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素問刺腰痛論

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王甚散脈。足太陰之別。其脈散股入腹。與少陰少陽結於腰髁下。□骨之下。後有大筋□束膝胻之骨令其連屬。取此筋骨系束之脈以去其病。是即地機穴三痏。三刺也吳注散脈陽明別絡之散行者類經注膝前骨肉分間。

絡外廉束脈。似指陽明經為散脈。但本篇獨缺太陰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熱刺足太陰者若與此相照應。○按地機穴治腰痛王氏注合)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肉裡謂分肉之裡。足少陽脈所行主筋膜者也。)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陽輔穴。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𠘧𠘧然。(憑伏貌)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京骨穴)陽明。(衝陽穴)腰痛上熱。刺足厥陰。(大沖穴。○上寒上熱。皆以上體言也。寒刺陽經去陽分之陰邪。熱刺厥陰去陰中之風熱也)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丘虛穴。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太谿穴。)刺郄中出血。(委中穴。○按少陰之脈貫。肝鬲入肺中腎水不足以制火故中熱而喘宜刺足少陰俞太谿又刺郄中者。即足太陽委中也。吳注作少陰之郄水泉穴誤)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王註上寒陰市主之。不可顧。三里主之上熱地機主之○陽明太陰之脈皆不可左右顧)大便難。

刺足少陰。(湧泉穴)少腹滿。刺足厥陰。(太衝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王注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崑崙主之。不可舉。申脈僕參主之)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王注復溜穴○吳注有上件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而其痛又引及脊之內廉。足太陽絡腎之脈痛也)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

兩髁胂上髮針立已。(王注此即下髎穴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中也。兩髁脾謂腰髁骨下堅肉也蓋腰髁下尻骨兩旁有四骨空左右其八穴皆主腰痛。)

白話文:

素問刺腰痛論

木氣鬱結於體內,嚴重時會出現尿失禁。治療方法是刺散脈,位於膝蓋前方的骨肉之間。絡脈、外廉束脈三處為三痏(三處穴位)。王氏認為散脈是足太陰經的別絡,其脈絡散佈於大腿,進入腹部,與少陰、少陽經交會於腰椎下、骶骨下方。後方有大筋束縛著膝關節後方的骨骼,使之連接在一起。針刺這些筋骨與經絡相連的部位,就能去除病痛,這就是地機穴的三痏(三處穴位)。吳氏註釋中,散脈是陽明經別絡的散佈部分,類似經脈的走向,位於膝蓋前方的骨肉之間。絡脈、外廉束脈,似乎是指陽明經的散脈。但本文獨缺太陰經的刺法,下文中提到上熱刺足太陰,與此處互相呼應。地機穴治療腰痛,王氏註釋中提到,肌肉深層的經脈使人腰痛,不可以咳嗽,咳嗽會使筋脈收縮疼痛。肌肉深層是指肌肉深處,是足少陽經脈經過,主管筋膜的部位。針刺肌肉深層的經脈為二痏(二處穴位),位於太陽經的外側,少陽經絕骨之後(陽輔穴)。

腰痛沿著脊椎疼痛,直至頭部,感覺僵硬沉重,眼睛也昏沉,想要癱倒。治療方法是刺足太陽經的郄穴(委中穴),放血,治療腰痛上寒。上寒刺足太陽經(京骨穴)、陽明經(衝陽穴);上熱刺足厥陰經(大沖穴)。上寒上熱,都是指上半身而言。上寒刺陽經,去除陽經中陰邪;上熱刺厥陰經,去除陰經中的風熱。

不能俯仰,刺足少陽經(丘虛穴);胸腹中熱且喘息,刺足少陰經(太谿穴)。刺郄穴放血(委中穴)。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肝、膈肌,進入肺部,腎水不足以制火,所以胸腹中熱且喘息,宜刺足少陰經的俞穴太谿,並刺郄穴(委中穴)。吳氏註釋中將少陰經的郄穴誤作水泉穴。腰痛上寒不能轉頭,刺足陽明經;上熱刺足太陰經。陽明、太陰經的脈絡都不能左右轉動。大便困難,刺足少陰經(湧泉穴);少腹脹滿,刺足厥陰經(太衝穴)。如同折斷一般,不能俯仰,不能抬舉,刺足太陽經(京骨穴、崑崙穴、申脈穴)。疼痛牽引到脊椎內側,刺足少陰經(復溜穴)。吳氏註釋中提到,如同折斷一般,不能俯仰,不能抬舉,疼痛又牽引到脊椎內側,是足太陽經絡於腎的經脈疼痛。腰痛牽引到少腹,屈曲不能仰臥,刺腰骶骨交界處,在兩側骶骨上方,用髮針刺入即可痊癒。此處即下髎穴,足太陰、厥陰、少陽三條經脈在此交會。兩髁指的是腰椎下方的堅硬肌肉,腰椎下方、骶骨兩側有四個骨骼空隙,左右共有八個穴位,都主治腰痛。

2. 素問刺要論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淅淅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鑠胻酸,體解㑊然不去矣。

(病解㑊者,懈怠困弱,陰之虛也。陰虛則氣虛,氣虛則不能舉動,是謂不去也。○解,音懈。㑊,音跡。吳注音亦。)

白話文:

疾病有位置淺和深的不同,下針刺的深度也要跟著調整。每個位置都要刺到正確的地方,不要過頭或不及,刺太深會傷到身體內部,刺太淺則會讓邪氣堵塞在體表。邪氣一旦堵塞,就會乘機侵入人體。下針的深淺不對,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內部會擾動五臟,之後就會產生大病。

所以說,疾病發生的位置有在毫毛和皮膚紋理之間的,有在皮膚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血脈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還有在骨髓的。因此,針刺毫毛和皮膚紋理間的疾病,不要傷到皮膚;如果傷到皮膚,就會擾動到肺,肺被擾動就會在秋天生病,出現發冷發抖的溫瘧。針刺皮膚的疾病,不要傷到肌肉;如果傷到肌肉,就會擾動到脾,脾被擾動就會在七十二天後的四季交接月份,生病腹脹,煩躁不想吃東西。針刺肌肉的疾病,不要傷到血脈;如果傷到血脈,就會擾動到心,心被擾動就會在夏天生病,出現心痛。針刺血脈的疾病,不要傷到筋;如果傷到筋,就會擾動到肝,肝被擾動就會在春天生病,出現發熱和筋脈鬆弛。針刺筋的疾病,不要傷到骨頭;如果傷到骨頭,就會擾動到腎,腎被擾動就會在冬天生病,出現腰痛和腹部脹滿。針刺骨的疾病,不要傷到骨髓;如果傷到骨髓,就會導致小腿酸痛、身體疲憊,怎麼休息也無法恢復。

(所謂的「病解㑊」,就是指身體懈怠困乏虛弱,這是陰虛的表現。陰虛就會導致氣虛,氣虛就無法正常活動,這就是說無法恢復的原因。)