肺氣。復動脾濕也。
天突,膻中,乳根(三壯),風門,肺俞,經渠,列缺,魚際,前谷,三里
咳逆,因喘咳以至氣逆。咳嗽之甚者也。
肺俞,肺募,太陵,三里,行間
白話文:
咳嗽,有聲音卻沒有痰,叫做「咳」,這是因為肺氣受損。有痰卻沒有聲音,叫做「嗽」,這是因為脾濕作祟。既有聲音又有痰,就叫做「咳嗽」,這是因為肺氣受損後,又牽動了脾濕。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位有:天突穴、膻中穴、乳根穴(按壓或灸三壯)、風門穴、肺俞穴、經渠穴、列缺穴、魚際穴、前谷穴、足三里穴。
咳逆,是指因為喘和咳嗽導致氣往上衝逆,是咳嗽很嚴重的情況。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位有:肺俞穴、肺募穴(中府穴)、太陵穴、足三里穴、行間穴。
6. 一法刺期門
風勞百病,風勞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則風邪傳裡。漸變成勞在表令人自汗。在裡令人內熱。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體瘦。在腎遺精。
肩井(灸二百壯)
哮,哮病有五。水哮飲。水則發。氣哮怒氣所感。痰飲壅滿則發。咸哮多食鹹味則髮乳哮小兒初生便哮。酒哮醉酒行房所致。飲酒則發(水哮。乳哮。酒哮。俱難治)
天突,華蓋,膽中,俞府,三里,肩中俞(治風哮)
又法以線一條套頸上垂下至鳩尾尖截斷。牽往後脊中線頭盡處是穴(灸七壯效)
小兒咸哮,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壯。無不除根。
喘,凡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急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
氣喘不能臥。風冷久嗽。六椎下靈臺(灸三壯愈)
諸喘氣急,七椎下至陽(灸三壯)
白話文:
一法刺期門
各種風邪勞損引起的疾病,剛開始發作時,通常會咳嗽、鼻塞。如果時間久了,風邪就會侵入身體內部,逐漸變成勞損,表現在外的症狀是容易流汗,在內的症狀是身體發熱。風邪跑到肺就會引起咳嗽,跑到肝就會吐血,跑到脾就會身體消瘦,跑到腎就會遺精。
肩井穴(用艾灸灸兩百壯)
哮喘,哮喘病有五種類型。水哮是喝水導致發作;氣哮是因為發怒情緒引起;痰飲壅塞也會發作;鹹哮是吃太多鹹味食物導致;乳哮是剛出生的小孩就有的哮喘;酒哮是醉酒後行房導致,喝酒就會發作(水哮、乳哮、酒哮這三種比較難治療)。
天突穴、華蓋穴、膽中穴、俞府穴、足三里穴、肩中俞穴(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哮喘)
另外一種方法是,用一條線套在脖子上,垂到胸骨劍突尖端的地方剪斷,然後把線拉到背後脊椎的中線上,線的盡頭就是穴位(用艾灸灸七壯有效果)。
小兒的鹹哮,男孩灸左手、女孩灸右手的小指尖,用艾柱灸七壯,通常都能根除。
喘,凡是喘氣急促,喉嚨裡有像水雞叫的聲音,叫做哮喘。呼吸急促且連續不斷、無法順暢呼吸的,叫做喘。
氣喘導致無法躺臥,是因為受風寒太久,又咳嗽的緣故,在第六椎下的靈臺穴(用艾灸灸三壯就能治好)。
各種喘氣急促,在第七椎下的至陽穴(用艾灸灸三壯)。
7. 虛勞門
(有補遺)
骨蒸寒熱,蒸上則見喘咳痰血。唇焦面紅。耳鳴目眩。肺痿肺癰。蒸中則見腹肋脹痛。體倦肉瘦。多食而飢。蒸下則見遺精淋濁。瀉泄燥急。腰疼腳瘦。陰莖自強。
肺俞,膏肓俞,足三里
四花穴,令病人平身正立用草一條納長三四尺。一頭與足中指端(一作大指)比齊。順腳心至後跟貼肉直上。比至曲瞅大紋截斷。次令病人正坐。解發分頂。卻將此草自鼻尖量從頭正中。循項背貼肉垂下。至草盡處用墨點記。又取短草一條雙摺。按定鼻柱根左右分開至兩口角截斷如人字樣。
展直取中。橫加於背脊墨點上。兩邊草盡處為第一次應灸二穴。即五椎心俞。心主血故灸之。隨年紀多灸一壯。累效(如人三十歲灸三十一壯)又取前所量足之草中折。正按結喉上。其草兩頭垂脊間。至盡處以墨點記。次以前所量短草亦如前法橫加於墨點上。兩邊草盡處為第二次應灸二穴。
即七椎膈俞。靳曰血會膈俞。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灸之崔知悌立四花穴法。而不指穴名。為粗工吉也。如婦人纏足者。以草自右膊肩髃穴起。伸手貼肉量至中指頭截斷。以代量足之法,凡男婦五五勞七傷肌肉削瘦。盜汗潮熱。煩躁咳嗽吐血等證。初灸七壯或二七壯。三七壯。
再灸膏肓二穴。
(按類經圖翼云四花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下二穴近九椎肝俞。而依其法度之。未合大成云。上二穴膈俞下二穴膽俞。依其法度之亦不合。今與資生灸勞穴等法較正如上)
骨熱不可治。前板齒乾燥。
灸骨會大椎
真氣不足
灸氣海,足三里
注夏羸瘦,凡在夏初。而患頭疼足軟。體熱食少者。名曰注夏(一作疰夏)
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中脘,傳屍勞(有補遺)
第一代蟲傷心,灸心俞。並上下如四花樣。
(按四花穴。又有上下二穴之法。取心俞當點記五椎下。次用草一條雙摺按定鼻柱。根分開。比至兩口角截斷如人字樣。展直取中。橫放點處其左右草盡處即心俞二穴。又以此草取中。點貼直放點處。上下草盡處亦為二穴合心俞共灸四穴如灸肺俞點記三椎下為法余仿此)
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
第三代,灸肝俞。四穴如前
第四代,灸厥陰俞。四穴如前
第五代,灸腎俞。四穴如前
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
此症五日輕。五日重。輕日其蟲大醉方可灸又須請普庵咒鎮念之。
一凡取癆蟲。可於三椎骨上一穴。並膏肓俞二穴。各灸七壯然後以飲食調理。方下取蟲藥。
一灸腰眼穴法。於癸亥日二更後。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令病人解衣。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間有微陷是穴。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後上床合面而臥。各灸七壯。或九壯十一壯。其蟲必從吐瀉中而出。燒煅遠棄之。可免傳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取效。
白話文:
虛勞
骨蒸發熱,若熱往上衝,會出現喘咳、痰中帶血、嘴唇乾焦、臉色潮紅、耳鳴、頭暈目眩、肺痿(肺部萎縮)、肺癰(肺部膿腫)。若熱在中焦,則會出現腹部及兩脅脹痛、身體疲倦、肌肉消瘦、食量大卻容易餓。若熱在下焦,則會出現遺精、小便淋漓混濁、腹瀉或大便乾結、腰痛、腿腳消瘦、陰莖勃起頻繁。
可以針灸的穴位有:肺俞、膏肓俞、足三里。
四花穴的取穴方法:讓病人站直,用一根長約三四尺的草,一頭對齊足中指(或大拇指)尖,沿腳底至腳後跟貼著皮膚向上,比到腳彎處的橫紋截斷。接著讓病人坐直,解開頭髮,將剛才的草從鼻尖沿頭頂正中線貼著皮膚垂到後背,在草的末端用墨點記號。再取一根短草對摺,按在鼻柱根部左右分開至兩嘴角截斷,形成人字形。將這草拉直,取中點,橫放在背脊墨點上,兩邊草的末端就是第一次要灸的兩個穴位,即第五椎下的心俞穴。因為心主血脈,所以要灸這個穴位。灸的壯數隨著年紀增加(例如三十歲的人灸三十一壯)。效果很好。
再取之前量腳的草,對摺後放在喉結上,草的兩端垂到背部,在末端用墨點記號。接著將之前量鼻子的短草,也用同樣的方法橫放在墨點上,兩邊草的末端就是第二次要灸的兩個穴位,即第七椎下的膈俞穴。有人說,膈俞穴是血的會聚之處,因為骨蒸勞熱是血虛火旺引起的,所以要灸這個穴位。
崔知悌建立了四花穴的取穴方法,但沒有明確指出穴位的名稱,對不精通醫理的人來說容易混淆。如果婦女纏足,可以用草從右肩的肩髃穴開始,沿著手臂貼著皮膚量到中指指尖截斷,代替量腳的方法。
凡是男女因為五勞七傷導致肌肉消瘦、盜汗潮熱、煩躁、咳嗽、吐血等症狀,可以先灸七壯或十四壯、二十一壯。之後再灸膏肓二穴。
(按:《類經圖翼》說,四花穴上二穴靠近第五椎下的心俞穴,下二穴靠近第九椎下的肝俞穴。但按照這個方法量取,與《醫學大成》的說法不符。《醫學大成》認為上二穴是膈俞,下二穴是膽俞,按照這個方法量取也不正確。現在與《資生灸勞穴》等書對照,發現上述取穴方法是正確的。)
如果骨熱嚴重則難以醫治。若前牙板乾躁,可以灸骨會穴——大椎穴。
真氣不足可以灸氣海穴和足三里穴。
注夏:凡在夏季初,出現頭痛、腿腳無力、身體發熱、食慾不振的症狀,稱為注夏。
可以灸的穴位有: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中脘。
傳屍勞:
第一代被蟲傷害心臟,灸心俞穴,以及心俞穴上下四個穴位,就像四花穴那樣。
(按:四花穴,也有上下兩對穴位的取穴方法。取心俞穴,在第五椎下做記號。再取一根草對摺,按在鼻柱根部,分開比到兩嘴角截斷,形成人字形。將這草拉直,取中點,橫放在記號處,兩邊草的末端就是心俞穴的左右兩個穴位。再將這草取中點,垂直放在記號處,上下兩端也各是一個穴位。這四個穴位與心俞穴一同灸。如果要灸肺俞,在第三椎下做記號,其他方法與此相同。)
第二代,灸肺俞,四個穴位的方法如前所述。
第三代,灸肝俞,四個穴位的方法如前所述。
第四代,灸厥陰俞,四個穴位的方法如前所述。
第五代,灸腎俞,四個穴位的方法如前所述。
第六代,灸三焦俞,四個穴位的方法如前所述。
這個病症五天會輕微,五天會加重。病情輕微的時候,是蟲子醉酒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可以灸,而且要請僧人念普庵咒來鎮壓。
凡是要取出勞蟲,可以先在第三椎骨上一個穴位和膏肓俞穴兩穴,各灸七壯,然後用飲食調理,再服用取蟲藥。
腰眼穴灸法:在癸亥日二更過後,將近半夜時,這是六神聚合的時候。讓病人脫衣,舉起雙手向上,身體略向後傾斜,腰部會有一個微微凹陷的地方,那就是穴位。讓病人站直,用墨點記號。然後讓病人上床仰臥,灸七壯、九壯或十一壯。蟲子一定會從吐瀉中排出,燒掉並丟遠,可以避免傳染。這個方法比四花穴等穴位更容易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